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画不能丢失的灵魂:写意性

2020-12-02周巧旻

现代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写意画笔墨中国画

中国画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物像的层面,是画家在宣纸上用笔墨抒发情感的绘画形式。它是建立在画家对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自然物象深入观察基础上的,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它是一种思维意识和审美想象。

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已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的悠长岁月。古老的民族,灿烂的文化,孕育出了独特而伟大的艺术。它具有独特的民族基因,特有的表现手法、艺术魅力和哲学思考。中国画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物像的层面,是画家在宣纸上用笔墨抒发情感的繪画形式。它是建立在画家对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自然物象深人观察基础上的,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它是一种思维意识和审美想象。

所以我们说“写意性”其实就是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写意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核。“写意词最早出现于《战国策.赵策二》“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解释为“公开地表达心意”。从先秦至隋唐的岩画、彩陶描画、青铜图案的刻画,到后来的绢和宣纸的创作,“写意”脉在历史中传承,不断超越。唐代就有泼墨山水,宋代的梁楷成为泼墨人物画的代表,但中国画的写意概念正式出现是从元代开始,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曾记载:“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出一家,所谓写意者也”。在明代以后,写意被视为笔墨形式,用墨的干、润、浓、淡、焦、积、宿、破,皆可以通过表象,传达不同的形式美感和笔墨情趣。明清徐渭、八大山人的出现,代表了写意的巅峰时期,从那时起,中国艺术就基本走上了写意的道路,能够立得住脚的艺术大师如李苦禅、齐柏石、吴昌硕、黄宾虹等等也都是写意画家。历代画家对写意都有自身的感悟:王维有“意在笔先”的说法;顾恺之作画“虽笔不周而意周”“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欧阳修做出“心意既得形骸忘”“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诗句;白居易画竹“不从根生从意生”;苏东坡论吴道子画乃“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可见写意贯穿了中国画的发展始终。

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写意”,可分为“写”和“意”。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涂出来描出来的。意是一种哲学思考,表达一种意境和情绪,画因此而鲜活,具有生命的活力。

“写”最早出现于书法里,古人云:好的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真正的中国画用笔要有顿挫、提按、快慢、千湿、浓淡的力度感、节奏感和书写韵味,充满辩证规律和阴阳相生的哲学道理。“清末海派四杰”之吴昌硕不光是一个书法家,他的画也是写出来,每一根线条都带有金石气,有着浓烈的篆书意味。“扬州八怪”之代表人物郑板桥学四书体,然后融汇自创六分半书,所以画的一手骨力雄劲的好竹。六法中的“骨力用笔”也是对于“写”的进一步阐释。骨法用笔,说白了也就是以书法的笔法入画,书法好了,线条才会好;线条好了,才叫有骨力。所以说“书画同源”,画家首先得练得一手好字,要会“写”;要灵活运用书法的线条,如用草书的线条写藤蔓,用篆隶的笔法画山石等等。时常看见古玩城有所谓的大师画熊猫,用小笔机械运动涂抹画毛,只有匠气、俗气而毫无生机。宋庄画家村很多匠人在起好的稿子上,分工描画,把绘画当成了涂涂画画的生产流水线。中国画中若没有好的线条,而徒有匠人精神,就无法支撑整个灵魂,或沦为墨猪,或陷入媚俗,成为乖甜的工艺品。

中国画是“写心的艺术”,形固然重要,但意是形的“升华”,是“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画写意画要“得意忘形”。“意”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指画家主观意图和情思,二指神韵和意趣,三是构建的意境,即画外之意。“意境的表达”取决于画家的学识涵养,以及画家对外物的感知、哲学思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观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你似乎可以听到山涧潺潺的流水声和风呼啸过松林的乐章;赏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你可以感受到山之雄浑气息;品齐白石画中的人物和花鸟虫鱼,无一不带着田园的诗情画意和盎然生机。而朱耷在作品里安放了他颠沛流离的苦闷和孤独的灵魂,用笔洗练,墨点无多泪点多,那些翻白眼的鱼无声诉说着亡国悲愤……这些都表达了画家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意”既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又是创作方法。在画写意画之前,首先就是立意,意在笔先,才能胸有成竹。意又分为形式上对笔墨的把控和美学层次上的意趣。点线用笔的刚柔虚实之美,每一点每一条线都表达了意念,画家物我交融的感情往往就是从各种笔意中流淌出来。

