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状况与监管措施研究
2020-12-03张丽云北京仁峰科技有限公司
□ 许 波 张丽云 北京仁峰科技有限公司
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跃经济、繁荣市场、扩大劳动就业、带动农业发展与宣传饮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0年以来, 我国餐饮业市场规模、营业收入呈逐年增长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餐饮业营业收入4.27万亿元,同比增长9.5%,2019年达4.67万亿元,同比增长9.4%。
然而,在我国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进程中,其相对于其他食品行业而言,从范围、规模上讲,涵盖的范围广,规模不统一,从街头饮食店到星级宾馆,从学校、单位集体食堂到中西式饭店,从农村餐饮到旅游餐饮等[1-2]。从经营模式上讲,有连锁经营、自营分店、加盟等多种形式,随着网络销售餐饮业的迅速发展,又包括线下堂食、线上外卖模式,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这造成了餐饮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现状出发,综述和分析了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监管的有效措施,以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
1 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状况
1.1 餐饮从业人员素质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对食品安全重视不够的现象
目前,部分餐饮企业从业人员门槛有所提高,也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了相关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持健康证上岗。但仍存在着人员素质低、人员短缺、人员流动性高、部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诚信意识与、服务意识比较淡薄等实际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对食品安全重视度不够,尤其在部分中小型餐饮企业、偏远地区餐饮业中更为突出,甚至有些从业人员没有经过食品安全培训、没有经过健康检查就上岗工作,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1.2 餐饮环节隐患多,存在源头的高风险及加工过程的不可控
餐饮行业加工涉及的环节多、操作工序复杂,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然而,部分餐饮企业经营者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牟取暴利,使用将近过期、腐烂的菜、米、面、油等以次充好,采购不正规种植、养殖且农/兽药、抗生素等残留量较高的原材料,加工过程中存在环境差、违规使用添加剂、用具生熟不分、清洗消毒不彻底或设备简陋等现象,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
1.3 餐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相对滞后
餐饮食品因其成分复杂、加工工序复杂,在前处理、烹饪、贮藏、流通各环节中,食品成分均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甚至腐败。目前,餐饮行业普遍存在快速检验检测技术缺失、检验检测设备设施滞后、检验人员技术不过关等现实问题,尤其在偏远地区、农村及旅游区域较为明显。如烹饪菜肴用的油类,无法快速分辨是合格的食用油还是地沟油,以至于地沟油事件频频爆发,主要原因是地沟油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没有明确的特征成分,无法快速检测确认,而被不良商家用于餐饮加工中,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1.4 餐饮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餐饮安全监管以分段监管、动态监管为主,在大中型城市监管力度大,而在偏远地区则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真空”状态[3];在特定时期监管力度加大,而在非特定期间放松监管。目前,随着政府监管机构的重组,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有了较大提升,但各监管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仍存在着职能交叉、职责不够明确、人员不足、沟通不力与监管技术落后等现实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不能充分满足各类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需要。
1.5 新型网络销售餐饮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众多挑战
信息化正改变着我国传统餐饮行业的模式。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全年外卖行业交易额达4 613亿元,2019年达6 035亿元,外卖用户规模近4.16亿人。外卖餐饮的快速发展为整个餐饮行业注入了新动力,外卖餐饮总体发展势头向好,在带给消费者方便快捷体验的同时,也将餐饮业线上、线下有效结合,给餐饮市场带来很多启发。但与此同时,也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第三方平台责任不明确,对餐饮企业准入审核不严,造成某些食品原辅料来源渠道不明、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生产环境不达标的餐饮企业进入平台销售[4],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
2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2.1 法先行,依法助力餐饮食品安全监管
任何形式的监管均应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底线上,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也不例外。我国在餐饮业食品安全层面实施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条例。2015年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条款内容明显加重了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违法成本。此外,为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国家发布了包括《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及《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及《餐饮服务明厨亮灶工作指导意见》等在内的一系列法律及相关文件,为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
此外,国家也在餐饮业食品安全发布了一系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落实法规提供了保障。但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消费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形式不同、规模不一的餐饮服务企业正在崛起,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标准的研制还需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适时超前,对潜在风险及时把控,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预防机制,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引。
2.2 应用新技术,构建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和共享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入和普及,传统的餐饮业开始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加快升级。近年来,开展明厨亮灶和食品视频监控的餐饮企业数量逐步增长,通过视频方式发现食品加工操作中的违法行为成为监管的重要手段[5]。也有相当多的餐饮企业开发了实时动态监测、原辅料进货检测、追溯系统平台,监管机构可借助这些平台实现监管方式的转型,将企业数据与监管平台对接和共享,共建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大数据平台。
此外,随着新型网络餐饮销售的迅速发展,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迎来了更多的挑战,不仅要对餐饮企业进行监管,还需要对第三方餐饮平台及配送餐人员进行监管,这将大大增加监管难度。因此,应明确第三方平台的责任,如实登记入网、实地核实等,对确有非法经营行为的企业追究相应责任。同时,加快线上线下同步监管,实现餐饮企业、第三方平台信息数据与监管数据的对接,实现保证餐饮食品安全的共同目标。
2.3 强化基层监管能力,研究监管新技术,培养职业化、技能化的监管队伍
根据餐饮业发展状况和监管任务的实际需要,应根据监管主管部门要求,逐级落实监管任务,落实监管主体责任,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和指导餐饮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适当调整和增加监管人员,以充实监管力量;研究监管新技术,主要是加强对检验人员能力的培养、加快餐饮食品快速检测新技术的研发、加大对先进检验设备的投入,进一步拓展餐饮检验检测“空白”地带,以有效提高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监管机构指定专业培训机构,对餐饮企业从业人员开展专项食品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从源头杜绝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6],这是目前监管中较为缺乏的但也是较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
2.4 加大宣传普及,强化媒体监督和监管“零容忍”
在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的政策指导下,多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特别是在国家节假日及目前疫情防控期间,多普及餐饮食品安全知识,鼓励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餐饮企业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知识的普及,整体提高我国大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此外,全面落实企业主体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其承担的食品安全职责,加大对餐饮企业食品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对于任何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采取“零容忍”的监管态度,进而起到震慑和遏制的作用和效果。但同时,也应对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餐饮企业进行奖励和宣传推广。
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的今天,可借助媒体的力量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尤其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自媒体。通过网络途径向外界传播餐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还可及时揭露和曝光食品安全事件,披露餐饮经营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信息,有利于监管机构定点排查和专项治理,有效提高了监管效率。
3 结语
我国餐饮业已经进入到行业发展产业化、经营业态多元化、营销模式多样化及技术创新智能化的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并将以新的方式出现,必将为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更多新的挑战。而解决餐饮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筹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富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需要结合市场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检测、追溯等新技术;同时需要经营企业、监管机构、消费者、协会团体及相关媒体的共同参与,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减少和遏制危害人类饮食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断促进我国餐饮业的健康、绿色、可持续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