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困境及改革路径

2020-12-03张保揭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时代

陈 东 张保揭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 73005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的判断,新的历史方位决定新的发展形势,但同时意味着我国高校思政课有了新的责任和要求。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而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举。

一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质意义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政治和文化反推进经济和社会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高校思政课作为社会传播正确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的重要路径,进行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对我国新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建立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1]实现民族复兴是一个长远并且艰巨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培育一批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立场靠得住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因此高校应当义不容辞的担负起培育新青年的重任,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高校培育一批既拥有专业技能,又树立坚定的为建立现代化强国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之举。

(二)建设新时代一流高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建设新时代的一流高校,是教育强国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主要用于经济改革方面,其关键点是:通过改革创新,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实现最大的有效供给。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同样适用于教育上,高校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属于供给方。供给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否能尽快融入社会,是否能为社会做贡献,这些是高校供给侧改革成败的标准 。因此,高校必需改革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提高“生产水平”。高校思政课改革是促进高校高效率“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新一流高校建设和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三)培养新时代社会创新性人才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高校思政课是给大学生传播党的精神、党的政策、党的历史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新时代创新型人才要想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也必须接受高校思政课正确的指导。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高校思政课首先把党的政治引领放在第一位,把党的思想主张贯彻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当中,把党的奋斗精神融入在思政课的各个方面。提高思政教学能力,提高思政教学时效性、提高思政教学的科学性,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前,主动融入新时代社会,主动认知新时代思想、主动认可新时代制度、主动学习新时代知识、主动创新新时代技术的重要之举。

(四)新时代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

近些年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输入,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我国一股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歪风邪气在蔓延、鼓吹思想多元化、任意修改、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决定它能融入新时代的发展,而高校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融入新时代的重要途径。面对着挑战和质疑,高校思政课内容上应该更加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清晰简洁地传授马克思主义;更加形象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智能工具,更加便捷地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分析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时事政治相结合,用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与新时代发展相辅相成。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发展面临的困境

立德树人,这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在过去的阶段内,高校思政课对我国大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也对国家的治理制度起到良好的传播和反馈作用。近几年来,国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冲击;国内功利主义盛行,同时经济、政治发展的迅速,而高校思政课相比创新不足,严重影响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校对思政课缺乏足够重视

近些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功利主义和拜物教主义的盛行,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社会上,同时也出现在高校之中。首先,虽然各高校在工作上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学习党中央和国家的精神讲话,确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是,在具体落实政策的实践中,不少高校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度还不够,“高校的有些部门和单位对“立德树人”理解不深、关注不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不够强[1]。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从而获得政府的经费和提高学习学校知名度。部分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研究、技能型研究、竞赛类研究,而轻视思政课教学。再次,考核单位对高校的考核标准依旧停留在科研、招生情况、就业率等方面,而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精神品质等方面缺乏评价标准,这就导致高校对思政课的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创新。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落后

第一,教师队伍过于老化。高校存在着部分思政课老师是临近退休的老教师或者是退休返聘的老教授,这种老教师在经过若干年的教学生涯中,虽拥有了个人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知识储备,但是由于自身年龄过大,时代发展迅速,他们的教学过程虽然知识水平很高,但是授课方式过于单一、过于枯燥,而新时代的学生生性活泼,个性化突出,很难接受枯燥的授课方式。第二,年轻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年轻的思政课教师,缺少工作经验或者专业不对口,而思政课属于发散思维型课堂,新时代的大学生想象丰富,年轻的思政课教师有时会无法全面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部分老教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方式上难以改变。因此他们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热情、缺乏教学动力、更加缺乏教学创新力,他们难以通过主动性的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时代发展迅速,学生普遍接受新事物情况下,常规的“你讲我听”的授课模式难以打动学生,更无法全面传授思政理论。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立德”的时代内涵,更无法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四)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缺乏足够重视

睡觉、旷课、玩手机、课内开小差、这是当代高校部分大学生思政课的普遍现象。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缺乏重视的现像并不是个别学生, 更不是短时间形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第一,高校对思政课缺乏足够重视,期末考试的形式以开卷为主,这种简单考试方式让学生不需要用心去学习和理解;第二,高校任课老师管理松懈,思政课是大班的公共课,有数百名学生同时上课,因此任课老师难以管理,更难以具体照顾所有学生;第三,电子设备影响甚大,手机、掌上电脑已经是成为学生的必备品,而抖音、微博、酷狗等软件也成为学生娱乐必备软件,这些软件的传播性强,更新速度快、扩散性广等优点很快就占领了学生学习时间。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高效思政课发展面临的困境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立德树人”的初心、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使命。新时代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强国的后备军。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党的领导下,高校思政课必须加强改革创新,走科学的发展道路。

(一)加强高校供给侧改革,树立正确的育人目标

1.加强供给侧改革,培育创新型人才。习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政课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高校思政课要培养的就是满足现代化建设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需要创新人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结合起来,强调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最终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实现。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需要高校的供给侧改革,高校的供给侧改革首先必须立足于学生政治性,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时更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其次,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新想法和新创意,鼓励学生具备创新精神。

2.注重思政课教学,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点,而这个工作重点需要围绕“立德树人”展开。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需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领会贯彻党中央文件的指示。立德树人,先立德、再树人,立德比树人更重要。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观念、政治导向和文化素养等,坚决反对培养有才无德、德不配位的学生。高校的考核标准在以就业率、科研情况、招生情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个人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培育“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皆具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结合中国国情,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

1.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首先,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鲜的理论,深刻分析当下问题,注重以正确的形式启发人、鼓舞人[1]。其次,有助于应对西方意识形态侵入。传播正确社会意识形态,加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助于合理应对和辨别西方思潮的侵入,能有效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流言,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解决思想意识冲突问题,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

2.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奋斗至今一百年,在这一百年历程中诞生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如黄继光、雷锋、王二小等,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首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把通过讲授典型性的历史事件,展现出红色革命精神,激发出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对革命英雄的敬佩感、对国家富强充满自豪感。其次,高校思政课应把革命历史、红色文化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走出课堂,利用当地红色资源,重温红色活动、感受实地的红色气氛,将思政课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感受革命脉搏和红色精神。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1.提高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提升教学能力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直接对接,不良的言论和思想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当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党性,提高自身的意识形态。在教学当中,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给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导向和社会意识形态。其次,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水平,熟读马列经典著作,了解党史党章和国家制度、紧跟时事热点,在教学过程中,能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掌握课堂的话语权,通过渊博的知识,举一反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提高思政课老师的教学手段,培养老师的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加强对网络知识的了解,从学生的个性化出发,用有趣、亲和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缩短与学生的距离,通过新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将思政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发挥思政课最优效果。

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高思政课考核难度。首先,必须完善并严格履行高校学生纪律制度,针对学生违反规定行为,实事求是,必须提醒并警告,必要时可以给予严厉的处罚。其次,提高思政课考核难度,以往的期末开卷考试、写论文等方法过于简单,应该采取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多种题型、涉及内容全面,并制定严格合理的考试纪律制度,针对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同学要敢于给低分、不给分。最后,应当利用学校自媒体平台,例如广播站、微信公众号、学报等,举办多种类型活动,扩大思政理论的宣传力度,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宣传思政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提高校园的文化环境氛围建设。

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主要的是影响着国家现代化强国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过硬并且拥有正确政治素养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进行创新改革,结合新时代的国情,把握主要矛盾,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培养拥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