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乡镇小学培养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分析

2020-12-0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支俊华

青年心理 2020年22期
关键词:韧性乡镇家庭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 支俊华

韧性原是指物理概念中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的回弹,在心理学领域中,韧性强调个体在受到打击创伤后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个体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仍较为良好。有研究表示,在现有的社会生存环境中,小学生的个体发展受到了社会变革、家庭环境和个体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和最重要场所,其环境和氛围是个体韧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父母的感情状况、是否外出务工、家庭和学校是否存在暴力、传统家庭结构的消解等都对小学生的个体发展产生影响,并对小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带来影响。学校环境也是个体韧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家庭和学校中的引导对学生的个体韧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型乡镇小学依托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教学工作已经走上了科学化发展道路,面对小学生群体,教学既要重视现阶段的教育工作,更要专注于学生心理素质和生活能力的培养。有研究证明,心理韧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生活适应能力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特殊生活环境下,小学生韧性品质的培养更加关键。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韧性品质是新型乡镇小学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乡镇小学学生心理现状

受社会发展影响,农村中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务工或经商,这些孩子大多是被寄养在祖父母家,或被家族中的其他亲戚照顾,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留守儿童群体也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品质差于非留守儿童。

新型乡镇建设,改变了新农村的发展面貌,但是并没有改变小学生群体普遍的生活境遇,这一大背景,是当前新型乡镇小学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诱因之一,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小学生面对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产生孤独感、迷茫感,进而自卑、敏感,这些负面心理情绪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心理健康状态。

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塑造不完全,学生经常在“失管”的情况下学习和生活,如:学生们会认为学习无用、想早早脱离学校,进入社会、学生思想偏执,有过激情绪或行为等。学生们的普遍表现,会降低学生心理韧性的总体水平,给小学生的成长造成更多的干扰及不利影响。

二、新型乡镇小学培养学生心理韧性的研究与调查

本文对新型乡镇小学培养学生韧性品质的情况进行调查,对某小学三年级2 班的学生进行了解后发现,小学生的韧性品质表现不同、呈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同,但可以从中找到影响学生韧性品质的关键因素。

【案例一】

学生小红,平时唯唯诺诺的,见人总是害羞,甚至连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都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成绩平庸、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哭。经调查发现,小红的家长对其非常严厉,导致小红平时胆子很小,遇到什么问题都不敢和家长沟通,且心理十分脆弱,害怕做任何事,也害怕做错任何事,渐渐地小红不再表达自己的意见,什么事都会先看妈妈,妈妈说行才行,如果妈妈摇头,她是万万不会做的。

通过案例分析可知,严厉的教养方式能让小红变成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但是却也深深地打击了小红的自信心,使其心理韧性品质丧失。

【案例二】

除小红之外,班上还有四五名平时表现极为顽皮、不听话的孩子,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但是胆子很大,经家访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父母均不在身边,由祖父母看护。几个孩子经常聚在一起,行为举止也如同大人一般,导致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有严重的偏差,任何事情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态度强硬,以过激的行为来保护自己,且学生们相互影响,造成了极不正常的生活氛围。

与上一个案例不同,在“自我保护”的错误意识中,小学生的心理韧性品质也会错误地建立,这种伪健康状态的心理状态会让小学生形成越来越偏激、越来越过激的人格。

通过案例说明发现,新型乡镇小学在培养学生心理韧性品质方面面对的客观问题和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面对学生群体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性地给予干预和教育。

三、新型乡镇小学培养学生韧性品质的策略分析

结合上述案例、根据心理韧性理论分析可知,小学生群体所处的生活境遇是多种多样的,在不良因素的干扰下,小学生韧性品质的培养需要有科学的方法,以多变的视角、结合实际,展开实践。策略方法如下:

(一)从家庭生活背景入手,找到影响学生韧性品质的诱因

家庭支持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学生心理韧性品质,首先要从家庭生活背景入手,结合学生家庭生活背景判断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如:父母没在身边,对祖父母或学生亲属家庭教养行为的监督与影响,父母在身边,要与父母沟通,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生活行为,合理地提出教养建议。又如: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成长空间,激发学生潜能,对学生好的想法、行为及时给予表扬,不要打击学生自主意识下所做的正面的、积极的行为表现。从内外两方面,降低家庭生活背景下对学生韧性品质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同时,新型乡镇小学还可以利用新型沟通平台,与学生家长、照管人建立微信沟通群,随时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表现,发现问题后要及时更正、并对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对于小学生韧性品质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所以非正规的教育、偏重于家庭的教育更能深入到小学生的生活细节。

(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及韧性品质

面对小学生负面的心理情绪和表现,如不乐观、偏激、不自主、对人对事有很强的攻击性、不听话等,教育首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再做正面积极地引导。比方说,为小学生搭建公平、开朗、充满积极心态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信任,学生和学生之间能相互信任,在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教育环境下,帮助学生解决来自家庭、来自生活的困难。比如: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正确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谦让、合作、分享、助人为乐的行为培养,让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积极的态度,并且能够反馈回来相对和谐的信息,如此一来,学生的身心都会处于比较正面的状态。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通过组织活动、角色扮演、心灵沟通、行为指导等方法,一对一地对学生心理、情绪及行为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引导。实践证明,按照规范、标准的教育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所以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韧性品质的培养要有针对性,满足学生心理行为需求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现阶段的生活境遇、心理行为问题予以针对性的干预或影响。

(三)加强情绪与行为教育

学生情绪与行为的表达是韧性品质的最终体现,所以规范、指导学生情绪与行为的正确表达最为重要。从个体角度出发,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阶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对学生的情绪和行为教育是促进人格发展的前提。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对待家庭、对待亲人、对待老师、对待同学朋友,在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融入集体的过程中,要有积极的心态、对人对事要有亲和的态度,多体会感悟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当学生慢慢学会适应、进入良好的生活氛围后,他的情绪及行为都会倾向于积极的一面。

其次,引导学生管理负面情绪,如:遇到疑惑或问题时要寻求亲人和老师的帮助,多培养自己读书、写字、运动、跳舞或唱歌等业余爱好,把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开来,心理问题或其他负面行为就会慢慢分解,最终被排解出去。

最后,针对心理问题设置心理辅导环节,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既需要教育,同样需要治疗。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健全人格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品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学生心理韧性品质的建立,既要充分考量新型乡镇小学的教育背景与环境,又要从每个小学生的切实情况出发,方能提出有效、有积极作用的策略方法。因此,学校在进行小学生心理韧性品质培养时,要联合家长、社区等团体,既要保证物质供给,更要关注精神支持,尤其是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定期与家长交流,不让家长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职责缺失,为留守学生提供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此外,还应增强留守学生心理韧性的内在保护性因素。

猜你喜欢

韧性乡镇家庭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家庭“煮”夫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乡镇扶贫印象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恋练有词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