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感染与护理相关的几个问题

2020-12-02文丨杨彩萍袁晓清范林遂宁市中心医院感染科

保健文汇 2020年6期
关键词:消毒液紫外线消毒

文丨杨彩萍,袁晓清,范林(遂宁市中心医院感染科)

导读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是,入院前已经开始或者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可分成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类型;根据病原体,可分成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衣原体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原虫感染等;根据病原体来源,可分成内源性感染与外源性感染。

医院是各种病原体微生物聚集的一个场所,疾病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直接或者间接成为各类病原的携带者、传播者,这是客观事实,毋庸置疑。临床护理工作中,医院感染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通过恰当的护理干预,可以解决相关问题,预防医院感染。

问题一:手污染问题

诊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手直接接触患者,且接触广泛。若是消毒隔离观念较弱,容易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这么一个过程。临床上,下班时,大部分医务人员非常重视手卫生,严格按照“七步法”认真洗手,不过治疗操作前的洗手,经常被医务人员忽视,或者是未引起重视。通过调查临床护理人员的手,结果发现菌种类型主要是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甚至有些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几小时后便可查出病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曾经报道:33 例真菌性败血病患者中,22例是因为大量静脉输液中操作不当或者是手消毒不严格所致的。可见,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输液、发药时,甚至是发放患者衣服时,都需要注意手卫生,做好消毒工作。如果遇到传染性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戴上手套再接触,不可徒手直接接触,且及时消毒。针对缺编单位以及工作繁忙时没有时间洗手的问题,解决办法可以选择0.2%氧乙酸或者是0.5%碘伏毛巾进行擦手,且注意细菌密集处的消毒处理,例如指甲缝、手指间等。

患者因为疾病的影响,身体抵抗力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多次医疗护理操作,条件致病菌更加容易侵入,导致院内感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治疗车上面放置75%酒精,护理操作前后都要求喷雾搓手1 分钟,减少感染机率。基于此,护理人员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应该树立较强的防控感染意识,时刻警惕,将无菌操作原则贯穿至输液、注射、发药等护理操作中,认真清洁双手,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机率。

问题二:侵入性操作所致尿路感染问题

侵入性操作中,操作不当,或者是其他医源性因素,也可能导致医院感染,临床上,以尿路感染为主,发生率约为2.5%。尿路感染,主要与尿路器械操作、留置导尿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临床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这一问题,积极预防,严格把控导尿适应症,坚持无菌操作原则,规范操作,固定好导尿管,防止滑动,观察连接的尿管与尿瓶衔接处,有无被污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拔除导尿管,减少污染现象,预防尿路感染。

问题三:紫外线灯使用时干扰问题

紫外线灯主要用于空气消毒,但是,实际操作中,经常因为使用错误而难以达到消毒目的,例如,辐射强度不够、覆盖面积不足、有效距离外应用、照射时间短、灯管与灯置内灰尘蔽盖反射作用较差、仅仅可照射物体表面或者隔着玻璃照射等,故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对紫外线灯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按照紫外线灯正确方法进行操作,定期检测维护,保证紫外线灯性能完好,提高灭菌效果。

(1)辐射强度不够问题处理。现在,紫外线空气消毒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温度、湿度、电压等都会影响其强度。有时候,医院用电负荷过程,如冬天使用电暖气取暖、夏天开空调及风扇灯,对电压造成影响,导致电压下降,紫外线辐射强度随之下降,或者不够,便难以达到消毒效果。

(2)灰尘影响问题处理。紫外线灯管以及灯罩内,因为灰尘遮盖,照射以及反射作用变差,对照射强度产生影响,消毒效率随之下降。故此,建议照射前,需做好灯管清洁工作,及时打扫灰尘,保证消毒效果。

(3)空气污染尘埃问题处理。病区内,人员流动大,室内的细菌密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消毒效果。故此,我们建议在紫外线照射前,开窗,通风透气,配合湿式扫地,清洁地面。

(4)消毒距离问题处理。持续时间的影响,照射距离越近,所得到的灭菌消毒效果越好。根据消毒用途,保证照射剂量。

问题四:化学消毒剂中影响质量的系列问题

临床上,预防医院感染的常用手段便是化学消毒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对消毒质量存在影响的系列问题常常被忽视,导致消毒的效果欠佳。

(1)选液不当。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菌种,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消毒剂。例如,洗必泰并不能杀灭结核杆菌与芽胞,若是用它对结核科进行消毒,显然是无效的。总之,临床选择消毒液时,应该根据常见病菌的耐药谱,科学选择,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性,达到消毒的目的。静脉穿刺选择碘伏;皮试选择酒精擦拭;物体表面及地面选择“健之素”消毒液进行擦拭。

