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践

2020-12-03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泉州村干部考核

陈 向 荣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泉州分校,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也由此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契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体现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重视,也对农村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农村工作主力军的村干部,他们扎根农村,既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宣传和执行着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他们也承担着参与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稳定、传递农民需求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干部队伍,是农村各项工作得以高效完成的基本前提,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培养乡村人才的意义

(一)培养乡村人才是聚焦国家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将其定位从工作目标上升到战略目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首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而这场硬仗的主力军就是广大基层农村干部。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他还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可见,广大农村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的直接力量和根本保证。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农村干部队伍。

(二)培养乡村人才是加强基层党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农村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组织应当注重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同时,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工作,就要求农村干部应该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能致富、留得住、用得上。因此,提升农村干部政治素养、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泉州电大培养乡村人才实践创新

泉州市历来注重培养乡村人才,早在2007年,该市与泉州电大合作积极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此后该项目升级为“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围绕“党性锻炼”和“学以致用”两大主题,拓展教与学内容。2017年泉州市委组织部对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培养进行重新规划,以提升基层干部党性修养及履职能力为目标,以学历教育为抓手,依托泉州电大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计划”,该计划强化基层党员先进性和应用导向,创建了增强村干部学历教育实效的新机制、新模式。

(一)因势利导,创新多部门协同管理

在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计划”过程中,泉州电大打破陈规,改变传统的单向的办学模式,联合各级部门,探索创新“市委组织部——区委组织部——泉州电大——街道(乡镇)——村”多部门协同管理模式,解决生源分散、育人机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问题。

首先,从政策、经费上保证计划顺利实施。由市委组织部、区委组织部面向街道(乡镇)下发“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计划”文件,强调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是提高农村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要求街道(乡镇)要高度重视,做好村干部学历提升的组织报名工作。此外,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村干部学员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学费收取采取市、区财政补助、学校减免、学员支付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提升村干部学习积极性,实现招生办学规模化,保证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实行双向管理以确保教学成效。引入双班主任制度,由市、区组织部与学校共同管理村干部学员。市、区组织部加强对村干部学员学习过程的跟踪管理,密切与学校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村干部学员的出勤情况、学习状态、课程考核成绩,配合学校抓好日常教学管理,统筹协调解决计划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因地制宜,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

为帮助村干部解决工学矛盾,确保教学环节得以有效落实,提升学员学习效率,依托“互联网+教育”,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组织村干部学员通过电脑或手机参加线上教学,学习微课视频、直播课程等,完成线上考核作业。线下教学:利用周末时间开展面授辅导课,解决工学矛盾问题;设置多个教学点,开展送教上门,解决空间困境。引入学员论坛及小组讨论模式,围绕村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让学员以教师身份开设论坛,分享工作经验,学员之间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乡村建设的做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确保教学成效,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加强对村干部学员学习过程的督导,强调对学习成果的应用。通过平时作业、小组调研报告、学习交流心得等综合性地从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学习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市、区委组织部及各街道(乡镇)。同时也会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

(三)因材施教,打造模块化教学内容

立足教学大纲,构建以“学历技能双提升”“党性锻炼”“学以致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建立思想政治课、职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实践拓展课等模块。思想政治课主要是结合时政热点,开展一系列基层党建业务知识讲座,旨在帮助村干部学员认清形势,提高政治站位,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对党性的理解与领悟。职业技能课则是围绕农村治理实务,通过邀请部门领导、各行各业专家、经验丰富的优秀村干部等,为学员开设乡村治理专题讲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把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提高村干部解决乡村治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课是要帮助村干部打牢基层管理理论知识基础,通过开展农村经济、法规、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员适应农村工作转变和形势变化,着力解决村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执行水平低、推进慢等问题。实践拓展课主要是通过增设现场教学环节,结合组织部门对村干部培训需求,有计划分批次组织村干部学习观摩美丽乡村建设,将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计划”的发展瓶颈

(一)课程学习资源不够丰富

课程资源可分为线下文本教材和线上网络学习平台。目前,这些教学资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学员所使用的教材很多是由国家开放大学教师编写,由泉州电大教师讲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但案例分析少、实用性较弱,不够接地气,学员学习难度大。二是内容更新缓慢。课程资源使用周期长,知识陈旧,很多新理论新技术未能及时进入教材。网络学习资源更新流于形式,内容往往换汤不换药。三是缺乏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基本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具有普遍性,缺乏针对性,地方特色不鲜明,未能及时开发结合本地实际与学生需求的自建资源。

(二)学习考评机制呆板僵化

目前,泉州电大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考核方式仍以传统考试模式为主。从考试内容上看,大多数课程期末考试还是以考察学员知识记忆能力为主,缺乏对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村干部学员的特点是实践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但文化基础较薄弱、记性较差、欠缺理论知识。这种考核模式并不能充分反映村干部学员的学习成效。从考试组织上看,考试时间由国家开放大学统一规定,缺乏弹性,很难做到随到随考,而村干部学员工学矛盾突出,周末上班是常态,很多时候只能放弃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员的积极性。从考试命题上看,依然采取教考分离模式,命题者不参与教学、一线教师不参与命题。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且形成性考核比重在不断增加,但重结果轻过程的本质未变,任课教师对学员的激励评价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优质专业师资缺口严重

