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并行,提高教师“聚焦关键性问题”能力
2020-12-03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六小学唐刘莉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六小学 唐刘莉
课程改革进行深入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现阶段,教师教学行为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目标与学习内容游离;教学内容组织缺乏大学科观等。对此,我进行课堂观察后,从教师与学生整节课的行为比例看,教师的教明显多于学生的学,“为学而教”的理念还没有有效实施,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许多教师对新的教材和整个编排特点不了解,对学科一些“关键性问题”的敏感度不够。此外,特殊时期,教师在适应“停课不停学”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复学后,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以及网络课堂出现新课程资源与现象,不能有效运用,这些是各个学科都有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聚焦“关键性问题解决”,线上线下项目化研训,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一、梳理“关键性”问题,确定项目式研训方案
“关键”指的是事物的主要部分,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在学科教学中“关键性”问题是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新教材的解读、教与学的方式转变策略、学科整合等。首先要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梳理和确定学科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问卷,指明研训方向
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中缺乏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层面的支撑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利用微信“调查问卷表”教师进行网上填写,在培训规划上从“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从而了解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梳理主要问题确定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学科专业性问题,思考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的途径。调查发现学科关键性问题主要有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当下教与学方式的理念转变,具体到学科包括数学单元的整合教学、语文新教材特殊单元解读、科学实验的操作性和英语学生口语朗读能力提升的反馈。所有聚焦的问题从课堂中来,以提升教师的能力为目的,最后又指向课堂。(见图1)
项目设计上从学校主导转向“教师主导”,分层、分类、分科设置有针对性的研训模式,优化研训课程结构。团队协同讨论,针对学科“关键性问题”删选,确定四个研训子项目“语文习作可视化教学、数学整合教学、英语绘本介入、科学实验研究”聚焦四个学科的关键性问题,根据问题设计子项目研训计划,经历“学习—实践—反思”的循环,理论获取和方法指导双线并行,扎实进行项目式研训。
(二)规划活动,明确研训路径
聚焦关键性问题,围绕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形成“确定问题—探讨解决—改进行为—成果提炼”的研训流程,从“读课”开始,再“研课”,最后“说课”,研训实施过程随时做到“动态调整”。“读”就是文本解读,从文本解读到实践研讨,最后反思修正。“读课”从一课时、一篇到整个单元,再到整个体系去解读。如语文学科的“习作可视化教学”主题研训,在语文教师全体自主研读的基础上,骨干教师读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一课,读文本,读目标,读策略。语文教研组长带大家读整个六年级下册习作教学,读习作要素,读难点解决。名师解读整个小学阶段习作体系,读目标序列,读让所有教师对整个习作体系有所了解。用“思维导图”读,用 “教学案例”读,深入浅出,真正让教师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探究”的过程以主题式课堂研训展开,像“单元视角下教材整合探究”“让习作可视”“点火科学课堂”等主题研训,每次研训围绕子项目解决一个问题,如:借助“可视化”支架,帮助学生自主选材,构思。研训活动专家指导,团队互助,反复实践,修正行为。“说课”说学习的路径,教学的困惑,说研训的收获,形成教学经验和课题研究,以点带面,提高所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读课、研课、说课”的流程中把教学研训的过程细化、可视化。
二、设计项目式研训单,实证支撑效果达成
研训要讲究“实效”,除了有固定的研训模式,有导师引领,团队互助 外,更应有数据的客观支撑,所有的数据采集均是基于“实证”下的课堂观察。
(一)搭建支架,创设研训观察工具箱
本研训建构课堂“关键性”问题解决的观察支撑“工具箱”,以问题为导向,教师为中心,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主题设计每次研训的项目式研训单,分解每个任务。根据流程设计合理、客观的“实证”观察研究记录单,进行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课堂效率等数据搜集,为教师研究进行指引。这些工具包括:“关键性问题”解决课例框架,比普通的课例根据针对,聚焦的点更集中。“目标达成、教学行为、学生行为、小组合作、学生作业”等方面的师生观察量表,“目标的设定”包括有针对地“关键性问题”目标的设定,突破难点环节的设计,课堂的学习方式和反馈。还有抽样学生质性描述框架和课例反思、研究报告撰写指南等。上述工具组成的“工具箱”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升、研训的扎实开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二)实证对比,构建科学的教学结构
“实”是真实,“证”是准确的数据, 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运用真实准确的数据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能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研训中学习科学的统计方法,利用“工具箱”收集数据后,对观察的结果进行问题的诊断,进行具体数据“实证”分析,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修正行为,进行二轮研训,形成系统的课堂教学研训过程。聚焦“关键性问题”,对教师教学中解决问题进行观察,教师提问的目的指向,学生作业的正确率等进行数据分析,能较清晰地看到教师的课堂效率,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证对比,教师对比自己的教学,对比和他人的教学异同,可以较直观看到教学中的问题,同样聚焦这一问题,不同的策略效果不同;聚焦同一问题,同样的策略为什么效果依旧不同。帮助教师聚焦到教学细节,正确把握教学研究的方向,真正做到用“实证”来修正教学行为,再内化实践到个人的课堂,让教师构建合理的学科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真正“深度”教学。
三、构建分层培养模式,线上线下双线并行
疫情开始我们从线下为主的研训变化到线上线下同步互补的研训形式,对教师进行合理规划,分层培训。
(一)双线互补有平台
改变原来的“学、研、导”的研训模式,构建“线上+”的研训模式,特级引领、联盟助力、名师团队加入“线上”研训。线上专家讲座、线上学科磨课、线上观点分享、线上团队研讨,许多的研训都可以通过线上完成。教师们在微信、钉钉、腾讯等平台进行互动式学习,线上开展一系列学科研训活动,如:语文“习作可视”子项目对五年级习作解读和习作教学进行系统研训,制作五年级同步习作课程。导师团队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回放指导,分组点对点跟进研训过程,及时作出评价,帮助教师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研讨中进步。在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研训中形成了丰富的线上资源,这些资源又为研训提供了素材和支架。教师们可以在线上完成自主学习,研究专家的微课,研究名师的设计,比较文本解读,走进同年级教师在线课堂,学习教师们的实证研究成果等。线上研训有目标、有序列、有指导、有评价,为教师独立思考、互动学习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也是对线下研训的补充,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分层研训有针对
不同的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和发展需求不同,研训中注重研训过程的跟踪和内容的不断优化,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增强教师参训动力。根据教师的需求,除了内容主体化和序列化,研训教师也梯队化,根据调研发现信息技术和实证研究是本次研训的基础,教师们对微课制作、智慧黑板使用都有需求。但不同层次的教师对多媒体学习的需求和实证研究的程度也不同,不同学科的研训重点也不同,因此,根据教师情况设计子项目时同主题也需要分层,布置不同的任务。语文学科习作课时有习作教材解读和思维导图、习作单元整体设计等,用思维导图解读教材和设计项目式任务是全部语文教师参与的,习作单元整体设计是以三到六年级教师为主,新教师、教学骨干、教研组长等梯队对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也不同。研训过程一方面促进“种子”教师的提升,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在研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满足不同需求教师的研训要求,关注其他教师的提升,数据比对,纵向比较,对不同梯队教师进行不同的研训考核。
总之,通过研训,聚焦学科,进行线上、线下项目化研训,提高了教师专业境界和专业行为,培养了研究型的教研团队,生成研究成果的多元转换路径,提升了教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