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美声唱法中遇到的漏气问题
2020-12-02李自帅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 李自帅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声乐这门久远的艺术,其学说纷纭、观点多样。但是,无论歌唱方法如何之多、发声技巧多么复杂,究其根本,歌唱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相同的。本文将以歌唱的发声原理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分析漏气现象的直接原因,并对有可能产生漏气现象的间接原因做出阐述,进而提出改进意见。
一、歌唱的发声原理
有人说:歌唱发声的音源就是喉器的振动发声,做好了喉器调节的文章就等于获得了良好的音源。[1]在美声唱法中,人们普遍把参与歌唱的人体器官分为四大部分。第一是呼吸器官,主要是由口、鼻、咽部、喉部、气管、支气管、肺、胸廓及控制呼吸的肌肉等组成。呼吸系统的作用是为歌唱提供动力——气息,保障歌唱时气息的充足、均匀、流畅。第二是发声器官,它主要包括喉头和声带。发声器官的作用很简单,就是发出声音。声带是人声的振动源,气息冲击声带,声带振动产生声音。第三是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咽腔、头腔组成。人的声音如果只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而没有共鸣腔将声音扩大,声音会很小。共鸣腔除了能将声音扩大外,还有吸收杂音的效用,使发出的声音品质效果更为理想。第四是咬字吐字器官,包括嘴唇、牙齿、舌头、上颚。声带产生的声音被这些器官加工成人们常说的文字语音。歌唱的发声原理就是通过呼吸系统吸进体内的空气,由呼气肌肉群的控制,冲击发声器官的声带发出声音,然后由咬字器官对声音加工文字信息,同时经过共鸣器官调整获得的具有一定音高、音色、音程、音量、旋律、节奏、情感的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声音。
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明白了这个原理之后,我们就可以理解。[2]当我们歌唱发声时,声带本能的向中间靠拢,闭合到一定程度,声带阻气,在气息的冲击下,发出声音。那么漏气产生的原因,必定和声带非正常运转有关系。
二、漏气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过很多唱歌漏气的声乐学习者,总结归类,大致可以将唱歌漏气的人分为三大类别。[3]第一类是病变性漏气,即由于自身的某些疾病,导致的声带漏气,比如咽喉炎,会导致声带充血,变厚,声带闭合不全造成唱歌漏气的现象。青春期变声时期,声带会发生一个重要的变化,女孩的喉部变得狭小,声带较短、较薄、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变的高而细,男孩子的喉咙较大,声带较宽、较厚,所以声音变得较低沉而粗。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大声说话、唱歌,随时随地都爱表现自己的大嗓门,长此以往就会殃及正在生长的声带,促使声带充血、水肿、或者发生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病变,导致在说话或者唱歌中声音沙哑、声带漏气、不会大声说话、嗓子容易疲惫。女孩大约13—15岁为变声期,16岁左右变声完成,男孩大约14—16岁变声期,18岁可完成。以此,有一部分歌者声带漏气是因为变声期没有完成,或者在变声期时不注意保护声带,遗留了声带病变所致。第二类是只有在唱歌的时候声带不闭合,具体表现是在平时的说话中,无论声音大小,音调高低,完全没有声带不闭合的现象,只有在唱歌中才出现漏气现象。第三类只适用于女生,部分女声在平时生活中真声说话时,声带能有效的闭合,嗓门大,声音洪亮,有质感。然而,用上假声或者真假声混合时才表现为声带漏气。第二类和第三类歌者的声带本身不存在问题,其表现的漏气现象主要是对歌唱理论的学习不够、歌唱技巧掌握不熟练,导致了声带非正常闭合。
三、如何改掉漏气的毛病
要想改掉唱歌漏气的毛病,首先要明白歌者属于哪一种原因导致的声带漏气,如果是在变声期或者刚过变声期,出现漏气的情况也相对正常。提醒歌者注意休息,多思考,少练习,演唱作品不要有太宽的音域,以舒缓的、轻盈的旋律为主。如果过了变声期很长一段时间了,平时说话容易喉咙哑、失声或者声带闭合不紧,声带阻气无力,建议去正规的医院检查一下,看看声带是否出现病变。
如果在平时的说话中,歌者的嗓门大,声带闭合有质量,声音有质感,只是在唱歌时,才出现声漏气现象。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改掉漏气的毛病。
(一)树立正确的音色观
