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困生转化的五个策略
2020-12-03吉林省榆树市立新小学校丁桂娟
吉林省榆树市立新小学校 丁桂娟
每个有责任心的教师都希望自己教的学生能齐头并进,共同进步。但班里总会有一些“拖后腿”的学生。我今年新接的三年级一班,是学校有名的差班。那么,应该怎样转化学困生呢?我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从而制定适合他们个性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困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孩子的兴趣浓了,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动力,学生只有有了兴趣,他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主动需要,并乐于坚持下去,才能将老师“要我怎么样”,转化为“我要怎么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去从事各种学习活动。
学困生一般都是基础较薄弱,加上学习方法不对,造成学习成绩不佳,久而久之,造成厌学。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辅导,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慢慢培养他们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从厌学转化成爱学。
二、对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布置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而学困生则可以根据他们现有的学习程度布置一些相适应的题目进行练习。课堂上提问一些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布置家庭作业时作业量少一些、简单一些,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要求优秀生写600 字的作文,可以允许学困生写400 字,或300 字,给他们制订能够完成的目标。如果看到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及时表扬他们,使其体验到进步的快乐。这样,给学困生更多的理解、关爱和尊重,增加他们的信心,一旦他们体验到写作文带来的乐趣时,就会信心十足。反之,如果老师强加学生完不成的任务给他们,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学生还可能不堪重负,慢慢的学生就会产生畏难的情绪,反而会慢慢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对自己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最后学生可能自暴自弃,甚至有的学生会有辍学的可能。
三、安排座位时可以“好差同桌”,达到“一帮一、一对红”
如果教师排列座位时给学困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可以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下课时,多数同桌也在一起玩,这就充分发挥了课后“小老师”的作用。让学困生真切地感受到和优等生的差距,对优等生产生“崇拜感”,进而激发自己缩小和优等生的差距。而有的学困生只是学习上存在不足,在别的方面还可能有特长,比如有的擅长计算机知识、有的是军事迷、有的唱歌很棒等等,如果优等生和学困生能取长补短就会共同进步的。也会让学困生产生自豪感、成就感 ,进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造和学困生交流的机会
教师一定要找机会多和学困生交流,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使学困生愿意接近,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才能愿意说出心里话,才能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好学困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学生只有喜欢教师才能喜欢他教的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们是最需要表扬,需要关注,需要欣赏的。对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鼓励、肯定,逐渐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只有这样,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爱学,乐学,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五、家校联合,共促学困生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继续。家校合力,让家长协助教师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家庭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互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家长及时和老师沟通,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更加努力学习;家校合力也能让家长更及时地了解孩子每天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学校布置的各种活动情况;家校合力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关爱。只有老师和家长充分地沟通,才能达成共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有更大进步、更加健康地成长,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可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对于所谓的“学困生”,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一颗仁爱、包容之心,给他们以足够的理解、尊重,“因材施教”,坚持不放弃,“守望成长,静待花开”。如果能让学生长大以后都能做最好的自己,那我们的教育才真真正正是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