(2)时间不准。诸多消毒剂在一定时间内方可发挥作用,杀灭细菌。例如,过氧醋酸,一般用于空气消毒,要求0.75-1.0%m3加热蒸发,密封条件下,持续60分钟,方可将细菌杀灭。如果时间得不到保证,便很难达到灭菌目的。中心镊子罐等消毒液建议及时更换,因为一些化学性质欠稳定的消毒液很容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结合,出现变质,丧失消毒作用。

(3)浓度不够。有效浓度是灭菌的关键所在。例如,临床上常用的75%酒精,使用3 天后,浓度会下降至64%,7 天之后会下降至47%,然而,革兰氏阴性芽胞杆菌在低浓度酒精环境下仍然可以存活。故此,临床上应该杜绝输液时不及时覆盖酒精以及碘酒瓶的情况。每天更换浸泡止血带及体温计等,选择“健之素”消毒液,保证有效浓度达到500mg/L,每周2 次更换碘伏及酒精,定期检测计算细菌的覆盖率。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有效浓度需达到1000mg/L;传染病与终末消毒的有效浓度要求达到2000mg/L。

(4)污染不防。消毒液使用中,应该避免人为污染,例如,配制操作时手不干净,盛装液体的器皿不干净,倾倒时瓶口被污染,未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规范使用等等,这样一来,被污染的消毒液成为一种媒介,导致消毒失败,引起医院感染。

问题五:医疗废物锐器的处理问题

对于探针、针头以及刀片等锐器,临床使用后,要求一律放置于硬质防刺破、防渗漏且易焚烧的利器盒中,集中收集管理,纠正不良的个人习惯,一定认真细致处理锐器,防止因为锐器刺伤等原因,导致医院感染。

问题六:下呼吸道感染中的问题

关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其中,7%病例继发医院感染后可能演变为败血症。感染性肺炎主要与使用被污染的呼吸机、气管护理不当等因素有关。据相关资料报道,60%氧气湿化瓶中带有病菌,且高达8 余种。故此,需要连续使用湿化瓶的患者,建议每天更换蒸馏水或者是生理盐水。使用结束后,需及时消毒,且干燥处理后,再予以存放。呼吸机、雾化器消毒时,重点在于接触患者的部位,以及间接接触患者的轴节等,尽可能采取分离消毒,选择5%过氧乙酸浸泡或者擦拭,定期取样培养,将传播媒介切断。对于气管切开患者,护理全过程中,坚持无菌操作基本原则,气管冲液现配现用,以免失效,防止污染。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护理过程中,加强口腔护理、排痰护理,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且轻轻拍背,吸氧、雾化吸入中若是条件允许建议选择一次性湿化瓶以及雾化吸入器等,防止交叉感染。

问题七:护理人员院感意识淡薄问题

临床护理人员是开展护理工作的主体,也是影响护理整体质量的一大因素。然而,护理质量好坏,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在,各大医院每天接待的患者数量庞大,各个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身心负担重,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对工作失去积极性与主动性,存在侥幸心理,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未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原则,不注意手卫生,容易引起医院感染。故此,对于护理人员的宣传教育也十分重要。

医院相关部门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包括感染途径、感染源、处理办法及预防措施等,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知程度,树立较强的院感意识,能够将防控医院感染落实到平时护理工作中去,坚持无菌操作原则,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工作有序开展。

问题八:其他问题

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听诊器、体温表以及血压计等使用时,如果管理不当、操作不当;留置导尿管、吸痰管、氧气装置、引流袋以及储尿瓶等,若未能及时更换,消毒后反复使用,都会埋下医院感染隐患。故此,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定要规范使用体温表、听诊器以及血压计等,且遵照医嘱,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时更换吸痰管、储尿瓶等,全面掌握病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以免发生医院感染。除此之外,病房内的抹布、扫帚等用品建议每床一套,根据不同病种,不同病房配备一把拖把,且详细标志,用完之后,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悬挂晾干后以供备用。

综上,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包括护理工作,故此,医院护理人员应该树立较强的院感意识,坚持从自己做起,从洗手等一些小事做起,经过不懈努力,一定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猜你喜欢

消毒液紫外线消毒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紫外线指数,提醒你保护皮肤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让人又爱又恨的紫外线
84消毒液
消毒攻略大派送
消毒,大头有话说
跟踪导练(五)6
可加消毒液的拖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