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的逻辑、原则与进路
2020-12-02唐贤秋王文娟
唐贤秋,王文娟
(广西民族大学 a.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b.党委宣传部, 南宁 530006)
廉洁教育面向大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的需要。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廉洁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即是遵循这一逻辑。那么,廉洁教育何以要融入大学生生活?应融入大学生何种生活?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应坚持什么原则?采取何种方法?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逻辑: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的理论阐释
要对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进行逻辑阐释,就要对“廉洁教育何以要面向大学生”“廉洁教育何以要融入大学生生活”与“廉洁教育应融入大学生何种生活”等问题做出理论解释。
(一)廉洁教育何以要面向大学生?
谈及廉洁与廉洁教育,社会上往往存在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即这应当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或者手中握有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的要求,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无职无权,没有腐败的机会,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为时过早。其实,这是对廉洁及廉洁教育的片面理解所致。廉洁,不仅是作为腐败的对立物而存在,而且是作为一种立人之节而存在。廉洁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党员领导干部或掌握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廉洁用权的教育,而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立身处世的一种道德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人们增强廉荣贪耻的认知和行为自觉。廉洁教育之所以需要面向大学生,是由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和他们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实质决定的。
一方面,大学生所处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廉洁教育面向大学生的重要性。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可塑期,良好的道德教育引导,是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他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状况,对于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会产生巨大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原则也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大学生需要养成的道德素质很多,而廉洁之德是大学生应当树立的首善之德。因为廉洁既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具有的基本品质,还是包括政治生活与职业生活等在内的公共生活的基本要求。就是说,廉洁之德,既是个体立身处世的“私德”,又是社会交往应遵循的“公德”,还是国家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应涵养的“大德”。所以,贯穿于“大德”“公德”和“私德”之间的廉洁之德,是大学生应当树立的首善之德。因此,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需要,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廉洁之德的未来接班人的需要。
另一方面,大学生成长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廉洁教育。大学生成长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对一些是非、善恶、美丑现象的分辨力不强,表现出某些价值立场模糊与偏离现象。有的大学生读书是期望将来能做官发财;有的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活攀比、超前消费、铺张浪费;有的大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行为失范、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有的大学生甚至把社会上的一些坏习气带进学校,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等。这些现象尽管不能归结为腐败,但的确属于不廉洁的表现,也反观出大学生廉洁教育亟待加强。可见,廉洁教育面向大学生,是增强大学生抵制不良风气之能力的迫切需要。
(二)廉洁教育何以需要融入大学生生活?
廉洁教育之所以要融入大学生生活,这是由廉洁教育本身的生活属性决定的。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不仅对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具有生活的意义。教育不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是生活的过程,构成生活本身,教育使人的生活变得充实。陶行知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论断。他认为,生活是一种教育,生活本身具有教育的意义。它不仅为教育提供条件,而且为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
教育的生活蕴涵和生活的教育意义表明,教育不可能脱离生活而存在,而应当融入生活之中。这里所说的融入,是指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有目的地在对象主体之间的嵌入、渗透、接纳与融合的过程。廉洁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是基于生活的教育,无疑应当遵循面向生活、融入生活的逻辑。同理,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树立生活中所需的廉洁品质并帮助大学生树立廉洁之德以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理应将廉洁理念与价值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以便促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接纳吸收廉洁的思想观念,进而将廉洁价值理念融入生活并指导生活。
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也是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现实的强烈呼唤。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种种与生活相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仅仅被当作知识教育来对待,而其生活教育的价值意义被忽视了,“忽视了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2],导致廉洁教育内容片面智育化、廉洁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化、廉洁教育过程流于形式化[3],廉洁教育并未深入大学生生活实际而浮于表面。可见,大学生廉洁教育要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必须渗透并融入大学生生活之中。
(三)廉洁教育应融入大学生何种生活?
