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航信息服务企业的影响
——以中国航信为例
2020-12-02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崔志雄
□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崔志雄/文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期间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国资委、民航局对中国航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为背景,在客观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民航业影响的基础上,剖析疫情给中国航信带来的困难和风险挑战,总结中国航信疫情期间的应对措施,分析后疫情时期中国航信面临的机遇,为中国航信生产经营、改革发展提出决策依据。
疫情形势分析及其对民航业的影响
(一)当前疫情形势分析
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武汉市逐步推进复工复产,湖北省其他地区稳妥有序解除管控措施。但是境外输入病例却不断增加,国外疫情快速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疫情反弹风险不可忽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于3月11日正式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全球性“大流行(Pandemic)”特征。截至北京时间4月4日16时,疫情已经席卷了205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人数超过109万,累计死亡5万余例,其中海外现存确诊人数已经超过国内。
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对国内经济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指出,疫情的持续时间是决定疫情影响程度最为关键的因素。短期来看,疫情主要影响的是旅游文化、零售餐饮以及交通运输等消费需求。中期来看,疫情将更多影响供给侧(如物流保障、出口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生产以及就业等)。
(二)对中国旅游业的实际影响
受疫情影响,从春节假期第一天开始,文化和旅游部就采取果断措施,将工作重心从“保障供给,繁荣市场”转向“停组团、关景区、防疫情”。从监测数据来看,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应声而减,直至全面停止。探亲访友的游客同比也减少了76%以上,目的地活动半径持续收缩至2公里左右,减少了近一半的预期消费。
同时,本次疫情推动了云旅游、云娱乐、网上博物馆等新业态的发展,数字文旅消费成为新的热点和趋势,数字文旅产业也被各地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对国际民航业的影响分析
国际航协(IATA)于2月20日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对航空业影响的初步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参照2003年非典(SARS)疫情对航空业影响的相关数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将导致全球航空公司客运收入损失293亿美元,其中中国航空公司客运收入损失将达到128亿美元。
国际航协3月2日更新了以上报告,对全球航空客运业务的损失设定了两个场景:在乐观场景中,如果疫情的影响仅限于截至3月2日的100多个国家的航空市场,那么2020年全球客运业务收入损失约为630亿美元;在悲观场景中,如果疫情在全球大规模传播,那么2020年全球航空客运收入损失将达到1130亿美元。
3月24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最新分析预计,受严格的旅行限制和预期全球经济衰退影响,全球航空运输客运收入可能会下降2520亿美元,比2019年下降44%。预计2020年全球航空运输客运需求(按客运公里数计算,RPKs)比2019年下降38%。
(四)对我国民航业的影响分析
新冠疫情对我国民航业的发展运行产生了强力冲击。一是民航客运量大幅缩减,航空公司大幅削减航班,多国对中国旅客采取限制入境措施,民航运输量呈现断崖式下跌。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率逐步提升,民航业回暖迹象明显。3月,民航日均保障航班6533班,环比提升20.5%,已经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42%左右。
二是重点地区直接影响损失大。全国各省民航运输量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在内的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输量同比降幅超过50%。作为疫区的湖北省由于1月23日开始封城,降幅最大,达到了66.58%。受疫情影响,湖北地区所有机场均已关闭,除防疫保障包机外商业航班全部停止运行。随着国内加快复工复产,各航空公司开始恢复运输,恢复航班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等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用工需求较为集中的地区。
三是疫情对民航影响存在着一定的递延效应和放大效应,IATA报告预测,中国民航需要6个月才能恢复至疫情之前的运行轨迹。民航业将仍有较长一段时间处于低谷时期。
