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统编版教材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思考

2020-12-03山东聊城第六中学冯艳辉

青年心理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散文文本课文

山东聊城第六中学 冯艳辉

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自读课文的认识不足,或者干涉过多,或者是放任自流,以至于自读课文的教学处于一种略为尴尬的教学境地,进退不得,自读课文教学低效至极。其实,语文课程视域下的自读是以教材单元为基础与凭借,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领下,在个人原生态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在与同伴互助研读和思维的碰撞中,不断加深学生阅读认知的过程。上好自读课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对于初中的自读课文来说,教师该怎么教呢?

一、紧扣单元目标,注重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

在教读课文中学习阅读方法,在自读课文中实践运用,这样教学,学以致用,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因此,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紧扣本单元的阅读目标,让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自读课文,以落实语文要素,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统编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 课《散文二篇》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领会作品情思,丰富内心世界”,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就要从整体出发,遵循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目标要求,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在《背影》《白杨礼赞》这两篇教读课文中学到的“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的方法进行自读活动,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及时迁移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另外,对于这篇自读课文来说,不仅要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共性特点出发,还要充分考虑每一篇文章的个性特点。针对议论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兼具议论性散文和抒情性两种类型的散文,学生们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而有了教师的指导点拨之后,他们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融会贯通之感,因此,教师要能够在把握文章观点,紧扣单元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以及领会文本哲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助读,以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确保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真正得到提升。

由此可见,虽然是自读课文,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完全放手,一概不管,而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特点以及文本特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并能够及时提醒学生把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去,适时为学生提供“脚手架”,以使学生在教师必要的帮扶作用下获得对文本内容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二、关注文体特征,抓住要点对学生恰当点拨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内容选编非常广泛,各种文体各种体裁的文章均有涉猎,不同的文体特征写作特色与教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教学时教师要能够充分发挥其阅读伙伴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梳理文脉,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并能够抓住课文的要点对学生进行恰当点拨等等,以使学生阅读的落脚点更有针对性,促进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与把握,提升学生的自读能力。

如在八年级语文上册《永久的生命》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它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对学生来说,跟自己平常读到的散文形式不一样,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点拨指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交流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并从中找出带有“永”字的语句,说说这些语句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梳理出了以下句子: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对生命一去不复返的遗憾,无奈)

它们跳跳蹦蹦……永远的金黄色绒毛。(对蓬勃生命的欣喜、感动)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者……(对生命不断被繁衍创造,赞叹生命的顽强连绵)

在学生汇报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再读这些含有“永”字的句子,并让学生说说“用”字所体现出的内容和情感是否矛盾?理由是什么?可以以自然界有生命力的事物现象为例,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搭建这样的支架:——,它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但是,——却永远存在,永不休止地繁衍者,蔓延着……在支架的搭建下,学生们想到了“老牛逝去,种族繁衍;鲁迅逝去,鲁迅精神永存”等等。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们从课后的阅读提示和旁批中读懂了课文,明白了它们是不矛盾的,因为个体生命虽然会消失,但种族群体会延续,那些有价值的精神更是永存的。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合作朗读,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永久的生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取以读为主的阅读方法引领学生感受文中感染力极强的句子,并从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的。教学的时候,当教师发现学生思维出现停滞或者受阻的时候,教师恰当地予以学生以点拨与提示,引导学生读懂文中看似矛盾的说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外在现象到生命内部本身,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深入内核,真正对文本内部的内在逻辑结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体会到议论性散文的特点(以哲理见长,披露思想历程,启迪人的思想),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伙伴的作用,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语言品味,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如果缺少了教师的点拨指引,学生只会在文本的外部兜圈子,教师要能够就学生在自读课文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内部,采取变换言语形式,反复涵泳,咬文嚼字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写作特色,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在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滴水经过漓江》这篇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多数学生都能够把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所至、所见,所感)来读游记,却经常会对本文诗般的语言和写作特色给忽视。为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给学生以指导点拨:

自读课文,把握游记的特点,梳理作者的游踪,简要说说这滴水经过了漓江的哪些地方?

教师出示丽江导游词(……我国南方也有一座被称为“茶马古道”的贸易通道,它是藏区及丽江的马匹……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让学生把这些导游词与文中第13 自然段,让学生阅读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一个是以人的角度来介绍丽江,一个是以水的角度来介绍丽江,它们的区别是水具有流动感。)

在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说除了文中的动词以外,还有哪些能够体现出水的流动感?(我想停下来看看、我想被掺入砚池、我想被人看见)这些句子把水写得跟人一样,使水具有了思想与感情。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继续追问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一滴水会有‘我想停下来’的感觉呢?”文章中借水来表达情感的句子还有哪些?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又找到了“我怕被迅速蒸发……”等等句子,就这样,有了教师的提点,学生们对文本的写作特色和诗般的语言有了更深的感受与体会,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对“水”的两种不同叙述方式的比较引导学生读出作者以“水”为主人公的独特描写构思,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了文本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和诗般的语言美。由此可见,在自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就学生不易理解或者容易忽视的精彩之处,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

四、用足文本教材,充分发挥旁批、阅读提示的作用

在统编版教材的自读课文中,旁批和课后阅读提示是学生自读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抓手,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路径与方向,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旁批与课后练习,边阅读边思考,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真正用足用好教材,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统编版语文教材自读课文后面的课后习题一般是配合单元重点,结合文本的独到之处设计的,力求让学生“一课一得”。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借助课文旁批自读自悟,或者模仿旁批的形式自行批注等等,教师也可借助旁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点拨。还可以借助课文旁批设计一个或者几个探究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如:在七年级语文下册《一棵小桃树》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出旁批和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用足教材,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教材中总共出现了几次旁批?提出了几个问题?哪些问题自己可以独自解决?哪些问题自己解决不了?你是从哪个旁批中学会阅读此类散文的方法的?在文中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来描写“没出息”的小桃树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旁批1 中的内容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如果让你来写小桃树的话,你会从小桃树的哪些方面来写?

这样以旁批来引导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指向清楚,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好帮手。

统编版教材自读课文中的旁批和课后练习中的阅读提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凭借,教师要能够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真正发挥出教材的教学价值。这样教学,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总之,对于统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中的自读课文来说,首先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交流为主,但教师适当的点拨引领也不可缺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过程性指导,让学生真正沉入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与同伴互相交流等等,以让学生真正成为自读课堂的主人,提升学生的阅读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散文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