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怎么办?
2020-12-02文丨钟灵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文丨钟灵(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导读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比较危急的症状,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者失血之后如果没有进行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就很有可能使患者因失血过多而出现休克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临床上十二指肠、胰胆、胃以及食管的病变部位是该病的高发区,而引发出血的原因也有很多种,出血原因不同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应有所差别。目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①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这类药物能够对胃黏膜壁细胞的氢钾离子ATP 酶的活性进行有效的抑制,从而使胃酸的分泌减少。其中,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方面效果最好的是兰索拉唑,其还具有膜稳定作用。另外,兰索拉唑具有较小的副作用,并且不会引发太多的不良反应;②H2 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以及西咪替丁等都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H2 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能够使胃黏膜对胃泌素以及食物的刺激反应降低,从而使胃酸的分泌减少,进而使酸度降低。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方面治疗效果最好的是法莫替丁,其总有效率已经超过了92%;③生长抑素类。奥曲涛是临床上常用的生长抑素类药物,这类药物能够对胃酸的分泌进行有效的抑制,并且还能够促进血小板的凝聚,与此同时还能够对胃部的血流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总的来说,这种药物有着非常复杂的作用机制,并且这类药品普遍具有比较高的价格,因此应用并不广泛,国内与此相关的研究报道也都比较少。
(2)止血剂。目前,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了内镜技术以及其他的一些止血措施,因此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过程中并不经常使用止血类药物。常见的止血药主要有两种:①酶类止血药。巴曲酶和凝血酶是临床上经常应用的酶类止血药,这类药物能够使血小板的凝集加速,同时还能够将一系列的凝血反应激活,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凝血因子。在治疗出血的过程中经常使用,对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巴曲酶的止血效果非常好,在临床治疗中止血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对于轻度出血的有效率甚至能够达到100%,由于其优异的止血效果,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止血治疗中;②血管扩张剂以及血管收缩剂。硝酸甘油是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扩张剂药物,这类药物能够使肝门静脉得到有效的扩张,从而使门脉高压降低,进而使食管静脉的压力得以缓解达到止血的目的,在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用这种方法,但是这种药物具有较大的副作用,除非必要否则一般的止血治疗中都不会使用。而肾上腺素等是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收缩剂药物,这类药物通常情况下口服或者进行胃管注射,能够对出血血管直接产生作用,使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这种药物具有较高的有效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其有效率超过95%。
内镜治疗
近些年来,内镜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与药物治疗相比,内镜治疗不仅速度更快、时间更短,并且效果往往也更好,目前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内镜治疗技术主要有三种:(1)局部药物喷洒和注射:在患者出血病灶的上方直接放置内镜,然后将缩血管药物,比如肾上腺素等喷洒到病灶上,但是喷洒药物对这种方法的限制较大,因此在治疗溃疡病引发的出血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治疗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时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临床上也经常使用局部注射凝血药物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治疗活动性出血,凝血酶、无水乙醚等都是比较常用的注射药物;(2)内镜下凝固出血。微波凝固、热凝固以及冷冻止血法、电凝血法以及激光光凝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凝固止血手段。在治疗肿瘤和溃疡引发的出血时,可以采用激光光凝和微波凝固这两种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方便,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激光光凝相比微波凝固的费用更低,因此在临床中治疗中应用的更为广泛。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电凝血法,特别是对活动性出血和局部渗血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与电凝血法相比热凝固止血和冷凝固止血在临床上较少应用,并且能够应用的出血类型也很少;(3)内镜下机械止血。主要包括三种方法:镜下缝合、皮圈结扎以及内镜金属钛夹,在门脉高压性食管静脉曲张引发的出血以及急性大出血的治疗中经常使用机械止血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使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有效降低,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外科手术治疗
目前,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近些年来内镜技术已经发展的比较先进和成熟,因此应先考虑使用药物和内镜技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如果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之后,再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止血治疗。另外。手术治疗有很多的禁忌症,并且手术治疗一直以来都不能保持稳定的成功率,患者存在死亡风险,目前进行手术治疗的死亡率在1.5%左右。因此,通常情况不应首先采用手术方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