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阅读思维力训练的有效实施
2020-12-03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许雅玲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 许雅玲
一、独立开放性预习——“生本”课堂阅读思维力训练之前提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是求知过程的良好开端。叶圣陶先生认为,预习是让学生“动天君”,用自己的心力尝试了解,能促进学生良好自学探究习惯的养成。然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如果没有进行有效、规范的指导,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动“天君”?生本教育提倡“先做后学”,认为在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时,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考,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但是一直以来这种“拿来主义”的课前预习,使课前自主思考缺失,听讲和讨论前的准备失去价值。这样,不仅教师要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完成学生本可以自学掌握的知识,而且也必将使课堂学生阅读思维自主性的训练限入僵局。
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的状态,教师就必须狠下功夫对预习加强指导和训练。
(一)课堂“常规性预习”操练。对于阅读能力还较弱的小学生来说,预习是盲目而随意的,教师有必要腾出一段时间,设计常规性预习脚本,让学生当堂操练,教师适时指导。这样坚持一个单元,让学生回归本真,利用文本、词典、笔和开动的“天君”,熟悉并基本掌握预习的操作过程,结果的正误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主学习已真正发生。
(二)课外“习惯性预习”跟踪。在学生掌握预习要求和过程后,教师便可把预习放于课外,慢慢地形成学生课前的一种自觉行动。注意做好检查跟踪,关注几点:减轻负担,保证有足够的预习思考时间;预习成果呈现独立自主的阅读思考过程;了解阅读思维的程度,以便把握生情,以学定教。
(三)课上“自主性预习”指导。课堂伊始,教师可以腾出几分钟倾听学生的读书收获,表扬能独立思考,有个性化理解的学生;在相应教学内容中,也及时发现预习的亮点,适时鼓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时的交流是学生独立性“动天君”的成果,是原始的、开放的、自由的。这样,有了同伴具体的经验示范,学生也渐渐感悟有效预习的评价标准,从而加大预习思考的力度。
二、目标启发性追问——“生本”课堂阅读思维力训练之关键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追问是一种最能及时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生本”课堂,教师“教”的关键在于围绕目标训练点——课堂对话的“中心”展开追问,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走向思维的纵深。结合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中语文要素“想象画面”的训练片段进行案例评析:
在学习了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后,教师进行连续追问:(1)读了句子,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2)能展开想象,描绘一下这个很美的画面吗?(3)溪面为什么能闪闪发光呢,“团团”表示什么,“月影团团”表现了果园什么景象?(4)再想象一下,照在“石拱桥、庄稼地和菜地”,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5)画面中只有这些景象吗,你从哪里读出来?(6)“我”和妈妈又去了哪些地方,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一起再来描绘这些地方的美好景象?这时,孩子们纷纷畅所欲言,展开了奇特而美丽的想象。
这个教学案例,教师围绕单元语言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教学目标,在学生想象画面后,教师并没有停留于此,做简单的评价或总结,而是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不断地点拨、引导,层层深入,抓关键点启发想象,让学生如临其境,与文本深刻对话,使画面立体丰盈。通过追问,提高思维难度,拓宽思考宽度,掘进思维深度。学生既掌握如何结合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也获得了“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的深刻体验。
三、自主个性化交往——“生本”课堂阅读思维力训练之核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牵着学生走,剥夺了学生个性化自主思维的权利。生本课堂提倡活动的主角是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发挥更为高级、无形、超脱和得体的作用,用关切去解决学生自主发展存在的问题,保护学生独创性思维,让他们成为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的主人。
以学习散文家丰子恺的作品《白鹅》课文为例。
教师抛出话题:“丰子恺的文字如他的画一样,洋溢着特有的‘有情滑稽’。课文中,他画的这幅画,咱们瞧瞧,有什么感觉?”
有学生说:“好高傲呀!大摇大摆,滑稽,从容不迫。很傲慢!”一学生冷不丁来一句,“白鹅的鹅掌,从画中看到了鹅爪踮在了地上了,感觉很有趣。”这时,另一学生质疑,“那不是抬起吗?”此时,学生纷纷说是“踮”。又一学生说,“因为用踮脚才能显出鹅的高傲。”另一学生继续补充,“‘踮’和‘抬’的差别在于一个是整只脚都抬起来,一个是后脚跟先抬起来。”另一学生接着说,“‘踮’说明鹅走路很从容不迫,很自然,高傲。”又一学生接着补充,“很优雅。”学生继续补充,“像女王一样,踮起脚尖优雅地走,太有趣了!”教师小结,“‘踮’,寥寥几画,形神兼备,白鹅步态从容、优雅高傲的形象便这么凸显出来,这是丰子恺有趣的漫画式描写。”
一场对话使白鹅形象立体而有趣,这是课堂的小高潮。开始,学生已经用具体丰富的词语来描绘白鹅的高傲形象,已经达成了预设结果,符合目标定位。没想到学生在观察中又有了新发现——由“踮”引发新疑,在质疑、解疑、释疑中个性化思维被充分激活,他们真切感受作家漫画之趣,体会文字之妙。画面是“踮”,还是“抬”呢,作为教师课前并不关注,倒是在与学生思维碰撞中获得了新知。这个小小的交流场,学生扮演着主角,教师作为普通参与的一员,只是顺势这么“一停留”,却给学生灵动思维火花的精彩绽放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也只是这么“一感受”,又让绽放的思维火花有了聚合点。读文本想象画面,看漫画品白鹅肖像特点,文趣、画趣有机相融,学生在其间感受的是一次美妙的、更高层次的思维想象体验。因此,生本课堂中,教师应努力把持好“似无为而有为”的角色拿捏,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做学生自主思维、主动学习的保护者和引导者。
四、明晰针对性练习——“生本”课堂思维力训练之途径
阅读课堂不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围绕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空头支票”满堂飞,急于展现的学生积极“唱戏”,更多的学生因此便成了“看客”,课堂是热闹的,交流是开放的。学生参与少数,思维浅层,能力没有提升。生本课堂提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高效的课堂,教师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统编版语文教材各单元的要素非常明确,教师就要围绕“语言要素”把准训练点,精心设计一些目标明确、富有针对性的语文练习,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力的训练。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神话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我设计几个层次性课堂练习。
(1)自学批注,感受形象。“巨人盘古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读课文,做批注。”(2)汇报交流,品悟形象。结合文本畅所欲言,自由充分表达感受。(3)描绘画面,走进形象。出示练笔要求,“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他们重新合拢。”几万年,甚至更漫长的时间,盘古要经历什么样的困难,他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展开想象,描绘画面。(4)仿写语段,赞美形象。出示仿写要求,“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仿课文语言,“他变成了________;他变成了__________”,把句子补充完整,表达对盘古无私奉献的崇敬之情。
围绕着核心训练点,四次练习,层层递进,目标明确,要求清楚。首先,自学自悟做批注,学生读、思并用,充分思考,有了对形象的自主性认识。接着,汇报交流,自主思考在思维碰撞中修正,使文本语言与人物形象做更好联结,深入感受人物,阅读思维力得到了提升。然后,引导学生练笔,展开画面想象,拓展内容,走进人物世界中,把内心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外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字,在盘古形象越发丰盈的同时,每个学生的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也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最后,又模拟文本语言创作,思内容的范围,思表达的形式,无私奉献的盘古形象深深地扎进学生心灵,学生用语言表达崇敬赞美,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创作中有了新的高度。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人人参与,在任务明晰、针对性强的课堂练习中,科学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引领学生进入课堂自主学习活动状态中,促进思维发展,使学生自我、蓬勃发展,真正落实“生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