(五)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疫情对民航业影响的比较分析
根据以往发生的非典(SARS)、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等疫情来预估,此次疫情对民航业的冲击通常会在疫情爆发1至3个月达到高峰,6至7个月恢复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全年旅客运输量8759万人,同比上涨1.9%。非典疫情对国际航班的影响大于国内航班,全年国内旅客量增长4.1%,国际航线下降18.7%,港澳台航线下降22.1%。2004年,市场回暖,全年旅客运输量同比增长38.4%。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与非典疫情时期相比,扩展更迅速、全球蔓延趋势更强。根据中航信的业务量估算,2020年1月旅客量同比下降5.9%,2月旅客量同比下降83.6%,3月旅客量同比下降72.1%,一季度旅客量同比下降52.9%(图1)。
考虑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比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要大得多,仅依靠非典时期的数据模型测算,可能会低估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航业的影响,预测收入损失对全球航空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还为时尚早,尚不清楚疫情将如何发展,以及它是否具备与非典时期相同的特征。
疫情对中国航信的影响和应对分析
(一)风险:民航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中国航信是市场领先的航空运输旅游业信息技术和商务服务提供商,被行业和媒体誉为“民航健康运行的神经”,所运营的信息系统列入国务院监管的八大重点系统之一。同为民航企业,中国航信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的冲击:退票量激增给系统带来运行维护压力,业务拓展、实地调研等商务进程受到阻碍。航空公司、机场、代理人等主要客户面临经营风险。
受旅客量锐减、免费退票政策、防疫物资及医疗资源航班运输保障等多方面影响,国内航空公司经营压力陡增,现金流严重不足,多家航企发行疫情防控债券缓解经营压力,部分实力薄弱、管理不善、负债率较高的航司可能会面临生存危机。机场方面,受疫情影响,航班取消比例大幅增加,机场吞吐量降幅明显,国内无航班执飞的机场数量不断增加,大型枢纽机场航班执行率严重降低,部分中小机场面临停航风险。代理人方面,由于业务急剧萎缩,叠加集中退票带来的垫资压力,迫使许多机票代理面临生存危机。
(二)压力:疫情防控任务加重
一是后台保障工作压力增大。疫情来势凶猛,保障要求多重叠加。疫情爆发正值中国传统的春节,中国航信安全生产保障工作、疫情防控支持工作与员工交叉感染防范工作的压力叠加,对运维值班、故障处置、机房管理、投产上线、数据支持、运营保障、办公安全等多方面都增加了难度。疫情带来的集中退票等突发业务需求也使得安全生产保障压力明显加重。同时,民航局、卫健委以及各地方政府信息支持的需求频率和数量显著提升,导致联防联控工作量激增。
二是现场保障工作压力增大。中国航信在各民航机场均有驻站运维人员,疫情的爆发给驻场职工造成了身心和工作上的压力。部分员工在疫情期间长期驻站,与亲属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严格隔离措施、分级分区管控、重点地区管控、境外输入病例,疫情管控措施逐步升级,也使员工产生厌倦情绪;设备的日常巡检和运维存在与人接触暴露感染的风险;重点航班保障,临时包机保障等任务增多,封闭值守的员工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
(三)应对:充分发挥民航央企高科技特色
1.“梯次防御”保障安全生产
中国航信把“确保员工身体健康,确保系统运行稳定”作为总目标,适当调整值班保障机制,按照“梯次防御”原则,将运维人员细分为一线、二线等梯次。对一线进行“双班制”运行,确保两班人员互不见面接触,保证运维团队的有生力量,最大限度避免由于员工单点感染造成的全班组隔离风险。随疫情变化建立防疫时期专项值班方案,进一步完善了现场“全封闭值班”、预备队或远程接管等应急预案,通过分组轮班、分区值班、封闭值班等方式,确保7×24小时值班力量保持高位水平,保证在特殊情况下生产不停、人员安全。
2.“分布式研发”应对民航客票退票高峰
受到疫情影响,中国航信多个重要生产系统受到退票高峰冲击。中国航信组建专项攻坚小组,运行中心、研发中心连续实施6次紧急上线改造,优化程序机制,解决资源瓶颈,确保退票高峰顺利度过。研发中心采用“分布式研发模式”,仅用四天时间上线疫情期间免收退票手续费自动处理功能,最终协助航空公司完成超过百万张的退票审核操作,缓解了航司的退票审核压力。
3.“后台控制”做好民航联防联控
成立联合保障团队,启用离港控制流—临时锁座功能满足“留观区”要求,即用户通过输入航班号、日期、班期、航段和机型等信息控制座位的锁放,仅用1天时间满足了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上百个航班设置“留观区”要求,30分钟内执行锁座上千余个。航班管理系统团队根据旅客保护系统发布的航班变更信息,通过设定业务规则,识别变更类型,制定相应的旅客保护方案,将旅客行程自动预定到新的航班,最终将原有北京至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华盛顿的四条航线改成北京—洛杉矶—旧金山、北京—纽约—华盛顿的两条串飞航线,通过提前保障,让旅客安心出行,确保国际航线不断航。
4.大数据赋能助力防疫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大数据是精准决策的前提,是科学防治的支撑。疫情爆发后,有关部门要求乘坐飞机旅客填写防疫信息采集单据。由于缺乏统一的系统支撑,航空公司普遍采用“发放纸质单据——旅客机上填写——回收单据”的方式,实施成本较高,回收效率较低,统计难度较大。
