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0-12-03卢常艳
卢常艳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214081)
现代茶业发展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加快茶产业发展,建设高质量的茶业强国,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振兴无锡茶产业,做大做强“宜兴红”“阳羡茶”区域公用品牌,走一条区域公用品牌加茶企业品牌联合发展的道路。深度开发利用本土茶资源,科技兴茶,三产融合,全价利用,建设无锡现代茶产业。
一、无锡茶产业发展现状
无锡市位于北纬31°7′至32°2′,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茶树生长。无锡茶园总面积8.8万亩(1亩≈666.67平方米),主要集中于太湖沿岸及宜兴南部丘陵山区。无锡茶叶品种优良,无性良种茶覆盖率达60%,品种有锡茶5号、锡茶11号、苏茶120,省级良种锡茶10号、洞庭春、苏玉黄、紫英1号等。近五年国家、省级名优茶评比公开发布的信息显示,无锡名特茶品质优良,发展势态良好。(见表1)
表1 近五年无锡名特茶获奖统计
续表
(一)政府扶持茶产业
1997年在无锡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建立了无锡市名优特优茶叶新品种研究中试基地。1998年建立了江苏省茶树新品种引进基地。1999年江苏省农林厅批准筹建“江苏省茶叶研究所”。2004年在张渚镇建立了“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玉山基地”。2006年江苏省农林厅发布《江苏省茶叶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支持江苏茶产业的发展。2018年惠泉牌无锡毫茶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这是无锡继阳羡雪芽茶、阳山水蜜桃后的第三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锡市、县两级多次举办良种发展、茶采摘、茶制作、病虫害防治、茶审评、生产标准化等内容培训。2018年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无锡市实施乡村振兴,推进无锡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与涉农高校院所深入合作,共建推进了一批高质量的现代农业产学研平台建设。部分茶园购买和安装喷滴灌、防霜晒设备,引进物联网和绿色防控等新技术,茶叶生产科技含量得以提高。
(二)宣传茶品牌
2007年4月举办了中国宜兴阳羡茶研讨会,2016年12月无锡锡北镇举办太湖翠竹茶叶节。研讨会及茶叶节的举办为无锡阳羡茶、太湖翠竹做品牌宣传,扩大无锡名茶影响力。2018年10月在市政府支持下,无锡惠山古镇景区举办中国无锡首届惠山茶会,展示了全国九大产茶名山的主要代表茶,并召开中国茶产业战略联盟论坛,针对惠山地区及无锡茶产业发展热点进行学术研讨。2019年9月11~12日“宜兴红杯”第三届江苏省茶艺技能竞赛开赛,借助竞赛宣传“宜兴红”品牌,推动宜兴茶产业发展。2019年12月30日在宜兴举办省茶叶科技发展大会,针对江苏省茶叶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茶叶科技创新、茶品牌建设等议题进行交流。一系列茶事活动开展,宣传无锡茶品牌,扩大了无锡茶品牌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二、无锡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茶园种植与茶加工技术有待提升
江苏省是全国名茶强省,茶叶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茶加工精细,单位面积效益名列全国前茅。但依旧存在小茶农种植模式,茶农年龄偏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科技种植、虫害治理、信息化应用知识较欠缺。较多茶园受机械机型选择、土壤等条件局限,仍然进行人工开沟施肥、喷施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田园管理成本高、强度大、效率低。无锡茶园需进一步提升栽培技术,丰富茶叶的内涵与口感。另外,无锡本地茶采摘主要在春季一季,夏秋茶资源浪费严重,资源未得以充分、合理化应用,茶叶产能过剩,供大于求。而民众健康安全意识提高,需求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原有以原叶生产为主的产品模式已不符合市场需求。无锡本地茶加工制作多采用传统工艺,需注重加工技术的创新,提升茶叶的香气和多酚类物质。
(二)缺乏大而强、大而精茶品牌
无锡建设有“宜兴红”“阳羡茶”区域公共品牌,但缺乏通过区域公共品牌走向全国的茶叶大品牌,品牌同质,个性化不强。无锡品牌品质特征、定位等不具备个性化,茶叶品牌多、杂,缺乏知名度高、规模大、影响广、经济效益良好的知名名牌。品牌推广力度欠缺,难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茶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价格不透明,缺乏大品牌开发的规划与指导,统一共建品牌意识亟须加强。
(三)茶产业融合度有待提升
近四年的一号文件,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三产融合。三产融合,就是农产品生产业、加工业和销售服务业三产充分融合,一体化发展。无锡茶产业处于三产融合初级阶段,融合度有待深层次挖掘提升。2020年新冠疫情,茶旅结合经营受影响较大,疫后,茶文化旅游项目将会有相对长的一段时间恢复期。发展茶轻工业,茶元素的服务业,提升茶原料价值,实现茶价值的叠加。产业融合,将较大程度减少由于疫情带来的损失。
