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2020-12-02赵延宇杜熔淦李论
赵延宇 杜熔淦 李论
【摘要】 目的 探究二甲双胍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74例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 采用数字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7例。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 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利培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代谢指标(体重、腰围、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代谢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体重、腰围及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分别为(62.37±8.17)kg、(71.92±9.35)cm、(4.96±1.22)mmol/L、(1.36±0.51)mmol/L、(4.39±1.19)mmol/L,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8.61±9.37)kg、(82.14±8.57)cm、(6.13±1.58)mmol/L、(1.67±0.53)mmol/L、(5.62±1.36)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 观察组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为10.81%(4/37), 低于对照组的32.43%(12/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3,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1%, 低于对照组的29.73%, 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利培酮能够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体质量指数, 有效降低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 二甲双胍;利培酮;精神分裂症;代谢综合征;体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0.053
Analysis of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etformin combined with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ZHAO Yan-yu, DU Rong-gan, LI Lun. Guangzhou Civil Affairs Bureau Mental Hospital,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etformin combined with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Methods A total of 74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erical table, with 3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isperidon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etformin combined with risperidone. The metabolic indexes (weight, waist circumference, fasting blood glucose, triglycerides,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incid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weight, waist circumference, fasting blood glucose, triglycerides,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62.37±8.17) kg, (71.92±9.35) cm, (4.96±1.22) mmol/L, (1.36±0.51) mmol/L and (4.39±1.19) mmol/L,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68.61±9.37) kg, (82.14±8.57) cm, (6.13±1.58) mmol/L, (1.67±0.53) mmol/L and (5.62±1.36) mmol/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8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e incid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81%(4/37), which was lower than 32.43%(12/37)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103,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11%, which was lower than 29.73%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Metformin combined with risperidon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fasting blood glucose, triglycerides,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s and body mass index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Metformin; Risperidone; Schizophrenia; Metabolic syndrome; Weight
精神分裂症是病因未得到明确的精神类疾病, 其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生活压力不断增大成为了导致精神类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主要诱因, 结合患者自身精神状态以及其他的综合性因素最终导致患者发病。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前主要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 通过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调节患者神经中枢失衡的状态, 使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缓解并逐步抑制和改善, 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利培酮口服吸收迅速且不受食物的影响, 服用1 h后就能够达到血药浓度峰值, 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在1 d内即可达到稳定状态, 主要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特别是对于阳性精神分裂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作为非典型性抗精神病类药物, 其也会导致患者发生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体质量指数增加的副作用,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患者的生活、生理带困扰[2]。本次重点研究在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二甲双胍联合利培酮对患者代谢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74例, 纳入标准[3]: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经过体检确定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③患者入院治疗前未接受任何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④无代谢功能异常。排除标准:①具有认知功能严重障碍者;②近期服用其他可能导致代谢功能障碍药物的患者;③正在服用控制体质量药物的患者;④代谢功能异常的患者。采用数字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7例。观察组患者男23例, 女14例;
年龄26~74岁, 平均年龄(38.28±16.94)岁;病程0.40~
5.13年, 平均病程(2.58±1.32)年。对照组患者男21例, 女16例;年龄24~71岁, 平均年龄(37.95±14.81)岁;病程0.30~5.26年, 平均病程(2.61±1.4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 研究报经院伦理委员会备案并获准进行。
1. 2 方法 两组患者自入院后均接收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0286, 规格:1 mg/片)治疗, 初始剂量为1次/d, 1 mg/次口服, 之后逐步增加, 服用2周左右根据患者病情增加至2~6 mg, 连续治疗8周。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湖南明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3020098, 规格:0.25 g/片)联合利培酮治疗, 二甲双胍1次/d, 0.25 g/次口服;利培酮用法用量同对照组, 连续用药8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代谢指标。治疗8周后对患者体重以及腰围进行测量, 同时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产厂商:东芝;型号:TBA-40FR;产地:日本)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②治疗前后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4]:腰围:男≥90 cm, 女≥80 cm;空腹血糖值≥5.6 mmol/L, 甘油三酯值≥1.7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值:男性<1.03 mmol/L, 女性<1.29 mmol/L;血压:收缩压≥13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85 mm Hg 或已诊断为高血压。③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代谢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体重、腰围及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对比 治疗前,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均为8.11%
(3例),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 观察组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为10.81%(4/37)低于对照组的32.43%(12/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3, P<0.05)。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1%, 低于对照组的29.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关于精神分裂癥的发病原因, 有研究指出, 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性格特征、遗传因素以及生物化学因素等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具有重要影响。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 通常需要患者长期持续性的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进行治疗, 关于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用药首先需要确保用药系统、规范, 重点强调早期用药、足量、足疗程的治疗, 其次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性化、单一用药, 其次用药剂量按照由小至大的原则, 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发展情况来确定最大用药剂量。
临床治疗中, 通常使用奥氮平、氯氮平、利培酮等非典型的抗精神病类药物进行治疗, 其中利培酮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受到了广泛肯定, 但是作为主要针对中枢神经调整的药物, 其容易容易导致患者血糖、血脂升高, 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最终造成患者体重增加等代谢综合征的副作用, 给患者带来痛苦[5]。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利培酮治疗, 在降低患者代谢综合征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二甲双胍在临床中通常治疗2型糖尿病, 特别是对于肥胖型患者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在药理上, 二甲双胍可以抑制患者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使肝脏和肌肉显著降低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同时显著提高外周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敏感程度, 通过对下丘脑的刺激降低患者的食欲, 最终达到控制体重的效果。利培酮的副作用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体重增加原因基本相同, 因此二甲双胍对于利培酮的副作用同样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 进而达到抑制体重下降的目的[6]。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8周后, 观察组患者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二甲双胍联合利培酮能够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体质量指数, 有效降低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饶世雄, 杨余, 谭伟, 等. 二甲双胍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4):
358-359.
[2] 吴艳琳. 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及价值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6):283.
[3] 李东霞, 吴松杰, 马力, 等. 氨磺必利与奥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8, 28(6):
418-420.
[4] 潘巧淑, 磨丽莉, 周芳珍. 运动治疗及心理护理在精神分裂症康复中的应用.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 31(16):2397-2399.
[5] 赖根祥, 周秀娟, 金国. 利培酮联合二甲双胍对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胰岛素及肾功能的影响. 广东医学, 2019, 40(17):2507-2510.
[6] 王志华, 熊强, 邹圣军. 二甲双胍治疗奥氮平所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疗效观察. 当代医学, 2019, 25(24):140-141.
[收稿日期: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