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醚吸入麻醉与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比较
2020-12-03
(江苏省丹阳市云阳人民医院,江苏 丹阳,212300)
前言
疝气在儿童普外科的疾病种类中较为常见,其需手术治疗并进行全身麻醉,为了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麻醉药物种类的选择十分重要,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是两个常规麻醉手段,在通过临床进行不同麻醉效果比较后,报告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象的选择上,将2018至2019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疝气治疗的120位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标准:确诊为疝气的患儿;符合手术条件,可以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同意进行手术的患儿。分别就不同麻醉麻醉手段平均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儿采取七氟醚吸入麻醉,年龄分布为7.95±0.81岁,其中男26例、女3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年龄分布为7.58±0.92岁,男29例、女31例,且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8%的七氟醚,以4L/min的方式进行吸入麻醉诱导,并同时使用0.1mg/kg的阿曲库铵和1/kg的芬太尼静脉推注;手术过程中维持2%~3%的七氟醚吸入,特殊情况下加入0.5/kg的芬太尼。
1.2.2 对照组
采用3mg/kg的异丙酚进行静脉麻醉诱导,并同时使用0.1mg/kg的阿曲库铵和1/kg的芬太尼静脉推注;手术过程中维持2%~3%的七氟醚吸入,特殊情况下加入0.5/kg的芬太尼。
1.3 观察指标
做腹部切口时,采用外周血检测,监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素的水平,并以此判断应激反应的程度,在完成手术后,记录术后苏醒时间以及观察苏醒过程中的躁动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录入与分析总体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应激反应
腹部切口时,观察组对象的肾上腺素为(98.212.2)ng/ml,去肾上腺素为(103.315.3)ng/ml,肾素为(2.20.6)ng/ml,而对照组的数据为肾上腺素为(165.119.2)ng/ml,去肾上腺素为(187.319.3)ng/ml,肾素为(4.90.6)ng/ml,观察组激素水平数据低于对照组。
2.2 苏醒时间
观察组对象的苏醒时间为(16.73.1)min,对照组对象的苏醒时间为(27.34.1)min,观察组对象苏醒时间普遍低于对照组。
2.3 躁动情况
观察组对象表现出的无躁动的为41例,轻微躁动的为14例,严重躁动的为5例;对照组对象表现出的无躁动的为30例,轻微躁动的为11例,严重躁动的为19例,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疝气是儿科常见疾病,常见的疝气为腹股沟疝气,对于这类疾病需要及时手术治疗,若不及时予以治疗将继发肠梗阻、肠穿孔以及肠道坏死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该病在确诊后应尽快进行手术,但考虑到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全,采用合适的全身麻醉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由此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
七氟醚的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快,同成年人相比,儿童肺部的肺泡通气量较大,组织血液循环丰富,且血气、组织气分配系数更低,因此麻醉药以吸入方式更易到达大脑产生麻醉效果,故相对于异丙酚静脉麻醉更安全;且小儿疝气手术为腹部手术,术前常伴有呕吐、腹胀等现象,加之一般麻醉对胃部产生刺激,有可能会在麻醉诱导期及苏醒期产生麻醉剂的误吸情况,使用七氟醚吸入对患儿食管下段括约肌刺激程度较小,能够有效防止麻醉诱导的反流及误吸。
从本次临床试验来看,观察组患儿采用的七氟醚高浓度诱导速度快,诱导时间短,手术过程平稳,无返流误吸等情况,术中麻醉维持过程中肌松正常,苏醒后躁动小,气道峰压、潮气量及饱和度等指标值均维持在合理范围,术后能够快速恢复自主呼吸,苏醒速度快,不良反应少,凸显了七氟醚良好的低副作用性。
在临床手术的过程中,当麻醉完成时,患儿生命体征保持平稳,七氟醚具有轻度的抑制心肌收缩效果,但对心率无显著影响,手术时出现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现象,有可能是因为手术过程中的创口刺激等因素造成,患儿麻醉诱导后有一定程度的血压下降,随着七氟醚用量的下降而逐渐恢复,在手术完成后即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从与对照组在各项激素水平的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相比于乙丙酚,采用七氟醚麻醉更为有助于手术过程的平稳,避免手术过程中由麻醉导致的生命体征波动,从苏醒过程也能看出七氟醚在促进苏醒于躁动控制上的优势。
通过对照看出,在小儿疝气的治疗上,采用七氟醚诱导麻醉实施手术过程平稳,不良反应小,苏醒拔罐快,药物代谢快,对于神经系统的抑制和肝肾毒性上较小,因此是小儿外科手术中较理想的麻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