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速则不达——传统文化进校园高效、高质推进的再思考

2020-12-03湖南省娄底市教师进修学校谢志海

青年心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进校园传统文化

湖南省娄底市教师进修学校 谢志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自2014 年3 月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印发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探索了许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但同时面临出现了碎片化、不系统,重活动、轻内涵,重知识、轻力行等诸多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到底该如何高效、高质地推进是社会各界需要再思考的核心问题。本文研究认为欲速则不达,传统文化进校园关键还是要做好前期基础工作,并充分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引导传统文化进校园、入人 心。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传统文化亟需筛选

传统文化进校园首先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界定和筛选,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理论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二是实践层面选择合适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学习教材。在当前众多研究中均有对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传统文化进校园关键是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的共识;但是对实践层面选择什么样的文化进入到学习教材则一直未有定论和具体阐述。或者说,什么样的学习阶段学习什么样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一个关键。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关键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辨清良莠。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在于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错误的认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缺乏科学界定,甚至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容易在趋利的心态下庸俗化、商业化,多种旧习俗借国学之风大行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未能得到真正传承,而许多糟粕反而被大肆宣扬。如清明节出现的烧纸人纸车、纸高楼大厦,美其名曰孝顺先辈;如春节六拜,美其名曰重现礼节;再如汉服成人礼,美其名曰汉服传统成人礼等等,其本质不过是商业资本的炒作,其本质和文化内涵全无。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再次冷静思考,当前中国社会首要传承的到底是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到底应当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哪些精华,并摒弃哪些糟粕。界定的标准则要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否有助于人民身心健康、是否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等进行筛选。唯有对传统文化进行仔细的甄别筛选,去伪存真、存精,才能让广大学子真正学习到、传承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二)适合教育内容的选择

传统文化不仅有优劣之分,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又因学习能力的不同而有难易之分,如《三字经》与《周易》,典型的难度两极。不同学龄的学子应当接受不同的文化教育,传统文化进校园同样如此,好比不能期望小学生掌握高深化学知识一样,普通小学生同样难以对《红楼梦》有很高的领悟。这就需要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再解读。正如“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需要进入学校的是‘道’,重心是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

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却是存在着层面不高、内容错乱的现象。一是层面不高,停留在文化表象上。当前大行其道的“戏曲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武术进校园、楹联进校园,中草药进校园”等均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多数讲究的是知道这么个事,而不深究,更不问其所以然。这样的传统进校园均是有些操之过急,没有想清楚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真正意义。二是进校园的传统文化内容错乱。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家庭方面,因“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充满诱惑力的口号,各类所谓传承中华文明的培训层出不穷,并将其视为特长,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和精髓则是缺乏足够深入的、系统的学习,更不曾传承半点。学校方面,则是对教材的编制和学习缺乏足够的思考,政策大背景下,不管适合不适合,赶着鸭子上架,以“语文就是死记硬背”为基本,将所有有名的、时热的古文纷纷填入学生课本,一学期下来,看似学了几篇古文、背了几篇诗词,但一年过后,便是忘个一干二净。

适合教育内容的选择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先秦教育,小学首先应当注重的是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是品行教育,可以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注重汉字识记、融合文字故事典故;可以从名人故事,融合历史教育;可以《声律启蒙》《三字经》《千字文》的背诵,强化文学常识教育。而事实上,小学教育中若能将《声律启蒙》《三字经》《千字文》背熟悟透,既不容易也不简单,更不会耽误后期的学习,只会对中学的历史学习、文学学习有更好的稗益。而中学教育是人格教育、是社会担当教育,要注重对《论语》《大学》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读,去伪存真,通过丰富学子的为人处世道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小学教育十分重要,但其效果难以短期凸显,要注重耐心和细节,要持之以恒;而中学教育面临学子心理特征的转变,更要慎重,要注意方法的把握和关键节点的助推,有时候一句古语或许就能点醒,就能让学子受益一生。

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础教育十分关键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传统文化进校园之所以当前效果不理想,关键在于忽视了基础的夯实。所谓传统文化进校园,目前都只是锦上添花,而不能真正体现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处境。基础教育同样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阶段的教育,即幼龄学子的学习,这是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的关键之一;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虽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事实上没有基础的文学素养,学习传统优秀文化是一句空话。

