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12-02孙兆远侯会绒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 孙兆远 侯会绒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化学是当下食品科学专业的三大重点课程之一,这门课程需要理论性与实践性学习并行。从课程体系和结构分析来看,《食品化学》是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来对食品的原料以及食品的化学构成进行细致的研究,探讨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同时对食品的营养价值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食品安全》这门课程开展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因为这门课程涉及了很多动植物食品的加工问题,也有很多的内容与医学理论知识息息相关,这门学科通过理论知识的铺垫使学生们在实验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加出色的表现。但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食品化学》这门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感到枯燥乏味,需要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们对食品化学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们提供循循善诱的学习氛围,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
1 对高职院校《食品化学》课程进行改革意义与作用
《食品化学》这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非常明显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认识到《食品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确保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养,《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在各个高职院校的推进速度不一样,不同高职院校的《食品化学》课程教育现状不太一样,在一些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比较前卫的地方,改革后的《食品化学》课程在去教学中已得到了运用。但是目前的课程改革仍处在较为初期的状态,固然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和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时及时发现不足,并且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改善。当然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还有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应该呼吁这些地区加快课程改革工作。传统的《食品化学》往往是应试教育,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们对《食品化学》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在现在的高职院校《食品化学》教学要求中,最为关键的是注重学生们核心素养的提升,希望学生们在高职院校的《食品化学》课堂中能够了解更多的化学变化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们理解《食品化学》相关知识点并解决与食品化学息息相关的问题。想要提升学生们的化学综合素养,有效地提升学生们对食品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就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科学开展课程教学的改革[1]。
2 我国高职院校《食品化学》课程改革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2.1 《食品化学》内容多,课时数少
通过对高职院校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会开设《食品化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需要实验与理论并行,但是高职院校所分配给这门课程的课时数较少,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非常复杂,所涉及的面非常的广泛,例如需要给学生们首先概述食品的六大基本营养元素,让学生们对水、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这六种基本元素有充分的认识,还需要学生们对食品化学的一些微量元素有必要的认识,例如深入了解常用色素以及一些常用酶,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学习和了解。这些内容想要完全展开是需要非常多的课时的,想要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并行,也需要开展实验课,确保学生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2]。但是实际情况是教师需要在紧张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这就导致了教学一直处在单向授课的模式,学生们难以得到机会和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提升,导致了《食品化学》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2 《食品化学》的教学与实际脱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足
《食品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教学,虽然也会对食品的化学物质进行理化分析,但这些内容过于理论化,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紧密结合,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确保教师按照计划完成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内容,但是其弊端也是非常的明显,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一种代入感,与生活严重脱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学习者而言,一些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案的教学效果自然是不好的。
2.3 《食品化学》课程的开展缺少专业的依托
课程的开展需要依托专业教材,但是《食品化学》这门课程难度较大,所涉及的知识点较为枯燥乏味,对于一些专业来说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课,更多情况下是一种预专业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们难以有效的将化学食品的抽象概念与繁琐复杂的化学食品反应进行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学生们的走访研究发现,学生们在学习完《食品化学》这门课程以后,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收获了一些与专业并不是非常吻合的理论知识,学到了一些与食品有关的化学知识,但是真正学习到的与食品概念以及食品安全有关的知识非常少,这一点是有悖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3]。
3 我国高职院校《食品化学》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
3.1 适当增加《食品化学》的课时数量
《食品化学》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静态课程,也就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课程内容,导致学生们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受受到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设一些课时,很多的食品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非常抽象,为该课程的教学增添了难度,为了帮助学生们进行课程观察与思考,教师在课前需要进行精心设计,确保学生们在课堂中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们在《食品化学》的课程中可以与教师进行密切沟通,以提高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渗透《食品化学》核心素养。
3.2 注重《食品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能力结合
《食品化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希望可以使学生们学习到更加全面的知识,在《食品化学》课程中提升他们的自身技能,让学生们对生活中的常见食品与食品化学变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让学生们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机会进行验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机会进行验证,让学生们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停留在枯燥的理论层面,改革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在高职院校的《食品化学》课程中注重课程模式的科学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3.3 利用“互联网+”模式完善《食品化学》课程体系
经过对学生们的学习行为分析,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食品化学》教学框架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在传统创业教学模式中,整体的框架结构非常简单,因为课堂形式非常单一,往往都是教师进行实体课堂授课,在课堂中通过提问的形式检验学习情况,课后会布置一些相应作业,以巩固好课堂内容,最后期末会采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这是传统的学习模式,很显然这种体系有很多的漏洞,很多的学生们都是在配合形式主义,没有真真正正的将《食品化学》学习到位,但是随着互联网+教育体系的完善,学生们的学习形式变得多元化,利用好“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将《食品化学》各个学习环节衔接起来,同时利于学生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4]。
4 结语
随着《食品化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高职院校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改革,确保学生们经过一系列的课程学习以后,能够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