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策略

2020-12-03山东省荣成市青山小学王华丽

青年心理 2020年18期
关键词:曹植古诗意境

山东省荣成市青山小学 王华丽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对其中文字的分析,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但却恰恰忽略了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在缺乏情感感知、背景理解和对其审美元素的欣赏的前提下开展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必然不高。因此,为了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展开教学。

一、渗透诗词背景,奠定情感基础

由于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述方式十分细腻且含蓄,这对绝大多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是十分大的挑战。为了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成效,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也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难度,教师在教学古诗词阅读和学习之前,可以通过先给学生渗透诗词创作背景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的基础上再审视和品味古诗,强化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例如:在《七步诗》这一首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渗透古诗词的背景辅助学生理解。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到本首古诗的作者曹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神童,在10 岁时便可以出口成章,诵读成诗、文。所以,自小便备受曹操的宠爱,并决定将之立为太子。但是,在曹植成长过程中,曾犯过严重的错误,所以曹操改变了主意,决定要立另一个儿子曹丕为太子。在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十分嫉妒曹植的才华,并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所以经常刁难曹植。而本首诗的创作背景,就是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的。在如上诗词背景的渗透后,学生对古诗中的情感理解变得更加深刻,从中能够读出曹植的无奈、辛酸,更是从这一背景中体验到曹植的才华横溢,也能让学生意识到流传千古的古诗词虽然短小精悍,但却极尽文字中的情感元素去表现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体验到古诗词的魅力、意识到古诗词中情感的丰富性。

二、提供情境表象,培养美的感知

古诗词最迷人的魅力便体现在其中所富含的美感中。在古诗词教学中,文字的形式虽然不能直接呈现古诗中美好的意境,但是在文字的编撰和演绎中却能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感知空间。当读者拥有较强的文字赏识能力、文字解读能力和感知能力时,古诗词的魅力也就流淌在字里行间中,洋溢在读者的思维和想象中。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现代审美元素虽已走进学生的视野,对古代诗人笔下的情境中的审美元素却无从感知。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情境中提供可辅助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教学资源,促成幼儿的健康成长。例如:在《村居》这一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直观化教学情境呈现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放风筝的场景呈现给学生,降低学生对古诗词带来的陌生感,让教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辅助感知,以此引入的方式展开新的一节课的授课。随后,教师将儿童放风筝的场景扩大,将古诗词中所描绘的草长莺飞这一情景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回忆放风筝这一活动的同时,开始借助图画资源演绎放风筝时的场景,让学生在回忆、想象中体验美好。随着教师向学生呈现的情境资源逐步丰富,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对其进行演绎思考,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从诗人创作的背景出发,从诗人所作古诗词的场景出发,去感知、聆听、体验、欣赏。最终,学生从古诗词的创作中体验到美好的情感,感知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三、演绎古诗情境,提升学生兴趣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开展古诗词教学,要尊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独特见解,要尊重学生对古诗词的不同理解方式,不以唯一的答案和标准要求学生,而是秉承着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和解读为原则,释放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空间,促进学生古诗词学习活力的释放。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破除学科壁垒,让古诗词教学有更加多样的形式展现其丰富的思想空间。例如:在《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古诗词意境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本首古诗教学中,整首诗都洋溢着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色彩,对“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一句分析时不难发现,诗人在极尽想象力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壮阔。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这一首诗中所勾勒塑造的意境作为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引导性资源,辅助学生认识了诗人描绘的情境之后,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之演绎出来。在绘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立足于古诗本身,将古诗中所提及的情境绘制出来。为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想象空间,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诗人所处的景象中未被呈现在古诗中的内容也通过绘画的形式予以展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演绎和想象的过程,便是学生自主生成、自主思考的过程,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古诗的不同理解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合理的、是受学生个体差异性影响的。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这种方式的教学才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古诗词教学成效的提升。

四、积累意境资源,培养古诗情感

在古诗教学中,有大量代表着诗人情感的意境,这种物品所展现的情感似乎是约定俗成的,并且已经成为某种情感的象征。例如:柳树在古诗词中常常被看作是离别时人们依依不舍的情感的象征,这种象征着“留”的情感为古诗词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比如: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月”被看作是相思的寄托,古诗词中的月亮以“千里共婵娟”这一首古诗词为代表,寄托了身处异地的诗人和思念的对方之间的相思之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此类意境资源的积累辅助学生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学功底和古诗词学习能力。例如:在《夜书所见》这一首古诗中,教师可以借助本首古诗中所著的“潇潇梧叶送寒声”作为引入语,让学生体验这一首古诗中所描绘的是非常寒冷萧索的景象,从而借助通感的方式将古诗中的悲伤等情感呈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的积累,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也将随之得以有效培养。

总之,古诗词教学之所以会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是因为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对诗歌数百上千年的文化的魅力感知较弱。对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渗透古诗背景、呈现古诗情境、演绎古诗情感和积累意境资源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体验到乐趣、感知到古诗的精彩。随着上述教学措施的应用开展,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情感能力随之增强,学生对古诗词中的魅力感知力更强,其学习兴趣也将变得更加浓厚。

猜你喜欢

曹植古诗意境
“拟古诗”之我见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七步诗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