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大山人和徐渭写意画之共性——荷
2017-01-18曾舒丛
曾舒丛
摘 要:八大山人和徐渭是我国写意画界杰出的代表人物,以花鸟画闻名。尽管出生年代、生活背景不同,尽管作品有强烈之风格,但纵观其作品,仍有相通之处。莲荷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喜于描绘的植物之一,本文以荷为例,探讨八大山人和徐渭写意画之共性。
关键词:八大山人;徐渭;荷花;写意画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196-01
八大山人,名朱耷,清初四僧之一,以水墨花鸟闻名于世。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善花鸟,大写意花鸟的开创人。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善托物言志。荷作为高洁之首,深受历代画家的喜爱。本文以两人“荷”作为例,分别从思想、章法、笔墨来了解八大与徐渭写意风格之共。
一、绘画之思想
在八大和徐渭的写意画里,可以感受到作品的生动内在和悲寂之韵,尤其是“荷”为题材的作品。徐渭狂妄洒脱之荷,八大枯萎残落之荷,无一不把此种心境表达的恰到好处。徐渭、八大在生活处境上极为相似。怀才不遇的徐渭处处碰壁;明朝宗室后裔的八大国破家亡,被迫为僧。正是由于两人命运多舛的经历,为表达不随流俗、高标出尘的理想,爱荷、画荷,颂荷。据明代张国泰记载,徐渭荷花作品里有一幅《雪里荷花图》,画上题诗:“六月初三大雪飞,碧翁却为窦娥奇。近来天道也私曲,莫怪笔底有差池!”。借助窦娥冤的故事,描绘六月荷塘荷花在大雪中盛开,有意借助时序之错乱揭露世道之黑暗。八大《荷上花歌》曰:“匡庐山密林迩,东晋黄冠亦朋比。算来一百八颗念头穿,大金刚,小琼玖,争似图画中,实相无相一颗莲花子,吁嗟世界莲花里。还丹未?乐歌行。泉飞叠叠花循循。东西南北怪底同,朝还并蒂难重陈。至今想见芝山人。”①八大在题诗上道出对道教超尘脱俗的思想的吸收,画中荷花的荣枯之变,朝还并蒂,夕随水逝,难逃命运之无常,不如弃俗,超脱现世,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可以看出八大的高逸境界。二人皆借荷寓意。八大对徐渭极为欣赏,常习仿之,学习之,一幅《题仿徐渭墨荷图轴》的题跋中写道:“若个荷花不有香,若条荷柄不堪觞,百年不饮将何为,况值新槽琥珀黄。仿天池山人。”②可以看出,八大在思想上亦认同徐渭,共叹时间短暂、命运难测、珍惜当下的情怀。
二、构图与造型
徐渭和八大荷花作品构图奇特,静动结合,借助昆虫、水鸟、芦苇等外物来抒发情感,加强作品的影响力。徐渭《荷蟹图》又名《黄甲图轴》,画面上方两片荷叶,一正一侧,大小相间,正面荷叶阔大,中间留空,表明荷叶疏落,左下角一只螃蟹,表现肥大,螃蟹与空虚之叶相呼应,暗示甲科级第者空有外表,实则腹中无珠,来表达怀才不遇及官场黑暗的愤怒和痛恨。八大荷花作品众多,龙科宝在《八大山人画记》中评价说:“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最佳者松、莲、石三种······莲尤胜,胜不在花,在叶,叶叶生动;有特出侧见如擎盖者,有委折如蕉者,有含风一叶而正见侧出各半者,有反正各全露者,在其用笔深浅皆活处辨之,又有崖畔秀削若天成者。”③如八大的《荷花水鸟图》中,一丛荷花,一只荷叶下垂,画面下方顽石上立水鸟一只,荷花枝干一脉贯注,其势若生。画面里,上有荷叶压顶,下有顽石,对比强烈,画面气氛紧张,荷杆的运用在构图上打破局面,构造有惊无险之势。同时,二人在荷花的造型上也极为相似,喜画白荷,表现出淤泥而不染之品格。徐渭在造型上大胆用墨表现荷叶的润泽,侧锋快速落笔,并以环绕状画出荷叶来衬托荷花,荷花每瓣皆双勾成型,加之荷叶与荷花的强烈对比,更能凸显荷花的洁白;八大荷花多描绘花落荷衰的秋荷,因此,在造型上,荷花枯萎,常用勾线法直接勾勒,荷叶破碎、荷杆傲立,曲长简练,拉长画面视觉效果,更好地体现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突出内心真挚的追求。
三、笔墨语言
徐渭和八大都以写意水墨著称。王维云:“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在徐渭和八大的写意荷花里,通过水墨来体现物象的本真和内在。两人之画都以简入胜,笔墨凝练。徐渭画荷常用淡墨双勾笔,荷叶大笔大墨,中锋落笔,笔笔清晰,数笔组合一片大叶。以《五月莲花图轴》为例,用笔轻松自如,大笔相叠画出荷叶,或湿或干,浓淡笔触相接,墨色生动,毫无滞浊,双勾画出花瓣,花瓣用线遒劲有力,将叶之凌乱,花之摇曳而不落表现的淋漓尽致。徐渭对八大的影响最直接且最大,八大在风格上继承和发展徐渭画风,八大的荷花作品,画简而意达,笔墨简洁洒脱,善用泼墨法画荷叶,在荷叶的处理上极为相似,扫而成之,一气呵成。八大山人的《荷花双鸟图》,墨色深浅浓淡、层次分明,湿而浓的大笔点染荷叶的葱郁处,笔恣墨纵,浓厚之荷叶与石坡轮廓之线条相映衬,石头奇峭,一黑一白,对比强烈,充分表达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心境。
八大和徐渭通过对荷的描绘,表达爱荷、恋荷之心;对荷的塑造,寄托情感。在八大与徐渭的写意荷花作品中,无论是从思想、画面构图、造型、笔墨运用上,虽不形似,但很神似。“荷”为例,画者不仅要画功一流,更重要是要具备超高的人格魅力才能赋予画作精神力量和散发无穷的生命力,使写意作品达到一个至高的境界,是画坛数百年来为之惊叹不已的一个重要因素。
注释:
①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285.
②八大山人研究.八大山人纪念馆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250.
③姚亚平.不语禅-八大山人作品鉴赏笔记[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