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治政之道》校释五则*

2020-12-03侯瑞华

文物春秋 2020年5期
关键词:简文整理者荀子

侯瑞华

(清华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084)

2019年11月22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在京召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1]成果发布会,正式公布了清华简第九辑的整理报告。新公布的报告中披露了五篇传世文献所未见的佚籍,其中一篇被整理者定名为《治政之道》的竹书颇为引人注目。该篇将“兴人”即选拔人才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举措,从正反两方面详尽论述了“兴人”的重要性。在学习之后,我们对其中一些字词的释读有了一些想法,现提出,以向学界请教。

一、“是以自化”

《治政之道》第6—7号简以黄帝依靠四辅,“不出门檐,以知四海之外”来说明“兴人”的重要。在描述这种主逸臣劳而国治的效果之后,简文进一步总结道:

“为”整理者读如字,认为“自为”是“为了自己”[1]135。可是连词“是以”一般是引出结果的,解释成“为了自己”似乎于文义不合。笔者认为“为”字应该读作“化”。

前文讲“黄帝不出门檐,以知四海之外”,又强调四辅的重要,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君上无为而臣下有为的思想,很显然带有道法家的色彩。而且整理者指出其与《老子》“不出户,知天下”文义相同,也揭示出简文的这种思想背景。特别是简文中出现的“方君”“方臣”,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马王堆帛书《九主》中提到的“法君”“法臣”。“方”“法”互训,古书习见,如《荀子·大略》:“博学而无方”,杨倞注:“方,法也。”这些一致应该不会是偶然的,而马王堆帛书《九主》正是典型的道法家作品。

结合这一思想背景,再反观上引简文的内容。“比政□□,量德之贤”是施政举措,“是以”后面应该是某种效果。《老子》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和同书第三十七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都与简文“是以自化”文义相同,指在上者无为而民众自然归化的效果。“为”与“化”相通,文献习见,《周易·系辞》:“化而施之谓之变”,马王堆帛书本“化”作“为”。本篇中的“货”字均写作从贝、为声的异体,益可知“为”“化”相通无碍。

二、“失执则惟故,惟故则生智”

《治政之道》第11号简有这样一段论述,现据整理者释文引录如下:

这段话的大意不难明了,主要是分析统治者愚昧带来的消极后果。整理者在注释中指出:“执,依据。失执,失去行事的依据。惟古,思古之道。《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着令,冀承天心,顺物性命,以致时雍。’”[1]135其对“失执”的注解甚确。统治者如果愚昧无知,那么在下位者就会失去行事的依据。但是失去行事依据之后是否就会“思古之道”则是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古”会引出“生智”这一后果。结合这个条件,我们觉得整理者把“”字读为“惟”、训为“思”是很正确的,简8的“敷心尽惟”可以为证。不过“古”很可能不是指“古之道”,而应读为“故”,训为名词的“谋”。

“故”有成例的意思,但是这个义项在简文中仍然是不合适的。如果有成例可依,就无所谓“失执”。而“故”在文献中还有一个义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即高邮二王曾指出的“故”可以训“诈”。王念孙《读书杂志》在《荀子·王霸》“诈故”条已举出多例,其后王引之《经义述闻》在《大戴礼记》“以故自说”条下更广其例:

家大人曰:故,诈也。下文曰“假节以示之,故其行以攻其名”,又曰“内诚不足,色示有余,故知以动人”,又曰“伐名以事其亲戚,以故取利”,皆谓诈也。《文选·景福殿赋》注引贾逵《国语注》曰:“故,谋也。”《晋语》“多为之故以变其志”,韦注曰:“谓多作计术以变易其志。”《吕氏春秋·论人篇》“释智谋,去巧故”,高注曰:“巧故,伪诈也。”《淮南子·主术篇》“上多故则下多诈”,高注曰:“故,巧也。”《管子·心术篇》曰:“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尹知章《注》“故,事也”,失之)《庄子·刻意篇》曰:“去知与故,循天之理。”《荀子·王制篇》曰:“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楚策》曰:“昭奚恤谓客曰:‘奚恤得事公,公何为以故与奚恤?’”是古谓诈为“故”也[2]。

从训释的方向来看,高邮二王的这种理解自然是有道理的,即“故”与“巧”“智”“诈”文义相近,但是“故”是否像“诈”一样是一个贬义词则有疑问。从上引的辞例以及古书中的其他用例来看,“诈”的训释显然有不够准确的地方,至少其色彩应该不是贬义。

《晋语》“多为之故以变其志”之“故”韦昭注解为“计术”,《淮南子》“上多故则下多诈”之“故”高诱注训“巧”,以及《淮南子·原道训》“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都可以说明“故”和“诈”是有区别的。而且《管子·心术》与《庄子·刻意》“去智(知)与故”很显然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淮南子·原道训》中也有“保其精神,偃其智故”,这些思想与《老子》中的“绝智(知)弃辨”“绝巧弃利”“绝为弃虑”是一致的。郭店简“绝为弃虑”中的“虑”字,裘锡圭先生原释读为“诈”,后来学者多指出《老子》此文不可能把公认为不好的东西作为绝弃的对象,故裘锡圭先生改读为“虑”[3]。因此,“智”与“故”应该都是褒义的好的东西,但是在道家看来则应该去除绝弃,以回复到本真。这也更加证明,“故”不能直接训为“诈”。从故训来看,把“故”理解为“心思”“计谋”可能是比较合适的,贾逵训“谋”、韦昭训“计术”皆可为证。

