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私人书法教育(一)
2020-12-02许晓俊
◎ 许晓俊
相对于官方书法教育而言,古代私人书法教育在书写的技术性上有更多的提升,不纯粹以书法艺术教育为目标。而是以孔子《论语·述而篇》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基本理念,以教化人心、修身齐家为基本内容,以提高应试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名家范帖临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高度融入文字与书法审美教育,藉以塑造人格及艺术品格。
一、以家庭为单位来构建教育体系
古代家庭的书法教育是以家族中书法最擅者或是家长同时几个人轮流亲授,另也有以书信的形式点评指导进行传授。王荷亭在清代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前记中对幼时学习书法如是记载:“余家世业儒,先伯父与先大人学书于懒蚕徐。先生帖摹欧阳率更,所书之《姚公墓志》,字体端整有力,书门联笔能入纸,透过纸背。余幼时每早饭后,先大人教写仿一篇,然后再上学。凡字画起收,亲为指点,遇不合处,把手教之,一切发笔、研墨、染毫之法,详为解说。言:徐先生教写字,第一执笔要紧。”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前言:“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尽管可能是后人的伪托之作,其反映的父亲以书面形式教子以书理的事情在古代普遍存在。
曾国藩以家书敦促子孙学书者有二十余件,如:“……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常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尔所临隶书《孔庙碑》,笔太拘束,不甚松活,想系执笔太近毫之故,以后须执于管顶。余以执笔太低,终身吃亏,故教尔趁早改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众多书家的书法启蒙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因此书法教育在古代是一项贵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