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音乐艺术实践延展小学“社团课”研究
——以广埠屯小学为例

2020-12-02徐乐怡

北方音乐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古筝民族音乐社团

徐乐怡 舒 畅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高校民族音乐艺术实践延展小学“社团课”在新课改背景下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高校民族音乐的传承、传播推广到小学社团课中既新颖又有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既为高校民族音乐艺术实践提供了不同的实践平台,又为小学校园文化提供了专业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近几年在小学开设的不同主题和专业的社团课,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兴趣爱好,增加了课外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自主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而社团课是指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组织下进行定期学习的团体,为有兴趣的孩子提供一个基础的音乐启蒙。小学民乐社团活动主要由两方面构建而成,一方面是民族器乐的教学,另一方面是民乐社团的排练和演出。通过这两个部分的有机组合丰富了小学校园活动,从而进一步探讨民族器乐教学在小学义务教育中的可行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以洪山区广埠屯小学民乐社团的教学状况为例,通过对学校的概况、民族器乐社团的发展情况、民族器乐教师情况进行粗浅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小学民乐社团中的实践教学模式,并试图将民族乐器教学和音乐社团教学模式在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中普及,思考以民族器乐为依托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应如何完整保留并继续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地方高校在培养社会人才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基地,不仅有履行好自身的人才培养的职责,更需要承担起服务于社会的责任,应积极地介入地方教育,将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好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因此,高校民族音乐艺术实践延展小学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从强化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高校民族音乐艺术实践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合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广埠屯小学是武汉市洪山区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重点小学,开设了一系列的民乐社团课程,如古筝社团课,葫芦丝社团课等。并且在民乐社团方面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除了正常的音乐课程外,每个星期二中午,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到指定的教室,由学校聘请的专门的高校老师对同学们进行专业的乐器教学和排练。通过课本、课外两方面音乐知识的学习,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民族器乐的兴趣及民族音乐的审美素养。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相比于课堂教学而言,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埠屯小学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效果,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不定期根据节假日、讲座安排音乐实践活动,例如“六一”“元旦”“一笔一画一世界”公益讲座,“雅韵”艺术节等。为了提升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高校老师会积极地参加到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排练演习中,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在校外活动中,老师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比赛,例如,民乐社团在楚天艺术大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此次比赛,古筝社团、葫芦丝社团全体成员参加,高校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排练,通过此次比赛学生提升了乐器的演奏水平以及对中华传统民族乐器的兴趣,而高校老师则丰富了艺术实践能力,提高了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

江汉大学高校民族音乐艺术实践延展小学社团课研究科为研团队在广埠屯小学开展了以“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等主题的义教课堂。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们对于音乐的兴趣为前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和空间进行的音乐社团活动,这样的社团活动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能达到提升学生音乐、人文修养的目的。而将社团活动融入到音乐课堂之中,则更能提高学生们对于音乐的热情,从而辅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义教课堂上,队员们首先通过对民族音乐基本知识的介绍与讲解,并以古筝为切入点,用一个古筝的小故事,详细介绍了古筝的乐器构造以及基本的音位。在课堂上,大部分同学求知若渴,精神饱满,时而凝神思考,时而踊跃发言,整个课堂井然有序,张弛有度。在简单介绍后,由老师展示了一段古筝表演,课堂上有小朋友积极地呼应老师,并大声表示自己也会弹古筝,于是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也带来了一段表演。在课堂上,老师说用一个手指就可以完整地弹奏出一首乐曲,同学们对此都表现出了不相信,于是老师在课堂上弹奏了古筝曲《沧海一声笑》,很多同学跟着琴声可以哼出调来,大家在观看弹琴时,纷纷站起来,勾着头观看,表演结束,纷纷鼓掌并且都跃跃欲试的想上去弹一下,于是老师将同学们分为3组,每次每组选取两名同学分批上台,有序进行古筝教学,同学们学习时都很认真,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表现出了对古筝弹法、构造的好奇与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就会积极地进行答疑,有些同学在自己这一组弹奏结束后,还提出想多弹几次,对古筝恋恋不舍。最后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下,学生都学会了古筝曲《沧海一声笑》。义教课结束后,很多同学围在老师身边,根据他们对于古筝的好奇提出了很多疑问,也有同学表示希望尽快可以学习古筝的弹奏。在此次义教课堂中,学生们学习了古筝的知识,以及简单的弹奏技法,激发了学生对民族器乐的兴趣,增强了对民族器乐的了解,在达到音乐启蒙效果和让孩子们领略民族乐器的同时,也在一定的情况下调动了同学们的思维以及同学之间的配合,而高校科研团队进一步完善了科研内容,也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以民乐排练、比赛以及演出为主要形式也是课堂教育延伸及拓展的重要空间。高校与小学共同搭建艺术实践平台,营造高雅艺术氛围,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了校园课外活动,促进了美育的全面发展。广埠屯小学每年举办“雅韵”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动举办期间,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对节目参与了策划组织,指导编排。表演节目在校内外广受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好评,极大地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地方高校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美誉度的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中小音乐教学的不断深入,高校民族音乐艺术实践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在合作方法与形式上也向多元化、深层化发展,这对于音乐教育而言无疑是一项可喜的进步。对于如何强化高校与小学的合作关系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和小学需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探寻高校与小学合作更为可行的途径。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中,音乐课程在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中都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媒介。小学音乐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地位也随之提升。而音乐师资力量薄弱,音乐课程内容单一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对此,地方高等院校音乐院系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与作用。高校与小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例如,利用高校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对小学生课外音乐知识、乐器的学习进行指导;小学利用学生音乐实践活动,为高校的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案和研究环境,促进高校教师研究课题不断更新和改进。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研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感悟和思考,从而打造“活的教育学”。高校通过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实践活动为依据,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在教学中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检验、相互配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因此,高校与小学合作不仅是一项理论的创新,也是一个实践的摸索。本文实践调研中以广埠屯小学为例,紧扣广埠屯小学与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合作现状,充分肯定了地方高校音乐院系与小学音乐教育合作的价值。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音乐社团活动,这样的社团活动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能达到提升学生音乐、人文修养的目的。而将社团活动融入到音乐课堂之中,则更能提高学生们对于学习音乐的热情,从而辅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校民族音乐艺术实践延展小学“社团课”实际也是高校与小学音乐教育之间的合作探索,在合作中充分发挥了高校音乐专业服务社会的导向,体现了当代音乐专业大学生艺术实践走出高校与社会接轨的社会价值。总而言之,高校与小学音乐教育的合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为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新的改革,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平台。

猜你喜欢

古筝民族音乐社团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缤纷社团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K-BOT拼插社团
我的古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