(一)基础教育是关键

当前不少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浮躁的,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有浮光掠影之嫌,唯有青少年最能让传统文化之美在当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青少年之所以能让传统文化之美得以展现和发展,关键在于其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当前并非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对传统优秀文化头头是道,能有着充足的学习兴趣已是不易,当前存在的现实是众多学子对传统文化学习停留在了解层面,而非传承发展层面,更不用说用传统优秀文化指导生活工作和言行。因此,基础教育是关键。一方面,幼龄教学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学习的效率远比被动学习的学习效率要高;而另一方面,小学国学教育有助于学子打造扎实的文学功底,有助于学生良好文学素养的形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学校的实践证明。因此,要在科学筛选适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小学教育国学的强化。

(二)基础知识是根基

而在强化基础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声律启蒙》为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历来被视为语文诗词教学的不二准则,但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声律,唐诗宋词学习的教学路径都是从题目、作者、背景、诗词主题或意义讲开去,而对于诗词基本文学的运用则是一头雾水,其弊端在于对文学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在情感表达上就存在障碍,在文字运用上便存在不足。典型特征是当换过一首诗词,便无法独自解答诗词阅读理解,更遑论写一首诗或词表达情感。

没有基本的文学素养,不能知道如何运用文字表达感情,最终也就无法通过语言或文字将自己的情感或客观事物表述出来。“诗以情为主,景为宾”,这种基本的文学素养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活中最基本的素质,甚至体现到工作生活。固然,声律启蒙等固化教学有可能固化学生思维,但同时我们需要权衡的是其中的利弊,显然声律启蒙只是启蒙,是最基本的知识。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基本根基在于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要特别注重字词的运用和文学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春雨润物细无声——氛围塑造至关重要

氛围塑造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硬件基础设施的强化和完善;二是文化软环境的打造。就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发展现状而言,普遍高度重视硬件设施,而忽视了文化软氛围的塑造。学校文化软氛围的塑造主要涉及三方主体,即学校、教师、家庭或社会。

(一)塑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当前校园基础设施已较为完善,良好环境的塑造更多的是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要强化与课堂教学真正融合的环境因素。一方面,环境塑造离不开教学方法的创新。当前操之过急的典型表现在于短期效果明显、热闹、商业化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却迟迟不见踪影。教育体系应当在科学筛选传统优秀文化、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创新教育方法的本质是要打破当前固化的教育视野。

当前教师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过程中,囿于传统文化固有的教育形式与现实硬件之间的矛盾,要么便于注重硬件的塑造,如有些学校在校园建设上着重于在校园景观、校园建筑、校园设施等物质条件上下功夫,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甚至歪曲了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的内涵。创新教育方法便是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在注重课堂氛围塑造的基础上,寻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各级学校应当积极推动开发性学习,通过打开学习视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强化教育理念学习,通过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大胆尝试“融合生态体验模式”等新教学方法,通过传统优秀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良好生态环境的塑造,注重传统优秀文化精髓、意境的领悟,打造“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情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家庭教育支持,从而推动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的高效、高质推广。

(二)提高教育工作者认同

传统文化进校园并非是单纯了解和知道,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本质在于让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神塑造健康的道德品质,要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构建社会伦理秩序,要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而教师或者师资建设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牛鼻子”,教师的认同十分重要,即在传统文化进校园中,教师是否认可这种行为、是否愿意花费时间去设计引导学生学习、是否愿意花费时间充实自我传统文化修养等等,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高质、高效推进十分关 键。

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又基于一个核心关键点,即教育体系和社会考评对其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考评如何。当一个教育工作者为传统文化进校园辛苦付出后,却不被学校、学生、家长等各方认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氛围塑造就会大打折扣。而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同和认可,注重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考核,注重学生传统文学素养考核,适当增加传统文化进校园实际效果的考核比例,提高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可度和认同度。

(三)形成和谐的社会背景

良好氛围的塑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只是学生教育的一个组成,而完整的校园教育却是在家庭、社会多方参与下共同完成。正如“只有思想上重视,师资上加强,内容上系统,形式上紧跟时代步伐,传统文化进校园才能不断升级”,“传统文化进校园提质增效,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支持”。

正是因为需要社会多方参与,为高效、高质地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更要慎重。切不可轻易草率,更不能未经严密论证,妄下结论,以免误导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方面,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正确理论,从内容的选择、方式的创新,到效果的阐述和国家、民族的需要,从而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引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对“操之过急”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有正确的判断和认识。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高效高质推进中,要在凝聚“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有助于民族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共识上引导各方资源聚集,对歪曲传播传统优秀文化、歪曲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的行为和认识坚决予以零容忍,共同聚力打造和谐的社会背景,便于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中的高效、高质推进,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培育与践 行。

猜你喜欢

进校园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经典彩调进校园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