(四)线上电商交易量偏低
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互联网+”经济形态发展态势良好,各产业积极进行跨界融合,而无锡茶产业信息化程度相对薄弱。淘宝网是国内深受欢迎的零售平台,截至2020年1月份,无锡本地茶店在淘宝网共有18家,粉丝数最高的是乾红旗舰店,粉丝数是39250,其次是宜兴市茶叶仙子陶艺公司粉丝数26431,排名第三的是茗杨茶业,粉丝数为6132。粉丝数超过5000的总共4家,粉丝数在3000至5000之间的是4家,其余10家粉丝数均低于1000且9家粉丝数低于200。以上数据显示无锡本土茶品牌在淘宝网的影响力欠缺,无锡茶产品淘宝线上交易量有限。京东商城销售无锡绿茶的店家也少于30家。受疫情影响,无锡茶销售和流通渠道受阻,订货会、产品展销无法如期举办,茶馆、茶空间、茶饮店等消费量也比往年同期减少,茶产品线下销售量减少。线上交易、线上采购,可大大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如何推动无锡茶产业信息化合理有序发展,增加线上茶产品交易量,使茶企增效,是无锡茶产业发展必须思考的一个话题。
三、无锡茶产业发展对策
(一)从物质和精神两层面分享茶健康养生文化
茶产业的发展,与消费者需求紧密相关。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使得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饮茶有益。适量饮茶增强人体免疫力,茶健康养生功效愈来愈被民众所了解,茶叶消费由休闲向刚需转变。疫情后,趁势而为,提升民众消费需求。弘扬茶健康养生文化,物质上要“舍”,在公交站台、火车站、校园等人流大的区域设立免费茶水机器人,并在机器及饮茶杯上打上“饮茶有益”宣传文字,培养民众健康饮茶习惯。精神上要“扬”,可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方式继续加强对民众茶健康知识的普及,同时茶文化工作者走进学校、社区,宣传茶健康养生知识,促进茶叶及茶产品消费,倡导茶生活,推动茶业创新发展。
(二)提升茶产业科技含量
疫情,推动产业间竞争,产业资源向规模企业靠拢,倒逼企业改革创新。改革发展无锡茶产业,首先,加大茶叶种植、栽培、加工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创新,研发优良的茶种,重视茶园的保护,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科学种植、栽培、制作,提升茶产品质量,为建立茶品牌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依靠政府、学会帮助扶持,培养茶企龙头。龙头企业起示范带头作用,建立茶叶标准化体系,科技监督,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给产品贴上身份标签,建立茶叶溯源体系,监督茶叶栽培、采摘、加工、销售、运输等环节,追踪茶叶质量,生产让老百姓可监督的放心茶。最后,加快提升“机器换人”步伐,应用大数据、AI、BI等技术推进智能化加工技术,加快茶叶装备的智能化,实现茶叶的精细化制造。
(三)区域公用品牌与茶企个性化品牌共同发展
无锡茶产业走一条区域公用品牌与茶叶企业个性化品牌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联合发展路径。
首先,做强区域公共品牌。依靠当地政府、茶叶学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企四方力量,全产业支持,对“宜兴红”“阳羡茶”两个区域公共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对宜兴红茶、无锡毫茶、太湖翠竹等无锡名茶进行合理整合,振兴无锡茶产业。数字化信息时代,茶作为无锡本土特色产业,打造强势品牌,整合政府资源,通过政府规划指导,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护和宣传公共区域品牌,提升公共品牌影响力。
其次,挖掘无锡本土特色,构建文化茶业,提升茶品牌影响力。对地方名茶品牌进行合理定位,实施差异化的经营策略,打造个性化产品。无锡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和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之一。茶二产、三产以及茶区域品牌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历史、文化优势,塑造品牌文化内涵。以宜兴紫砂、惠山泥人以及无锡阳羡文化、吴地文化,这些特色文化包装产品,做出可欣赏、可品尝、可冥想,有文化、有情调,能充分调动茶客的嗅觉、味觉、视觉、脑神经的创新茶产品系列,通过特色文化感官、风格设计,有效影响消费者品牌选择心理。
(四)转型升级茶产业
茶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多元化茶市场需求,对茶技术、市场与管理进行升级。无锡茶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应用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优化茶产业结构,逐步由第一产业茶种植、茶制作占优势转向第二产业茶之轻工业、茶包装、茶保健,第三产业茶服务业占优势演进。加强茶产业内的升级,茶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逐步向纵深化发展,实现技术集约化,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创新商业模式,深度开发茶资源,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制作特色茶日用品、茶饮品、茶保健品等,且融原叶茶、饮品茶、文化茶、玩茶、事茶于一体,全价利用,使小茶农和现代茶业发展有机衔接,建设茶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的现代茶业。
