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黄附子细辛汤对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的疗效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①

2020-12-02蒋丽君薛红良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肾阳虚附子肾衰竭

蒋丽君,薛红良

(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肾病科,江苏 常州 213000)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终末期临床综合征,可导致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是肾脏疾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临床表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症状。据调查显示,我国慢性肾衰竭的年死亡率占人群死亡率的10%[2]。而该病病程多不可逆,病情复杂多变,治疗困难,目前西医治疗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保护肾功能,防止加重肾功能不全为主[3]。近年来,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是中医治疗的最佳时期,合理的中医治疗能使肾功能出现逆转[4]。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可纳入“肾劳”及“关格”等范畴,以脾肾阳虚为本,故治疗以温通泄浊为主[5]。大黄附子细辛汤主要由大黄、细辛、黄芪、丹参、附子等药物组成,具有温补脾肾、泄浊排毒之功效[6]。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黄附子细辛汤对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的疗效,并观察其对微炎症状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01~2020-01我院诊治的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1例,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35~68岁,平均(49.58±5.24)岁,病程9~32个月,平均(19.58±3.47)月;其中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糖尿病肾病21例,肾病综合征12例。对照组49例,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34~69岁,平均(49.61±5.21)岁,病程9~30个月,平均(19.51±3.42)月;其中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9例,糖尿病肾病17例,肾病综合征13例。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参照《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7],(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2)尿沉渣异常;(3)病理检查异常。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完整;(3)血流动力学稳定;(4)病情稳定,无生命危险;排除标准:(1)重症有生命危险患者;(2)患有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者;(3)伴有恶性肿瘤者;(4)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患者;(5)急性感染者;(6)依从性较差者;(7)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抗感染、降血压、降尿酸、纠正血糖、调节钙磷代谢、调整生活方式、低蛋白饮食等,对照组复方a-酮酸片4片3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15g, 制附子15g, 煅牡蛎15g, 丹参15g, 黄芪15g, 茯苓10g,泽泻10g, 白术10g, 细辛3g, 随方加减: 恶心呕吐者添以半夏10g, 竹茹15g, 痰浊甚者添以薏苡仁15g, 郁热甚者添以地骨皮15g。)以 700mL水煎至 200mL, 分早晚2次服用,早晚分服。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采集空腹静脉血5mL,以3000r·min-1的速度进行离心,时间10min,提取上层血清后,置于-20℃的冷冻箱内存储以备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RP、IL-6、TNF-α、BUN、Scr、CysC水平。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中医症候积分减少60%;

有效:中医症候积分减≥30%;无效:未见好转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6%、73.47%,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微炎症状态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微炎症状态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微炎症状态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CRP、IL-6、TNF-α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微炎症状态指标比较

2.3 两组血清BUN、Scr、CysC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BUN、Scr、CysC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血清BUN、Scr、CysC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BUN、Scr、CysC水平比较

2.4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畏寒肢冷、浮肿、腰腿酸软、面色晄白、纳差反胃及大便稀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组别n面色晄白治疗前治疗后纳差反胃治疗前治疗后大便稀溏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14.85±1.021.89±0.784.13±1.511.01±0.214.73±1.121.31±0.45对照组494.81±1.032.92±0.744.15±1.491.79±0.584.74±1.132.65±1.07t值0.1956.7690.0679.0100.0448.220P值0.8460.0000.9470.0000.9650.000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84%,对照组为10.20%,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据报道,我国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率为9.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有研究报道,慢性肾衰竭早期得到有效治疗病情可稳定多年,但一旦发展到晚期则需进行替代治疗,增加治疗难度[9]。而早期慢性肾衰竭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以控制血糖、调节血脂、纠正正酸中毒及贫血等延缓病情进展,但效果有待提高[10]。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有一定优势。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以肾为主,与脾、肺关系密切,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以脾肾阴阳虚损为本,实以湿、浊、瘀、毒等为标,其中脾肾阳虚是主要证型之一,脾肾的健运功能失调,湿浊停滞,久蕴成毒,湿浊之邪弥漫于三焦,导致肾功能急剧衰竭,因此治疗应以健脾补肾,泄浊排毒为主[11]。大黄附子细辛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2],由大黄、细辛、黄芪、丹参、附子等药物组成,其中大黄为君,可利湿退黄、泻热通便;附子为臣,温补脾肾;细辛具有解表散寒、利水行湿之功效;黄芪补气升阳、益胃固表;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功效;全方共奏,具有温补脾肾、泄浊排毒之功效[13]。现代药理学表明,大黄可降低肠道对毒素吸收率,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及间质的堆积及异常增生,延缓肾小球硬化进程,减轻肾间质纤维化[14]。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2.16%,明显高于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大黄附子细辛汤具备较高的安全性,有助于提高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还显示,使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的患者血清BUN、Scr、CysC、畏寒肢冷、浮肿、腰腿酸软、面色晄白、纳差反胃及大便稀溏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大黄附子细辛汤可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功能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黄附子细辛汤中大黄能通过改善健存肾组织的高代谢状态,抑制肾小球系膜及肾小管细胞增殖,从而改善患者肾功能水平。

有研究显示,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性状态与肾功能下降有关[15]。炎症因子与肾组织细胞结合并沉积于肾组织中,能活化损伤肾固有细胞,激发血管紧张素活性,使细胞外基质沉积,形成促纤维化反应,从而参与慢性肾衰竭的发展。其中CRP是反映机体炎性反应程度的细胞因子,当机体组织损伤或感染时其水平上升;IL-6是多种不同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肾脏系膜,加剧病理损害,并形成纤维化,在反映慢性肾衰竭程度上具有特异性;TNF-α具有积聚炎性细胞的作用,能促进炎性反应发展,对肾间质纤维化有重要作用[16]。有研究显示,CRP、IL-6、TNF-α在慢性肾衰竭中表达异常,可作为预测疾病的标志物[17]。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的患者CRP、IL-6、TNF-α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大黄附子细辛汤可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机体炎症因子水平,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展。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黄附子细辛汤中附子具有增加缺血心肌的供氧供能、抗炎活性,增加缺血心肌血流灌作用;丹参可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和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超微病理损伤,从改善患者肾功能的作用下,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综上所述,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

猜你喜欢

肾阳虚附子肾衰竭
附子的采收和加工
经方中“附子一枚”的古今考证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肾衰竭处方规律
两种剂型龟鹿二仙胶对于腺嘌呤诱导肾阳虚型少弱精子症大鼠的干预作用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ys C、β2-MG、MCP-1及ANG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参附仙桂汤直肠用药联合穴位贴敷及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型)疗效观察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降浊颗粒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α-SM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