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其实,学习也是一种生活,生活因学习而精彩,学习促使生活变得有意义。同时,生活也是一种学习,生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不断学习的过程。所谓大学生生活,是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成长过程中所参与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等活动过程的总称。大学生生活是一个时空概念。从时间上看,大学生生活是指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到大学毕业期间所经历的各种活动,这是一个不间断的生活过程。从空间上看,大学生生活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拓展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如课堂学习生活、课余活动生活与社会实践生活等。从生活性质上看,大学生生活还包括大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大学生群体的公共生活与大学生参与的政治生活等。
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就是根据不同情形和不同要求,分别将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成长的不同学期、不同阶段和不同环节,融入大学生课堂学习生活、课余活动生活和社会实践生活中;融入大学生的政治生活、公共生活和个体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在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廉洁教育是在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帮助他们寻求良方以摆脱生活中因某种私心杂念的膨胀所导致的迷茫与困惑。这必然要求廉洁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并被他们理解、认同和接受。
二、原则: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基本遵循
大学生生活是学校生活特别是大学校园生活中最具活力的一种生活类型。学校生活是对学校各种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的总称。学校生活属于一种公共生活,呈现出公共性、平等性和民主参与性等特征。大学校园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一种,它因大学生群体的存在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因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呈现出丰富多彩性。大学生生活自然包含了大学生群体的公共生活和大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由于大学生成长需要选择并把握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于是大学生生活又必然包含了应当参与的政治生活。基于此,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廉洁教育与党的政治建设相结合,将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政治生活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党的建设向高校拓展的一种方式,是党的建设向大学生延伸的一种体现,也是大学生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而在党的建设中,政治建设始终处于首要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因此,大学生廉洁教育必须坚持与党的政治建设相结合,将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政治生活中。政治生活是指人们围绕政治关系而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围绕一定的政治目标,依据一定的政治原则,依托社会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政治关系和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包括党的政治生活、国家政治生活、社会政治生活与公民个体政治生活等。
大学生政治生活,是大学生群体或个体围绕政治关系而展开的活动。如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与加入党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党团活动或社团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活动,等等。大学生政治生活应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遵守政治纪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治生活需要借助于公共权力来协调公共事务和实现公共利益,而公共权力运行需要加强监督,这是公共权力运行的一条基本法则。这一法则对大学生的政治生活同样适用。因为,大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大本营——大学校园,是一种“复杂社会权力网络的支点,呈现出一种辐射性的权力”“不仅有国家权力的延伸,还有社会各个方面权力对学校的渗透和介入”[4]。尽管大学校园生活中的权力表现形式“无形”,其存在形式“隐匿”,但人们可以感受到大学校园生活中的权力无处不在,并强烈地感受到权力在发生作用。大学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权力包括依法设立的权力配置与得到合理授权的权力行为。如管理层面的招生权、教学资源配置权、学生管理权、财务权、人事权等;教师层面的授课方式处置权,学生课程成绩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决定权;学生层面,也有得到学校或教师相应授权的管理权和资源分配权,等等。这些权力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与约束,就会产生种种腐败现象,从而违背党的政治建设,玷污政治生活,污染政治生态。
因此,廉洁教育与党的政治建设相结合,将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政治生活,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树立为公众服务意识、公正用权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廉洁教育能否与党的政治建设相结合,是关系到廉洁教育能否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的大问题。廉洁教育能否融入大学生政治生活,是关系到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能否具备良好的廉洁政治品格以促进良好政治生态营造的大问题,是关系到能否更好地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问题。
(二)坚持廉洁教育与大学生法纪教育相结合,将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公共生活
以大学生生活为主体的大学校园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所谓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共生活以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为活动场域,以公共事务为活动主题,以公共参与、公共表达为活动交往方式,以公共生活规范为活动调节手段,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培育公共精神为活动目的。公共性是公共生活的突出特征[5]。大学校园生活满足公共生活的所有要素,即大学校园以学校这一公共空间为场域,以教书育人这一公共事务为主题,以师生的平等参与和公共表达为交往方式,以师生的行为规范为调节手段,以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为主要目标。当然,以大学生生活为主体的大学校园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5]。
大学生公共生活,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公共空间所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共同生活,不仅包括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空间的公共生活,而且包括大学生在社会空间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因生活主体的多样性、生活内容的公众性与活动方式的丰富性而需要共同的行为准则。公共生活又因为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而需要遵循基本的行为规范。规范因其导向与约束的双重功能而为公共生活的展开提供基本的行为遵循。
