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语文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绿》为例

2020-12-0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凤凰园校区黄志娟

青年心理 2020年30期
关键词:现代诗深度诗人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凤凰园校区 黄志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深度学习应该基于学科的本质属性,对于语文学科而言,主要是学习语言,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深度学习还应该基于儿童,儿童的深度学习与成人不一样。从这个角度说,“教”与“学”是紧密相联的。探讨语文深度学习,是离不开阅读教学的。本文结合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绿》的教学,试着解析阅读教学中语文深度学习的几个核心要点。

一、语文阅读中的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帮助

深度学习强调教学活动不是放任自由的自学活动,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而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基础,统编版教材文学性是很浓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文学素养要达到应有的程度,这样,才能起到为学生解惑答疑的作用。《绿》一文是现代诗歌,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要深入理解本诗的意思与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预习,自己朗读这首诗,孩子们就只能感受到“大自然是绿的”,但很难理解“没有颜色的风、雨在诗人的眼里也是绿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深度的引导与帮助。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

师:刮的风、下的雨、流的水在我们眼里是无色的,而阳光大多是七彩的,可为何到了诗人眼里却变成绿色的呢?(学生一脸茫然)

生:因为作者在上文中已提到“到处是绿的”,“这么多的绿”。

师:你没有说出其中的真正原因。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看到的风雨、流水会是绿的吗?

生:不会。

师:这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再次读读诗的一二小节,你会发现什么?

生:在诗人的眼里,绿色的墨水瓶倒翻在整个大自然间,这是他看到春天到来时自己心中的感觉。

生:诗的第二小节一下子列举了很多的绿。

师:风、雨是真正的绿色吗?它其实是诗人心中的——意象。对于“意象”一词的理解,让我们一起看课本第35 页,一起读一读本单元的导语“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这时你又发现或者明白什么呢?

生:当作者头脑中满是绿色的时候,他看到的世界都是绿的。

生:绿已经深深地映入他的心里,这是诗人独特的感受。

生:第三小节运用了四个相同的句式来表达诗人当时的想象。

……

《绿》这首现代诗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现代诗单元的一篇课文,虽然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也出现过现代诗,但那是零散的。现代诗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如诗歌节奏的美感,意向的丰满,语言的独特等。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进入深度学习,成为真教学。教师如果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只会有个体浅层、表面的学习。教师与学生的深度学习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正所谓教学相长也。

二、语文阅读中的深度学习需要设计挑战性的任务

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时,学生会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提升和发展。这需要让学生学习有难度的内容、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当下阅读教学师生一问一答过于繁琐的现状,其主要弊端是问题太浅,学生不需要深度思考就能答出,学生的理解往往是浅尝辄止,所得极其有限,导致教学的高耗低效。在教学《绿》一文时,我就有意识地设计有难度、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探究。

师:请大家观察《绿》这篇课文的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生:只有大片大片的绿色,却看不到具体的东西。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第2 课《乡下人家》与今天所学的《绿》的插图,你会发现这两幅图中的绿有何区别呢?

生:《乡下人家》的插图有具体的绿色事物,如白色飞翔的鸟儿、黑瓦白墙的房屋、碧绿的瓜藤、觅食的鸡鸭等。《绿》的插图一个事物都没有,看到只是不同颜色的绿。

师: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在《草原》一文中这样描述草原的风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乡下人家》和《绿》插图的特点。

生:《乡下人家》的插图——是绿色描绘的实景,《绿》的插图——是绿色渲染的意象。

师:《乡下人家》是一篇散文,作者用具体的景物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图,表达对纯朴乡下人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而《绿》是一首现代诗,绿是诗人艾青心中的意象,它是生命的颜色,生活的希望。

生:再次读《绿》,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摆动的柳条让风也变绿的了,满身水珠的小草也让下的雨变成绿的了……

师:如果让你给《绿》这篇课文的阅读链接——宗璞的《西湖漫笔》配上一幅图,你会怎么描绘呢?

……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现有水平与较高的未来水平之间,便形成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水平,就要让学生真正发生学习,进行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帮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去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从而摘到自己想要的“果子”。当然,教学的难度还需要把握好“度”,如果学生真的努力“跳”了,仍然摘不到“果子”,那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深度学习是相对的,不能以成人的要求来对待学生。

三、语文阅读中的深度学习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需要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活跃起来,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情感充分。学习的过程就是情感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认识与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有人说,深度学习是高情感伴随着高思维,是有道理的。《绿》一诗中所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写得有动感,也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学中,就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同频共振,这是教学的高境界。

师:你认为诗中哪些地方描写很独特?

生:绿,怎么会集中起来呢?它们怎么还会“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呢?读到这里,我觉得非常神奇。

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竹林、草地、山川……)再联系生活想象一下音乐老师进行舞蹈排练的场景。

生:原来是大自然的景物让诗人有了丰富的想象。没有风的时候,所有的绿就像舞蹈学员静静地排列在一起。当一阵风发出口令,所有的绿就按着音乐节拍舞动起来,太美妙了。

师: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朗读一起欣赏这奇特的绿。

现代诗的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句、图画以及生活实际来理解。播放有节奏的音乐,让学生通过想象,并有情感地朗读,就能让学生进入诗的情景与意境,从而深度理解诗句的内涵。靠死记硬背来代替思考和理解的学习不是深度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的心灵,需要学生通过发现与建构,将学习引向深入。

四、语文阅读中的深度学习指向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语文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绿》一课的教学,我努力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和文化多个维度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需要语言积累。《绿》这首诗中第二节描写了许多关于绿的词语,如“墨绿、浅绿、嫩绿”等,这些绿有的描写了绿的程度,有的描写了绿的状态。对于这些词语可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同时可拓展其他绿的词语或句子,如“湖绿、草绿、绿草如茵、绿意盎然,绿得耀眼、绿得生机勃勃……”有了这么多的“绿”聚在一起,孩子们就会在大脑中呈现出非同寻常的画面,并在众多词句基础上感受到绿的范围之广,绿的丰富奇特。

在不同的语境中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绿的感觉。把《绿》与课后“阅读链接”进行比较,学生就可发现许多异同点。相同之处:这首诗与宗璞《西湖漫笔》的选文都写出绿的丰富和范围之广,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不同之处:一篇是现代诗,一篇是写景散文。《绿》是描写诗人心中的意象,《西湖漫笔》则是描写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如“古木参天”“层层叠叠的树木”“蜿蜒的小径”等,它们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描写的。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对现代诗和散文的表达方式、语言特色有了一定的思考和理解。现代诗的语言非常精炼,短小,一般不采用长句子。表达效果常常耐人寻味,引发人思考。诗就得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反复朗读就会发现一些句式很相似,颇有节奏感,语言的独特美感就自然产生了。

中国现代诗歌出现在五四运动前后,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与文学变革中产生的,“意象”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诗歌特点。学生把握了诗歌独特的语言特征,才能入情入境,真正读懂现代诗,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绿》是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到绿的生机与活力,感受作者对世界的热爱和赞美。

杜威认为,能唤起儿童思维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深度学习离不开思维训练,离不开探究活动。它需要教师深度解读文本,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积极主动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现代诗深度诗人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我理解的好诗人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诗人猫
诗人与花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
专题·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大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