(五)三产深度融合,跨界拓展
三产融合,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大健康产业的生态高值提升。茶产业转型升级要走“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道路,能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和影响力。第一产业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转型,现有茶产业劳动力成本高,尤其是劳动力采摘成本占了80%,广播薄收现象普遍。发展茶机械,茶叶种植、采摘机械化,茶叶采摘、茶园管理可推广使用耕作机、吸虫机、采摘机等中小型机械,降低成本。第二产业茶产品精深加工,对茶叶实行多季节采摘,充分利用茶叶中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因等功效成分,进行精深加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第三产业,挖掘“宜兴红”“阳羡茶”的文化价值,融合宜兴紫砂艺术内涵,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
科技创新,“全价利用,跨界开发”,三产深度融合:一产,二产,应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进行茶产品的深加工,创新适销对路精致茶产品,例如茶保健品、茶护肤品、茶食品等,促进无锡茶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茶三产,无锡茶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设落后,参观为主,客户体验性不强。走“互联网+茶业”产业发展路线,拓展茶传统文化传承、茶休闲旅游、茶健康科普等智慧三产茶业,依托互联网,建立茶营销、质量监控、金融服务、售后服务一条龙服务的产品交易平台。三产的互联网平台促进新型茶产业品牌培育和营销体系的建立。茶、茶加工产品、茶服务业三产互融,拓展延伸产品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使茶农、三产从业者、茶企获益。
(六)重视人才,关心员工心理问题
注重可持续人才队伍建设。未来竞争是人才竞争,茶园管理、茶加工、茶营销、茶文化传承需要德才兼备精英。无锡茶产业如何进行可持续人才队伍建设?第一,招纳有茶学背景专业人才及有志于从事茶行业的各学科及跨学科人才,为茶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第二,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薪酬待遇,留住人才,发挥其聪明才智,使其为无锡茶行业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第三,无锡涉农高校及职业院校创新办学,与茶企共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无锡茶行业培养储备人才。第四,重视制茶技艺非遗人才。传承非遗,组织制茶交流、培训、竞赛活动,设立制茶大师工作室,营造非遗人才成长良好环境,提升非遗人才的技术素养。依靠政府支持,同时吸纳民间资金参与非遗保护,完善非遗人才奖励机制,保证经费落实到位。
关注员工疫后心理恢复,2020年新冠疫情,员工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愤怒、挫败、无助等情绪。著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对当前的形势判断,他提出,疫情冲击经济有三大特征:突发脉冲性、资源挤兑性和破坏性。对茶农及茶企员工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减少疫情带来的心理损害和后续的心理社会问题。通过橱窗、网络等方式宣传加强科普教育,减少员工焦虑和恐慌。茶企、学会组织开展适量的户外运动、体育项目、娱乐活动等对员工进行疫后心理恢复。对心理伤害较大的员工给予生活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七)加强营销,优化线上线下交易
茶企选择适合的数字营销渠道,建立品牌网站,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加大宣传,提高影响力。通过主流电子商务平台天猫、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平台扩大产品销售额。创建适合自己品牌的广告语、建立优雅茶体验空间,吸引用户参与。依靠政府、学会、产业技术体系等各方力量,对个性化茶品牌加强宣传推广,拓展市场,树立茶企形象,提高无锡茶业市场知名度,进一步加强无锡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彰显“宜兴红”“阳羡茶”区域公共品牌特色和优势,扩大影响力。由于疫情冲击传统的面对面线下销售模式,故而亟须积极创新茶产品交易方式,扩宽销售渠道,优化线上线下立体销售模式,增加高端茶产品的线上交易量。通过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立体营销,以降低突发公共安全卫生带来的损失,促进无锡茶产业健康发展。
(八)完善茶业保险体系
提升茶农及茶企经营者保险意识,积极参与气象指数保险,减少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企业受损风险。引导保险机构开发适合茶产业的其他特色保险产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实施以保代补等措施,降低茶企投保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