大学生生活就应当在严格的制度规范下有序开展。大学生应遵循的制度规范主要包括党的纪律规范、国家的法律规范和学校的制度规范。而学校制度规范又包括大学生管理规定、考试管理规定、毕业论文撰写规定等等。这些关于大学生行为的制度规范,以准则形式规定了什么是“不准”和“准”,以及什么是“不应当”和“应当”。如“不欺骗”“不作弊”“不作假”“不违法”“不攀比”“不浪费”“不贪财”等,这些“不准”和“不应当”以否定的方式告诉大学生什么是社会所贬斥的“恶”。又如提倡“遵纪守法”“明礼友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自强自律”“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等,这些“准”和“应当”则以肯定的方式告诉大学生什么是社会所褒扬的“善”。大学制度规范的这种“准”与“不准”及“应当”与“不应当”,旨在教育大学生要实现个体的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必须坚守“不准”和“不应当”;而要摆脱各种自然欲望的束缚、追求人的尊严与价值,必须沿着“准”与“应当”的规范前行。
坚持廉洁教育与大学生法纪教育相结合、将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公共生活的要义就在于此。其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中遵纪守法,树立明确的规则敬畏意识和法纪观念,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生活中的规则与规范,对法律规则与规范产生敬畏之心,决不能随意越过乃至践踏公共规则,从而促使他们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三)坚持廉洁教育的知识性、道德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将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个体日常生活
廉洁教育具有知识性,自然离不开知识教育。知识的传播需要借助于教育的力量。廉洁教育中关于何为廉洁、何以要廉洁及如何实现廉洁等叩问,也需要对廉洁进行知识层面的认知。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即知识”的论断也表明,任何美德都具备相应的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廉洁美德的形成也是如此。当然,廉洁教育决不能仅仅停留于知识教育。作为知识层面的廉洁教育,只不过是为道德行为层面的廉洁教育提供一种知识依托。
廉洁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是传道和育人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廉洁教育不仅仅是增强大学生对廉洁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大学生的行为调节和人格塑造。它需要在生活中去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磨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心灵。因此,大学生廉洁教育过程,其实就是教育大学生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增强对社会廉洁道德规范的认识,从而将廉洁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进而将廉洁道德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廉洁教育又是一种生活教育。这是由廉洁的生活指向与廉洁教育的生活属性决定的。关于生活教育,用陶行知的话说,是指“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6]。根据陶行知的观点,道德是生活所必需,教育是生活所自营。同理,廉洁教育是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廉洁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即作为推进廉洁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规范的认知层面,它更需要渗透到生活实践的行为方式层面。
以廉洁为主题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廉洁知识教育并非廉洁教育的目的,它只是为廉洁道德教育和廉洁生活教育提供知识媒介或知识依托。廉洁道德教育是廉洁教育的本质,具有知识性、精神性与生活性的统一。而生活教育则表明,廉洁知识与廉洁道德皆源于生活,皆为了生活;廉洁知识教育与廉洁道德教育皆服务于生活。
廉洁教育的知识性、道德性与生活性的一致性表明,那种把廉洁教育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及生活教育相割裂的观点,以及那种把廉洁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而忽视其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它“混淆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7],混淆了廉洁教育与生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导致大学生廉洁教育“去生活化”困境。而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坚持廉洁教育的知识性、道德性与生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个体日常生活中。因为大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接纳吸收、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及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其个体日常生活中完成的。
大学生个体日常生活,是指维系大学生个体生存发展的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过程和精神生活过程。大学生个体日常生活是大学生个体自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生活个体化的日常表现形式。日常生活充满了对诸如进步、优秀、快乐、平安、幸福等情感寄托和诸多利益追求,但各种情感寄托和利益追求,必须保持一颗廉耻之心而不能逾越各种规矩红线。否则,不但不能实现进步、平安、快乐与幸福,反而会带来诸如担惊受怕等烦恼,甚至会面临各种处罚,从而为逾越规矩红线埋单。因此,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个体日常生活,就是要以廉洁知识教育为载体,将廉洁教育寓于生活之中。用生活中典型的事例来说话,用生活中的榜样来鞭策和鼓舞大学生,用生活中的教训来告诫大学生,以此增强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的感悟与体认,教育大学生明事理、知善恶、懂是非、辨美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告诫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加强修养,约束自己、警醒自己而不能放纵。要让他们认识到廉荣贪耻的重要性,从而做到知荣守辱,引导大学生争做德才兼备之人。
三、进路: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法选择
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一种“三全育人”理念,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8]。这一理念对于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具有启发性的指导意义。根据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大学生的具体特点、思想实际和认知规律,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应当采取“多维聚焦”“多域协同”“多措并举”等方法。
(一)“多维聚焦”法
这是依据“三全育人”理念,分别从教育者、教育过程与教育方位选择等多个维度,聚焦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这一主题。
从教育者维度而言,着眼于全员育人。就是说,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所特有的职责,而且应当是高校所有教职工应承担的责任。在高校,学校党政管理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图书管理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都应当加入廉洁教育者队伍,从不同的侧面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
从教育过程维度而言,着眼于全程育人。就是说,大学生廉洁教育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贯穿到大学生求学期间的全过程之中。这需要从大学生一入校开始,直至毕业,在不同学期、不同课程、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将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生活中。
从教育方位维度而言,着眼于全方位育人。就是说,廉洁教育应当全方位地融入大学生课堂学习生活、课余活动生活与社会实践生活中。
