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疗效分析
2020-12-03邓建武王子路张海军
邓建武 王子路 张海军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疾病,也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主要由于主动脉内膜破裂或中层出血,血液流入主动脉壁层中,形成主动脉壁分层,与内膜片之间形成双腔主动脉[1]。本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主动脉夹层内瘤体破裂,直接造成患者死亡。临床研究显示,本病年发病率在(50 ~100)/10 万人,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早期的院内死亡率高达30%,若存在下游器官缺血,死亡率高达56%[2]。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一种新技术,其技术优势明显,微创、安全、恢复快。本文分析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 月—2020 年6 月在我院血管外科治疗的24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4 例患者中,男19 例,女5 例,年龄31 ~65 岁,平均年龄(46.2±0.5)岁,均在发病72h 内入院,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胸背剧痛、上腹疼痛、瞬时虚脱等症状;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MSCT)和CT 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为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其中,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21 例、胸主动脉瘤2 例、腹主动脉瘤1 例;假腔累及胸主动脉21 例,同时累及腹主动脉21 例,累及髂动脉18 例;胸-腹主动脉有多破口19 例,远端破口靠近或累及腹主动脉内脏分枝18 例,累及髂总动脉开口6 例;排除破口位于升动脉或主动脉弓的主动脉夹层、未出现逆行性夹层、未合并严重脏器缺血反应、凝血功能障碍、急性感染性休克等。
1.2 方法
24 例患者均行TEVAR 治疗,11 例局部麻醉,13 例全身麻醉,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置入覆膜支架,进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选择经腹股沟部切口,对股总动脉行Seldinger's 穿刺置鞘,置入导丝,导丝导管交换,于腹-胸主动脉行DSA 逐段造影,经真腔上行至升主动脉,再次行DSA,确定锚定区和破口位置,测量左锁骨下动脉(LSA)与破口的距离,标记原发破口及LSA 开口位置,建立轨道,导入主动脉覆膜支架至预定位置,行控制性降压,收缩压降至90mmHg(1mmHg=0.133kPa),逐节释放支架前段,精准微调锚定点位,确保膜前缘置于LSA 开口远侧缘,再释放后段,确认支架位置满意、破口封闭、真腔内隔绝主动脉夹层且真腔内血流有效恢复后,撤出造影管,用5-0可吸收缝线逐层缝合切口,结束手术[3]。术后给予心电监护,使用抗生素3 ~5d 预防感染,1 周复查CTA,随访3 ~6 个月。
2.结果
2.1 手术结果
24 例患者中,手术成功23 例(95.83%)、死亡1 例(4.17%),23 例患者支架定位准确,原发破口并覆盖封闭,主动脉真腔内血流通畅,弓部三枝血流通畅,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术后3 ~5d 复查CTA,均支架定位准确,原发破口及胸主动脉假腔封闭严密22 例,仅有1 例发生微量内漏,无需特殊处理,主动脉夹层内的假腔减小,形成血栓,真腔明显增大;手术时间(98.39±10.12)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7.15±8.46)min、术后24h 引流量(609.13±68.94)ml、住院时间(10.15±2.68)d。
2.2 随访结果
出院23 例患者中,均随访3 ~6 个月,全部血压稳定,复查CTA 显示胸主动脉内支架位置稳定,无内漏,真腔管径明显恢复,假腔或瘤腔内血栓形成;支架远端的腹主动脉-髂总动脉仍有残余夹层,但真腔直径恢复,病变稳定。
3.讨论
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是发生于主动脉肌层内的动脉瘤病变。主要是由于主动脉内压力异常增高,动脉内膜和中膜发生分离和破裂,血液进入主动脉分离的壁层内,导致主动脉分层,形成夹层动脉瘤[4]。本病的诊断难度较高,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早期进行MSCT 和CTA 检查是明确病变的主要手段。
手术是本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以往多采用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该术式对Standford A 型动脉瘤有良好疗效,但对Stanford B 型的疗效仍存在争议,手术死亡率较高。加之人工血管置换术的创伤大、对患者的耐受性要求高,对于年龄较大、心肺功能较差者并不适用。因此,以往临床在权衡手术风险后多倾向于保守治疗[5]。
近年来,覆膜支架TEVAR 手术在临床发展迅速,其创伤明显减少,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已成为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前需要行CTA 评估覆膜支架TEVAR 的可行性,确定原发破口位置、股动脉通畅程度以及肾功能,选择适宜的支架的直径、长度,评估手术耐受性[6]。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发病24h 内,此时病灶区及血管壁的水肿较轻,而发病24h ~5d 内血管壁炎症水肿明显,在术中置入超硬导丝及带膜支架时易发生血管壁损伤,甚至使裂口扩大或形成新的裂口[7]。术中需行DSA 造影,确定破口位置和与LSA 的距离,指引覆膜支架释放位置,在造影明确导管在真腔后再释放覆膜支架,确保支架位于主动脉真腔。一旦释放入假腔,可造成灾难性后果,真腔的血液全部进入假腔,导致主动脉破裂或内脏血管全面缺血[8]。释放支架时需要控制性降压,以防主动脉阻断时发生支架近端高血压,导致支架移位、锚定点下移。支架释放完毕后再次造影确认支架锚定位置、腔内隔绝效果、弓上三枝的血流通畅程度,确保满意后再结束手术[9-10]。本文24 例患者中,23 例均手术成功,1 例患者因瘤体破裂而死亡。术后需密切监护和观察,以防支架移位、内瘘、截瘫、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本研究中仅出现1 例轻微内漏,随访3 个月后消失,若内漏较大需要处理。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 ~6 个月,复查CTA 显示支架位置稳、真腔管径明显扩大或恢复正常,假腔或瘤腔内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覆膜支架TEVAR 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效果确切,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