中国航信组织旗下“航旅纵横”APP研发人员紧急开发“电子化民航旅客健康申明填报系统”,以在线填写替代原有的纸质化填写模式,大幅度提高了信息采集的效率。该系统支持航空公司、代理机构等民航企业使用。
同时,中国航信发挥大数据和实时计算技术优势,于1月30日紧急开发“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患者同航班自动通知系统”。该系统通过自动化方式获取确诊病人所乘航班信息,同步更新有确诊患者的航班数据,并通过航旅纵横APP的消息推送和手机短信等形式,第一时间主动向该航班的所有旅客发送疫情通知,劝导同机旅客尽快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从而建立起快速高效的自动化航班疫情联防通知体系,有效降低旅客二次传播的可能性,为有关疫情防控部门协助快速寻找同行旅客,实施疫情防控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民航局要求,中国航信还以最快速度完成了“通用航空企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统计系统”和“通用航空备勤值守信息平台”开发和上线工作,为通用航空紧急运输抗疫物资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持。
疫情给中国航信带来的机遇
(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受疫情倒逼,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支撑疫情防控工作。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次疫情发生以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5G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云办公”“线上经营”“智能化制造”“无接触服务”,“智慧+”、数字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这既是疫情倒逼加快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结果,也代表了未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作为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成为推动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排头兵。
目前,中国航信既有的“航信通”、自助托运等自助服务产品已经在防疫中体现出优势,大幅减少了人员聚集办理值机、托运、登机时的接触风险。后疫情时期,中国航信将依托企业的IT属性和高科技人才团队,加紧推进“航信云”、RFID行李跟踪、机场旅客全流程自助服务等项目建设,与航空公司、机场和代理人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技术,提高机票的销售能力,丰富个性化服务手段,满足民航旅客多样性的服务需求,深化民航真情服务理念。
(二)“新基建”随着复产复工加速推进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从2月3日到3月4日的30天时间里,仅中央层面就至少5次部署与“新基建”相关的任务。2020年初,因疫情突然暴发等原因,“新基建”进度受到影响;随着复工复产,加速推进成为必然。
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5G网络建设为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指出,到2025年5G网络投资累计将达1.2万亿元。更重要的是,5G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培育繁荣的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技术产业,间接带动数10万亿元的经济总产出,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基建”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能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新一轮的网络建设,如光纤宽带、窄带物联网等;数据信息相关服务,如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以及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等,也必将成为我国“新基建”的核心所在。
中国航信将利用国家、行业、地方政府对“新基建”的有关政策,加快推进后沙峪园区机房楼二期工程立项、嘉兴园区研发中心办公楼工程建设工作。
(三)航空公司数字化和零售化转型、机场以智慧化引领的“四型机场”建设需求更加迫切
在后疫情时代,疫情所引发的旅客出行模式、行业监管治理等方面的变化,使得航空公司的数字化和零售化转型与以智慧化引领的“四型机场”建设需求更加迫切。
同时,互联网公司利用其掌控的终端旅客渠道和商业模式优势,在服务航空旅游市场上获得加分和加大准入。百度推出新冠肺炎患者同行查询服务;阿里云携千方科技,实现航班恢复、机组编排、航线优化等智能动态调整,帮助航司优化资源调配;腾讯云推出“航服通”平台,向地服人员提供乘客健康状态查询和现场服务,东航作为首家试点;去哪儿网利用海量出行数据优势,结合AI算法和大数据应用,为航空公司建立“数据沙盘”,协助航空公司分析行业形势、合理投放运力。中国航信将会高度重视及密切跟进,关注这些趋势变化对航空旅游产业链现有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