墨之五彩,用水用色的枯润浓淡也在节奏中传达出悠扬的气韵。画家借助于梅、兰、竹、菊、葫芦、仙鹤的习惯寓意来比喻人的节气情操和祥瑞。“意”在中国文人画中达到了极致,文人画的核心是心境,写心中之境,画外之意。其实西方大师毕加索对中国文化艺术格外推崇。他喜欢齐白石的作品,叹其寥寥几笔便能做到神似。齐舶石的作品,水中的鱼,没用点色,也没有画水,却使人看到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大象,无形;妙,不可言。想象的空间是最美的意境。谢赫《画品》的六法之“气韵生动”也是讲“意”的幅画有生气、有节奏、有韵律感,便有了气韵,有了生命的张力,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元代杨维桢也曾说道:“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灵魂,具有核心价值一这是很多艺术家所认同的,但在当代,因为历史或是社会、个人的种种原因,这种精神却无法摆脱日渐式微的命运。用线条、水墨、情感、写意等传统元素创作的国画作品越来越少,传统的点、线、皴、擦、染等技法也被素描的明暗关系所取代。典型的印证就是全国美展中入选和获奖的作品,大多都是大尺幅精雕细琢、反复描摹、精心设计的有着现代构成的工艺品,寥寥数笔的大写意画几近销声匿迹。甚至有人笑谈石涛、八大、青藤估计也很难在全国美展入选获奖了。

全国美展入选的工笔画太多,写意画太少,直接原因在于愿意“走弯路”画写意和能把写意画画出意趣的人太少了,而工笔画人门的门槛又太低。追其社会根源就是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没有潜心修行的耐心,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来从小锤炼笔墨,练基本功,也不愿花功夫在诗词、歌赋、书法、篆刻上面,更不会用阅历感悟来写意心神,提升格调和文化底蕴而且现在的艺术教育,考的是素描和色彩,对传统文化、书法这些都不要求。学的也是西画系统,外来的土壤怎么能发出“写意”的新芽呢?其次,大众能欣赏写意画的也不多,特别是新生代的年轻人都觉得工笔画得像、画的美,根本不懂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气韵;就连国展的专业评委,也觉得尺幅大、制作精美、设计感强、画的越多越饱满的作品没有辛劳,也有苦劳,值得人展,因而“草草几笔”的大写意画就几乎无人问津了。

在这样的现状下,重提中国文化精神内涵,让中国写意画在一定高度上回归传统,找回中国画的文脉就成为当下画坛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首先,要做到的是“立中承西”和“立今承古”。写意画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根基,在当今时代同样也有着文化发展惯性,我们可以借鉴融合西方艺术的一些表现形式中,但要清醒保持原有的精神内核。有人说“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创新,但是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除出新”,才会有蓬勃的生机。其次,要树立文化自信,练好“画外功”。从传统国学中汲取养分,注重培养文化修养,书法基础、笔墨根基乃至哲学思考,让全民了解写意画,用“一带一路”让世界了解写意精神。

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灵魂,写意画在历史上书写了无比璀璨的篇章,而当下中国的画坛,却面临中国画写意性式微的尴尬。创新和与时俱进不可厚非,但底线是要保持文化的自信。写意的文脉应当传承下去,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我们需静下心来,忘却功利、练好内功,提升修养与内涵,寻觅“内美”的境界,追求“真”“朴”“简”的高古,师古人之长,补今人之短,让写意画在当代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开启一个新的写意时代。

周巧旻

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巴蜀书画院会员、四川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会员、武侯区美协理事、浓园签约画师、中级美术师、设计师、四川电视台员工。

猜你喜欢

写意画笔墨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中学美术写意画教学的新思考
书画名人汇
浅析明代画家徐渭的写意花鸟画
论八大山人和徐渭写意画之共性——荷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