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2020-12-03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

青年心理 2020年30期
关键词:定风波抒情苏轼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 刘 博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关于宋词风格流派“豪放派”的代表篇目,语言虽然简洁通俗,但情感却复杂多元。本单元一共8 首词,本文是第四首。通过前3 首词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词的相关知识储备和鉴赏词的一般方法。但是对词的具体风格界限划定仍然很模糊,在词意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认识词体形象和理解词人形象上更是有距离感,教学过程中要将“因声求气”“知人论世”和“以本为本”巧妙结合。

一、教学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

(1)吟咏、体会词的节奏感和音律美;(2)交流、表达词的形象和内涵;(3)尝试创作词的一般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

(1)学习探究作者的“形象内涵”,避免扁平化评价,掌握辩证式的探究方法;(2)培养解析诗词的抒情逻辑,精准把握抒情的逻辑起点、推进和完成之间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

(1)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懂得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2)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感悟生活,获得“美”的真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1)体会“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平衡对人物命运的多元化影响;(2)培养“家国天下”的情怀和“达不离道,穷不失义”的文化担当。

二、教学重点

1.对词体形象“意象”特征的准确把握和阐释,对作者形象的全面理解和准确表述。

2.对作者生活态度和内心情绪、情感的探究和体认。

三、教学难点

1.本词是如何通过一件“小事”传达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

2.本词的抒情逻辑是如何构建的,和作者情绪流转又有怎样的对照关系?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1)探究法:是主要的教法,注意结合文体特征进行教学。结合词体特征进行教学,要注意推敲一些难以理解的字句,及时质疑、探讨、明晰,并且要学有所悟。

(2)个体体验法:作为辅助教法,努力升华学生的情感。由感性始,逐层推进,理性思辨贯穿其中,最后再落脚于个人的感性情感。努力做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充分体现语文课的特色。

(3)及时评价法:重视评价的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应该贯穿始终,并能由评价引出新的感悟或是独立的观点。

2.学法

采用“质疑法”进入文本,再用“探究法”深入文本,最后用“联系实际法”“共情分析法”升华文本,通过集体阐发、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指定回答、综合提炼等方式,分析探究诗词。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

名言、问题导入:“不如意事常八 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可见,人的一生常伴风雨而行,且有些风雨还“不足为外人道也”。如何直面风雨,平定内心的风波,找回属于自己的宁静、恬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过渡衔接:出示标题和问题“定风波,以何定”,以引起好奇,进而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了解词人的整体形象。

(2)学生活动:学生倾听、观看。

(3)设计意图:以符合诗词特征的语言导入,更能体现学科特征和具体的文体特征,也更有代入感。

2.初读文本,感知形象

(1)教师活动:

任务设置:请大家齐声阅读课文,用二到四个词概括苏轼的形象特征:通过初读课文,我感知到了一个( )( )的苏轼。学生可能会回答:昂扬、奋进、积极、乐观、旷达、洒脱、从容、淡定等;也可能会有极少数的逃避、消极等。如果有更好的,借机追问其原因和依据,如果没有让其他同学把已有的词语进行归类、合并。

任务明确:指定一个学生作为代表,进行比较、概括,形成第一部分的板书(积极、乐观、从容、豁达等)。再让其他同学寻找依据,阐明原因,最好在这一部分能概括出苏轼“儒士、隐士”的身份。在此过程中需要和学生研讨一个细节:旷达和豁达的不同,旷达更适合概括性格,豁达更侧重于表达一种心态。

过渡衔接:仍然以任务问题设问,“看来苏轼总是以如此完美的形象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既然如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莫听’和‘何妨’可以换成‘且听’‘我自’吗?雨势很急却‘徐行’,这岂不矛盾?换成‘且听’‘我自’不是更能表现词人的‘从容洒脱,得失具忘’吗?”