回到《治政之道》的那段话,“失执则惟故,惟故则生智”,其中的“故”是动词“惟”的对象,意义正是我们所分析的“心思”“计谋”。由于失去行事的依据,只好自己动心思、想办法,久而久之,在下位者就会增长智能。《诗经·大雅·生民》上有“载谋载维”一句,“维”通“惟”,是思考的意思。不过《生民》此句是“谋”与“惟”两个动词并列,与动宾结构的“惟故”是不同的。

三、“以殚其智”与“我犹坦”

简19:彼其辅相、左右、迩臣谐和同心,以~其智

简21:彼虽先不道,我犹~

简19

简21

此外,简28还有原隶定为“鼠”的字作:

首先我们可以将本篇简文中确定无疑的“一”字与之相比较:

简4

简15

简19

简21

很显然后者的笔画呈现为团块状,且左侧有一竖笔。“丁”字在早期一般作椭圆形团块,但有时会有向上勾连的笔画,比如金文中的“旦”字:

《集成》2821

“旦”从“丁”得声,所以《庄子·养生主》的“庖丁”即是《管子·制分》的“屠牛坦”。而在文献中“旦”又屡与“单”“亶”互相通假(“亶”本就从“旦”声)。《老子》七十二章:“然而善谋”,《释文》“”作“坦”。《荀子·王霸》:“是惮惮非变也”,杨倞注云:“惮与坦同,据古惮与坦通。”清华简《说命上》:“王曰旦(亶)然”。《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于缉熙,单厥心”,《国语》引作“亶厥心”。《墨子·非乐上》:“亶其思虑之智”,《非命下》“亶”作“殚”。到这里,简19文中“以其智”的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很显然读为“殚”,是竭尽的意思,《吕氏春秋·本味》:“相为殚智竭力。”简文是说:那些辅相、左右、迩臣谐和同心,竭尽他们的智虑。

四、“蓼瘌之易戏”与“温甘之渐”

《治政之道》第23号简提到了两种比喻:“武威,卑(譬)之若蓼䓶之易戏;文威,卑(譬)之若(温)甘之()。”

“蓼䓶”,整理者注云:“蓼、䓶为两种辛辣的水草。蓼,《说文》:‘辛菜,蔷虞也。’䓶,《玉篇·艹部》同。《尔雅·释草》:‘萍,萧。’蓼䓶,或疑指辛辣的味道。”[1]139

“温”训“厚”“和”,乃常训,“温甘”一词在中医理论中常常形容药物之性,如《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下》:“大枣十二枚,擘,温甘”,“阿胶二两,味温甘”等。

简文把武威和文威比喻成“蓼瘌”与“温甘”这两种味道,与《楚辞·七谏·怨世》:“蓼虫不知徙乎葵菜”的对比一致。《七谏》此句王逸注云:“言蓼虫处辛烈,食苦恶,不能知徙于葵菜,食甘美”,也是用辛辣和甘美形成反差。不过二者的着眼点不同,《治政之道》着眼在两种味道:一个短暂易逝,一个回味悠长。

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已成为实现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进程发展很快,三维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以庞大的数据量、复杂的数据种类等广泛应用于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中,为推动城市基础资源共享奠定基础。因此,加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工作,有助于推动数字城市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戏”如整理者所引《方言》卷十:“戏,泄,歇也。”文献中有以“泄”表达味道的,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杜预注云:“泄,减也。”因此,这里的“戏”读如字即可,“易戏”即味道容易消减。

《治政之道》第23、24号简对君主的贪得无厌进行了抨击,简文说:“今夫又(有)国之君(将)或倝不(足)才(哉)?亓(其)或(又)贪于(争),以(危)亓(其)身。”

“倝”字整理者读为“曷”,认为是“反诘疑问词”[1]139。可是“倝”与“曷”文献中似乎未见相通之例。而且“将或”后边一般都是动词,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将或弭之”,《国语·鲁语下》“将或道之”等。如果后面接一个反诘疑问词,从语法上看似乎也不好理解。笔者认为这里的“倝”应该读为“患”。“倝”为见

五、“将或患不足哉?”

母元部字,“患”为匣母元部字,声母俱为牙喉音,韵部相同,古音很近。简文的“不足”常常是统治者引以为患的,《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而有若的回答“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与本篇的思想也很一致。《荀子·正论》:“王公则病不足于上,庶人则冻馁羸瘠于下”,又《荀子·富国》:“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因此,把简文理解为“患不足”,就文义来说是非常顺畅的。

[1]黄德宽.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M].上海:中西书局,2019.

[2]王引之.经义述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734.

[3]裘锡圭.说《老子》中的“无为”和“为”[J].中华文史论丛,2019(4).

[4]耒之.《治政之道》初读:31楼[EB/OL].(2019-11-23)[2020-3-20].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426&extra=&page=4.

[5]陈民镇.读清华简《治政之道》笔记[EB/OL].(2019-11-22)[2020-3-20].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9/20191122152705853803309/20191122152705853803309_.html.

猜你喜欢

简文整理者荀子
长沙吴简临湘侯国都乡民所在丘名考*
玉 佩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传记书坊
在“简文深教”中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和谐
简文深教,让阅读更加有效
《肩水金关汉简(伍)》缀合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