大多数的歌者在学习美声歌曲时,总是先听歌唱家是如何演唱的,进而去模仿歌唱家的演唱方式。他们不只是学习歌曲的旋律,也模仿歌唱家的音色。不可否认,模仿会让声乐的初学者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因为他们的音色立刻和歌唱家有所靠近,听起来也有了美声唱法的一些特征。被模仿的声音实例可以使他们的声音获得光彩,但是也容易走向歌唱的误区。比如,有些歌者喜欢杨洪基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学习伊始就模仿杨洪基的声音特点,歌手不惜牺牲本来属于自己的音色,他们把喉咙撑的很大,以追求歌唱的管道;把声带虚着唱,以追求声音的宽度;胸腔用的非常多,以追求声音的厚重。从而导致声带漏气,高音上不去,总感觉声音往下坠。有很多女学生去模仿歌唱家宽广的声音、汹涌的气息,岂不知宽广的声音与喉咙打开和胸腔的运用有关系,汹涌的气息和呼吸肌肉群与声带的协调运用有关系。单一的声音感觉的模仿,并没有歌唱器官的参与协调,失去了原本的音质,换来的却是声带的漏气。还有些女生,真声说话时,嗓子不漏气,在唱歌时,假声状态下,声带就会出现漏气的状态,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假声状态下,声音也是有质量的、结实的,声带同样是闭合自然,张弛有度的,不是虚着唱的。通过控制人声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器官的协调运用,在遵循生理法则和与他有关的音响论据下,建立好符合自身生理构造的音色,是成功的塑造自己声音的关键。[4]
(二)保持正确的喉咙打开方法
那么,怎么才能让喉咙打开呢?我们一般会通过以下几点让喉咙打开。首先,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打哈欠”的状态。在打哈欠时(这里主要强调打哈欠的过程),喉部的生理机能是自然放松的,喉部也会有一个下放的动作,喉部的空间会变大,这样不仅使喉位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还会加大声音的共鸣。其次,惊讶式呼吸法,人在惊讶时,神经系统紧张,腔体迅速扩张,它使呼吸肌肉群迅速完成收缩与放松的过程,并使喉头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
以上两种方法能帮助歌者快速找到喉咙打开的状态,但是很容易引起歌者声带漏气。对于很多歌者来说,找到打哈欠的状态和惊讶吸气法吸气的状态很容易,难的是吸气之后的状态保持,怎样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或者惊讶吸气的状态去唱歌很重要。打哈欠法和惊讶吸气法这两种找喉咙打开的方法,都包含了一个歌唱器官的运作过程,那就是呼吸系统的吸气。人在吸气的时候,两片声带是本能的向两边分开的,中间呈椭圆形,当我们发声时,声带本能的迅速向中间闭合,两片声带中间瞬间由椭圆状变成一条细缝,气息冲击声带,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在做打哈欠和惊讶吸气状态保持的时候,有很多歌者没有把重点放在低喉位、咽壁以及上口盖状态保持上,而是错误的以为,保持了声门的打开状态,就是保持了喉咙打开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下,声带上会有一个力量的对抗,即发音状态下声带本能的要闭合的力量和有意识地保持声带打开的力量之间的对抗,它使声带不在一个放松,自然的闭合状态上,从而导致经过声带的气息,不能有效地促使声带振动产生谐振的声音,造成声带漏气的现象。
因此,改掉声带漏气的没毛病,必须对喉咙打开状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就违反了发声原理,造成声带漏气等不舒适的状态。严重者还会造成声带充血、肥大、或者声带小结。[5]
(三)养成良好的歌唱咬字吐字习惯
我们经常听说过这样一些话,“你把字咬的太死了”“你的声音都停留在嘴巴上了”“美声唱法咬字发音不用喉咙”。岂不知,不用嘴巴不是嘴巴懒散;声音不能停在嘴巴上目的是让声音进入头腔和胸腔;不用喉咙目的是不能让声带出现挤压、暴力闭合、不闭合等不自然的状态。语言是歌唱的基础,一切歌唱技巧都要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来训练和运用,失去了语言,歌唱就失去了他的载体。因此,我们在唱歌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咬字吐字习惯,严格遵循语言的发音原理。以汉字的发音举例,我们的先辈早就用实践出来的真理告诉我们,歌唱中咬字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依据汉字发音的三个特点将汉字的发音归纳为“出声”、“引腹”和“归韵”的咬字过程,在这里不在一一赘述其发声要领。笔者想要表达的是,每个字都可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如果牺牲咬字,发音含糊不清,由咬字器官中出现的问题,会关联的影响到发音器官,造成声带过紧、过松等问题,从而使声带的自然闭合受限制,出现漏气现象。另外,美声唱法常常说到“歌唱状态要统一”,这里的统一也要辩证的去看。还是以汉字举例子,字母“i”和不同的声母结合,咬字器官用力的部位是不一样的,在发“bi”“pi”“mi”的时候,双唇用力比较多;在发“di”“ti”“ni”“li”的时候,舌尖用力比较多;再发“ji”“qi”“xi”的时候,舌前用力比较多。假如歌者为了保证歌唱状态的统一,咬字用力部位也一成不变,很容易改变了声带的发音状态,从而导致声带不自然,出现漏气现象。
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发音观念,养成良好的咬字吐字习惯,也是改掉唱歌漏气的途径之一。
总之,参与歌唱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器官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在这几组器官里面,发声器官最不好协调,不正确的吸气状态、歌唱共鸣技巧、咬字吐字都会影响两片声带的正常工作,导致声带漏气。以上只是笔者根据自己演唱的体会和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有不足之处,还希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