问题假设:两厢对比后,必然有学生跃跃欲试,经过“知人论世”地分析后,确认有“故意、刻意”之嫌后,为了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感,教师提议再读一遍课文,注意勾画词中其他那些“类似矛盾”的地方。

(2)学生活动:整体诵读诗词,第一次阅读目的在于初步感知,所以采用集体阅读的方式,谈感受,教师做简单评价。

(3)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呈现阶段性的形象而做的铺垫。

3.再读文本,明确逻辑

(1)教师活动:

分析过程:“同行”的都是什么人?能一起出行的必然是志趣相投,精神追求相近的人,同行之人都觉得狼狈,自己却不觉得;雨具一般都是仆童拿着,仆童怎敢先行离开?这本身就很值得玩味,很大程度上这里只是诗词叙写的一种方式——虚写。同时虚写的还有:雨也许并不大,但自然的风雨让作者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所以故意夸张“穿林打叶”,以反衬自己的“不以为意”;而马本来就象征着权贵阶层的身份;农历三月初七的风本来已经很和煦了,更何况是在南方(湖北),但却说微冷,实则是在“文字狱”背景下诙谐的笔法;而“酒醒”的潜台词就是“喝得不少”,春游为什么还要喝酒,且喝多?实则是胸中块垒无法排解,因此,才需要宣泄。凡此种种,不难得出,原来作者是在用机智的、诙谐的、温和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对抗。而这,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

形成板书的第二块内容(矛盾、纠结)。这也告诉我们,苏轼的形象在本首词中首先表现的是:矛盾、纠结,经过反思之后才有所谓的积极乐观,顿悟后才有所谓的豁达从容。

过渡衔接:综上所述,词人的形象特征里不是只有大家感受到的乐观、积极、豁达、从容,还有有意的逃避和刻意的洒脱。那么请问,苏轼是依靠什么从风雨中突围的呢?

(2)学生活动:为加深印象,强化“辩证思维”,第二次阅读采用分组阅读的形式,阅读结束后就寻找任务,展开讨论,进行展示,其他组的同学补充、评价,教师做最终点评。

(3)设计意图:分组的意义在于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让文本解读上升一个阶段,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不让人物评价陷入“大而化之”和趋于“扁平化”结论。

4.研读课文、传承文化

(1)教师活动:

身陷纠结矛盾之中,我们首先需要积极有为、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去直面,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当儒家思想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就需要道家的“顺其自然”来融合;如果道家思想仍然无法解决的话,我们就需要借助佛家的万法皆空去突围、超越。直面风雨依靠的是儒家的奋进、昂扬;化解郁结依靠的是道家的清静、无为;然而,真正让人大彻大悟的是禅宗的圆润通达、因缘自适。四川峨眉山本就是道教圣地,苏轼早年即悟道;乐山又是佛教圣地,同时期苏轼也参禅。正是“儒释道”三种思想在苏轼身上的杂糅,最终让他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了平衡。我们不妨把入世概括为“自我”,出世概括为“本我”,在二者之间能够找到平衡,不因物伤身,不放逐自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我”。

(2)学生活动:在此环节,老师要退居幕后,看学生之间生生质疑,生发思辨,再以生生评价的方式不断地以“星星之火助燎原之势”。本环节仍然要将阅读贯穿始终,但第三次阅读,学生需要自行研读课文,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同时也可以“推己及人”或“类比言事”,结合自身感受和历史上和苏轼处境相似的人来概括摆脱困境的方法和思想支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思想认识上升到“儒释道”合一的层面。

(3)设计意图: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诗歌,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只有抓住“矛盾”这个核心要素,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在诗歌中矛盾表现更集中,但也更隐晦,分析过程要特别关注细节。诗词是抒情的文学,那么抒情就有内在的抒情逻辑,不搞清抒情逻辑就无法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更无从谈起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取向。

5.小结

本课中,教师带领学生由诵读诗歌,到了解诗人生平再到揭开诗歌的创作背景,由表及里地解读诗歌的深意。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诵读”“提问”“讨论”“活动”“思考”等环节串起整节课,每一步设计都有意图,一步步地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意境,进而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使学生解锁诗歌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六、作业处理

结合自身经历,模仿《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试着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定风波》。

猜你喜欢

定风波抒情苏轼
定风波·人生岂能任蹉跎
从善如流
定风波·雨中银杏叶
苏轼“吞并六菜”
会抒情的灰绿
苏轼吟诗赴宴
抒情和说理,“宗唐”和“宗宋”
定风波
约会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