其一,将廉洁教育嵌入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中,以增强大学生对廉洁的认知。“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习得是循序渐进、在一定的道德知识基础之上形成的,没有掌握基本的伦理学知识和形成基本的道德思维能力,学生的选择只能是一种虚无的主观判断。”[9]廉洁教育就是如此。它是以廉洁知识教育为依托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了解关于廉洁的基本常识,如什么是廉洁,它的本质、功能、价值及生成机制分别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对廉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判断。而社会上总是有一些人滑入腐败的泥沼,这是因为他们对廉洁之善和贪腐之恶的认知不够。因此,强化大学生对于廉洁的认知,需要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程、进课堂。关于廉洁教育进教材,应积极开发廉洁教育资源,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廉洁教育读本辅助教材。关于廉洁教育进课程,应动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廉洁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之中,并提倡专业课教师将廉洁教育纳入“课程思政”之中。关于廉洁教育进课堂,应鼓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在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中渗透廉洁教育,通过专题教育、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贪腐之害,强化大学生对廉洁的认知,引导他们自觉形成廉洁自律的观念。
其二,将廉洁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促进大学生从中强化廉洁道德情感。大学生课余生活是其课堂学习生活的重要补充,构成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主题班会、课外文娱活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与文化创建活动,等等。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公共参与、公共服务与公共规范意识,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民主与平等精神。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课余生活,就是充分利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将廉洁教育融入主题班会、党课、校园广播、墙报、宣传栏、展览、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演讲、戏剧表演等活动中,并经常组织大学生观看廉洁教育警示片,通过多样化的廉洁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廉洁道德情感,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接受廉洁教育的熏陶。
其三,将廉洁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生活,促进大学生从中锤炼廉洁道德意志,培养廉洁道德品质。社会是大学生成长生活中的大课堂。大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生活来巩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也需要通过社会生活来锤炼。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生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才能深深植根于其内心的精神世界,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正是如此。廉洁道德行为不能仅仅停留于认知的层面,而且应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生活的要义也在于此。可以说,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生活,是促进他们养成廉洁品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应积极发挥社会实践生活的大熔炉作用。通过不同形式与途径、不同方式与渠道,鼓励大学生勇于参加社会实践生活,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培养并磨练大学生廉洁自律的毅力与意志。
(二)“多域协同”法
廉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形成多方面的合力。大学生廉洁教育也是如此,它也需要多域协同来共同发力。所谓多域协同,即多个学科视域、多个部门领域与多种情景场域,协同发力推进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
一是多个学科视域。即教育者分别从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图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视域出发,协同推进廉洁教育向大学生生活渗透。二是多个部门领域。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政府部门与司法部门等不同领域,协同推进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三是多种情景场域。即通过课堂生活中的教学情景,课余生活的廉洁教育报告会、廉洁教育党课、道德讲堂、廉洁教育主题班会、反腐倡廉展览、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等多样化的活动情景,社会实践生活的廉洁教育调研、组织大学生到监狱参观并听取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等情景,协同推进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
在“多域协同”中,学校应积极发挥廉洁教育的主导作用,除了将廉洁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引入课堂生活中,渗透到课外生活和社会实践生活之中外,还必须发挥学校各级管理干部和教师等教育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因为,他们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好廉洁自律的表率,可以为大学生躬行廉洁规范树榜样和立标杆。同时,积极发挥家庭廉洁教育对学校廉洁教育的配合作用。“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儿童在其中获得教养和道德的训练。加深和扩展他的关于与家庭生活相联系的价值的观念,是学校的任务”[10]5;“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它应当采取和儿童继续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10]4杜威所论及的关于家庭生活与学校教育生活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的观点,对于大学生廉洁教育同样适用。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无疑应当融入大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大学生廉洁教育,也应当有其家庭廉洁教育与之相呼应。另外,由于大学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大学生廉洁教育也必须获得社会的支持。高校应当与社会上相关部门沟通,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廉洁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廉洁教育活动,等等。只有坚持多域协同发力,大学生廉洁教育向生活融入才能形成合力,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多措并举”法
多种教育措施、多种管理措施并举,合力推进廉洁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所谓多种教育措施,是指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多种措施并举,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合力。其中包括课堂教学、形势政策教育、党课教育以及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内心震撼等,促使大学生对廉洁教育产生内心生活的情感共鸣。所谓多种管理措施,是指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措施。其中,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关于支持教师教学改革的规定,为了鼓励教师开发廉洁教育资源,并将其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在学生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关于大学生学分管理规定、学籍管理办法、学位评定办法等措施,将廉洁教育与大学生的学分、学籍考核及学位评定等挂钩,为鼓励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与社会实践生活中积极参与廉洁教育活动提供制度保证。学生管理部门通过完善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度,将廉洁教育纳入其中。如在班干部选举、奖学金评选、学生评优等活动中,凡是有弄虚作假、违规操作者,一律取消参评资格,等等。通过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养成廉洁自律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