高校教师注重理论教学,也很少有从事与自己所教专业的相关工作,因此很难做到通过鲜活接地气的案例教学对村干部学员的实际工作予以指导改进,教学内容往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整体课堂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且泉州电大很少有农业类的专业,因此与该专业相关的教师极度紧缺,尤其是优质的专业对口教师。

(四)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困难

农村干部学员日常工作繁杂,经常行走地里田间,他们更多的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无法长时间在某一固定场所专心于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因此,这类学员对移动学习的需求是更为迫切的。目前,高校借助的主要是市面上比较成熟的学习平台,如大学生慕课、腾讯课堂、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等,泉州电大没有自己专门的学习平台,主要是因为学习平台建设需要花费较大,建设周期长,很难凭借一己之力搭建移动学习平台,而且是针对培养乡村人才的学习平台,建设的必要性需要反复商讨。且建设学习、教学、管理、服务、考核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移动学习平台,花费时间较长。

四、“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计划”的优化策略

(一)推进教学资源建设,满足学员多样化学习需求

结合村干部人才培养特点,以满足村干部学员“知识+技能”的多样性学习需求为目标,丰富资源内容,优化资源载体。首先是线下教学资源建设,可以结合本地农业经济发展实际,组织教学专家和行业专家分期分批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培养乡村治理能力的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其次是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课程、全媒体数字教材、微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学校应鼓励专家学者及任课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和学员需求,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如理论微课课程及农业实用技术类实训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并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此外,随着移动学习平台的不断完善,要加快开发和推广手机移动课程包,内容包括各种文本资源、视频资源、形成性考核习题、试题库、自我测试等,真正实现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做好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更新。打破专业、课程间的障碍,整合不同专业公共课程资源,提高资源使用率使其实现共建共享。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更新工作,及时补充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删除知识信息陈旧过时的资源。

(二)创新学习考评机制,助推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以及学员特点逐步探索并创新面向农村干部学员的学习成果考评机制。转变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单一考评方式,建立集平时评价、期末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一体的学习考评体系。首先,应强化过程性评价,引入由任课教师、班主任、组织部门、镇村及学习者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应涵盖整个学习过程,如面授课学习情况、形成性考核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情况、日常业务能力提升情况等,以此提升学员自主学习意识,保证学习成效。其次,在期末考核中,改革现有教考分离命题方式,在立足考察学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员运用所学知识治理乡村的能力考核,推进闭卷记忆性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向开卷分析性主观题为主的考试转变。考试的内容可以是乡村治理案例分析、农业生产技术小论文、农副产品成果展示视频等。此外,引入对村干部学员的发展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员终身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以便为今后组织部门考核选拔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依据。

(三)构建内培外引模式,实现师资队伍的优化配置

专业师资的紧缺严重制约了“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瓶颈,应建立内部培养和外部引入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内部培养,一是适当调整现有师资专业结构,增加农业专业青年教师的招聘;同时鼓励部分教师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学历深造,逐步实现跨专业发展。二是有计划地组织任课教师、专业主任深入农村开展教学调研,了解学员所在镇村的乡村振兴建设情况,补充村务治理知识,收集农村建设的经典案例,并引入课堂形成特色教学内容。

外部引入,则是根据乡村振兴教育需求,借智借力优先聘请普通高校的“双师型”名师建立校外专家库,同时聘请镇本土农业技术专家、农村管理专家、镇村里的土专家、各路乡贤英才等组建农民“土专家”库,以建成在农村文法、乡村治理、村财管理、农村基层党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有实力和特色的教师团队。

(四)打造移动学习平台,提升村干学员的培养效率

为了更好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激发村干学员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并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打造集学习、教学、管理、服务、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移动学习平台。首先,优化移动学习资源。可以通过电子书、网页、微课程、教育小游戏、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学习资源,且每个学习资源都应尽量做到内容精简富有趣味性。其次,加强平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师生在手机移动终端的互动交流可以消除学员自主学习的惰性,并实现教师对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从而提升学员的学习效率。再次,具备管理信息服务功能。学生通过移动平台随时可查询到个人学籍信息、每学期的课程安排、考试信息、成绩信息等,并通过平台完成学费缴交。最后,实现与已有在线学习平台的信息兼容,实现手机终端平台和PC终端平台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同步。

五、结论

近几年,泉州电大在各级组织部门的积极支持下,不断探索适应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村干部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一名村干部,到培育一支村干部队伍,从播下一颗种子,到长成一片森林,泉州电大“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计划”的星星之火,有望形成燎原之势,点燃乡村振兴的原动力。未来,可以此项目为契机,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打造乡村人才常态化培养机制,把培养对象从村干部扩大到乡村有志青年等,覆盖全市乡村,为泉州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泉州村干部考核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内部考核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