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智趣教学策略探究
2020-12-03江苏省如皋市刘岱小学周颖琴
江苏省如皋市刘岱小学 周颖琴
教育部对核心素养培养的地位做出明确的定位,它是深化课程教学的基础,也是践行“以生为本”的必然价值取向。智趣教学符合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智慧教学以“智”为本,以“趣”为先,趣是先导。智趣教学课堂下,教师将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进而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智性,增长学生语文智慧力,提高学生关键能力,使学生的必备品格得到提升。智趣教学要坚持语文核心素养关照,不断优化小学语文智趣教学策略,构建真正意义的智趣课堂。
一、以趣为先,让语文教学富有情趣
黑格尔指出,兴趣能够将学习者引领到无限开阔的领域中。只有坚持以趣为先,才能将学生引向更加辽阔的语文世界。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提升语文教学之趣,让语文课堂趣味横生,才能有效地捕获学生的心灵。
(一)因趣激趣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深入解读学情,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从而因循学生的兴趣,例如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故事情境、画面情境等,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秋天》一文的教学,我用一组秋日的图片、配以音乐,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郁、丰收、唯美的秋天情境图,让学生在观看秋天的图片中,调动秋天的记忆,从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情趣盎然的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咏秋的古诗句,自然地引入《秋天》一文。语文教学因为因循学生之趣,较好地点燃了学生学习之趣,并将学生语言建构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穿插其中,开启学生趣味化启智之旅。
(二)因时化趣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自身隐藏着丰富的趣味,这就需要我们因循文本的内容和特点,善于点化,用教师的“匠气”化无趣为有趣。仍以《秋天》教学为例,我一改传统概括每一节大意的传统形式,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每一节内容,并发挥想象力,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一节配上一幅图画,并配上一句古诗句。显然,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推动语文学习与美术学习的融合,既需要学生全面概括每一诗节的内容,促进学生语言建构能力发展,又要调动美术知识,配上古诗句,又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因为有趣,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潜在地获得发展。
(三)相机生趣
语文课堂不同于工厂生产,它接受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具有个性、富有活力的群体。在语文教学中,尽管教师进行了充分的课前预设,但是都无法抵御“自然生成”的到来。尽管,自然生成的到来显得有些突兀,然而只要我们善于寻找时机,也能让“不速之客”为语文课堂生趣。如在《秋天》诗节配画环节,有学生为第二诗节配上了一个“孩子”的图画,有个学生在下面嘀咕:“男生女生啊?”我趁机抓住这个“嘀咕声”,放大道:“是啊,是男生还是女生啊!”于是,我针对学生“男生”“女生”两种观点,依据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开展辩论比赛。辩论不仅将语文阅读教学推向了深入,也使课堂散发出智趣魅力。
二、以智为本,让语文教学富有理趣
智趣要体现语文课堂属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激趣的同时,将焦点指向“智”,善于借助文本之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不断提升学生智性,从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智为本,需要我们以思启智,以困激智。
(一)以思启智
教师要善于发挥问题载体作用,借助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启迪。问题设计,需要我们遵从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爱好,解构文本特点,从而设计出有品质的问题,引领学生智慧前行。如《特殊的葬礼》一文,题目就为设置问题提供了契机。我们可以引发学生围绕题目发问:为谁举行葬礼?为什么为它举行葬礼?为什么特殊?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全方面了解葬礼的特殊性,地点特殊,是在河上;主持人特殊,是位高权重的巴西总统;对象特殊,是自然中的瀑布,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在文本智慧的启迪下,自觉地走向文本深处,让语文教学富有理趣,也使学生的核心素养潜滋暗长。
(二)以困激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启示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智慧,以困激智,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生发出语文学习的情趣,并调动智慧,深入文本。
如《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学生在初次接触文本题目时,必然会产生思维困惑。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寻找大自然派出的“使者”,模拟“使者”的角色,传递大自然的信息。学生在星座、云朵、石灰石、花岗石等角色扮演中,既对“文本”的语境意义获得直观认识,而且角色扮演形式,又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在趣味化活动中获得智性提升。
总之,智趣教学策略要指向核心素养,有机融合“智趣”,使语文教学策略的选择做到亦趣亦智,构建智趣相生的高效、生本课堂,用课堂之智、之趣,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放声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