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式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神经功能的影响①
2020-12-02王嘉
王 嘉
(信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急性脑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起病较急,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病情危急,如不及早处理,极易延误治疗时机,会影响其预后恢复效果,严重者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在急性脑梗死抢救中,其护理干预对急救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快速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缩短急诊救治时间,减少潜在的风险因素,对患者病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2]。因此,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特点,改善急救护理流程具有显著的必要性。本文观察流程式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8-03~2019-05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68例作为分析对象,按照随机序贯法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4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h内入院治疗,经临床检查,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学会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6~79岁,平均(61.56±6.82)岁。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62.05±6.74)岁。所有患者均具知情权,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及临床资料缺失患者。两组基线资料数据相比较,差异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患者入院后,初步评估其病情,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对其进行静脉采血、吸氧等处理,明确患者病情后,指导其用药,监护其心电指标,直到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专科病房接受相应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流程式护理,首先,建立流程式护理小组,针对急性脑梗死的病情特征,总结出其常规抢救措施、抢救所需的药物和设备等,然后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限制每个急救流程所需的时间,将患者的急救时间限制在60min内,为其后续治疗抢得先机,具体如下:(1)患者入院后,应纳入快速通道,接诊护士在2min内确认院外初步诊断,记录时间快速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3min内报告相关急救医师,准备开展急救措施。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准备抢救所需的药品和器械,在科室待命。该步骤时间控制在5min内。(2)急救期间:该过程时间控制在30min,医师开始抢救后,护理人员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师操作,对患者进行供氧、吸痰、开放气道等操作,同时收集血样送检,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情况、颅压、瞳孔和肢体反应等,遵医嘱给予静脉给药等处理,时间控制在20min内;完成后与患者家属交流,了解患者发病原因和既往病史等,告知医师,以便于病情的全面评估,控制在10min内完成。(3)急救结束前:该过程不超过15min,待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护理人员向急诊医师了解患者的情况,然后联系相关医师,了解患者接下来所需接受的治疗,对于有手术体征的患者,联系手术室准备,并在抢救后给予备皮、置管等术前准备,5min内完成;对于需要接受专科治疗的患者,联系专科病房护士,协助患者转入相应的科室接受治疗,最后协助专科病房护士将患者转移至手术室或ICU监护室,以缩短患者的治疗等待时间,改善其预后效果,时长控制在10min内。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静脉采血时间、分诊时间、总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患者症状缓解,脱离危险,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视为抢救成功。(2)神经功能缺损[4]:与护理前后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视野、感觉、意识、面瘫、共济失调、失语、凝视、忽视症、构音障碍、上肢肌力和下肢肌力进行评估,满分为42分,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比。(3)术后1个月,根据格拉斯哥结预后评分(GOS)评价预后,评价内容包括语言反应、肢体运动和睁眼反应,总分15分。具体评分内容如下:恢复良好,可正常生活,但仍存在轻度神经障碍记5分;中度病残,可生活自理记4分;意识清楚,重度病残,难以生活自理记3分;植物生存状态记2分,死亡记1分。①预后良好(GOS评分>3分);②预后不良(GOS评分≤3分),预后良好比例=预后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抢救成功率
两组患者经过急诊急救护理后,均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即抢救成功率均为100%。
2.2 抢救时间
观察组静脉采血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及总抢救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时间的数据对比
2.3 神经功能
治疗前NIHSS评分数据上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对比中观察组优势显著,其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分)
2.4 预后对比
观察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预后对比(n=34)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局部脑组织血供障碍导致缺氧缺血性坏死,进而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的一种疾病,其病情危急,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为急诊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5]。急诊科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接受诊治的第一个科室,其护理干预对急救效果和效率具有直接影响,而急救效果则关系到下一步治疗以及患者的预后恢复。流程式护理主要是根据护理流程,使护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任务,在促进护理从事规范化的同时,缩短护理措施的实施时间,以达到提高护理效率的目的,该护理模式在危急重症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流程式护理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本研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护理措施,以缓解病情发展,使其生命体征稳定下来,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以保证其抢救成功率,故两组抢救成功率为100%,无死亡病例。而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流程式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内容,根据初步评估结果,准备急救药物和设备,并在限制时间内,完成准备工作;在抢救期间,配合急救医师操作,进行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操作,同时向家属了解患者病史和病因,以便于全面评估患者疾病,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根据患者下一步接受的治疗措施,联系手术会或专科病房的医护人员,缩短其治疗等待时间,为下一步治疗赢得先机。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每个步骤均根据实际情况,限制其实施时间,以保证护理流程的连贯性,提高急救护理的效率。因此,研究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静脉采血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和总抢救时间明显较短。抢救时间的缩短不仅能够及早控制病情,避免病情恶化,还能够为后续治疗抢得先机,避免脑组织缺血缺氧对神经细胞造成严重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所以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流程式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急救中应用良好。
综上所述,流程式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效果显著,能够在保证抢救成功率的同时,缩短其抢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