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背景的贵州安顺屯堡研究综述*

2020-12-02

中国名城 2020年5期
关键词:屯堡安顺民居

周 红 任 雯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文化发展的指导性纲要。然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脚步的加快,建设性的破坏致使屯堡聚落的风貌受到严重的侵害,保护与发展该地区的地域文化遭受着严峻的挑战。千篇一律没有地域文化的新农村建设案例逐渐遭到各界批判和质疑。贵州安顺屯堡是特殊的历史时期背景下形成的军事防御聚落文化的典范之一,是贵州黔中地区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历经600多年的风雨飘摇和历史沉淀的活化石。在对这一地区的村镇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中,我们必须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深入全面地对该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性建设和发展。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从而推动对安顺屯堡文化保护的各方面工作。当下安顺屯堡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多学科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为了便于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对学界对安顺屯堡的研究脉络和相应的研究成果做出梳理,尤其是对建筑和规划学科背景下的研究做了详细的整理,以期后期的研究能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深入的方向,更加明确该地区迫切需要加强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 关于安顺屯堡的早期研究

1.1 “屯堡人”走进国外人类学家的关注视野。

安顺屯堡首次得到学界的关注,是在二十世纪初日本东京大学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鸟居龙藏对安顺屯堡的研究和关注.他从人类学中的民族学角度对安顺屯堡的历史演变和族群归属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详细研究。1902年,鸟居龙藏出版了《从人类学看中国西南》和《苗族调查报告》两部著作,论述了贵州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对屯堡人的来源和对屯堡人进行了界定,且判定自称“凤头鸡”的屯堡人是汉族移民。1903 年,鸟居龙藏的同事伊东忠太旅行到安平县和镇宁州,认定屯堡人为苗族人并称其为“凤头苗”。这两位日本学者的研究为后来学者对屯堡人及其屯堡文化的关注和研究打下基础。

1.2 “地戏”引起国内外对屯堡文化的关注。

1984年,安顺屯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地戏”走出国门,在法国巴黎应邀于秋季艺术节演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广泛关注,自此,“屯堡文化”“屯堡人”逐渐走入国人视野,少数学者开始对军事政策下催生的“屯堡人”的军事历史、民族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展开了探索性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人类学和军事历史等领域。

国内学者岐从文[1]是最早对安顺屯堡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主要是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对“地戏”的产生源流、地戏剧目、地戏面具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范增如对屯堡地戏和傩戏进行对比,突出屯堡地戏的独特性。此外还有学者针对“对屯堡文化”做出多方面的探索性研究,李业成以云山屯为案例对屯堡文化中的服饰、宗教、建筑、民俗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吴申玲对屯堡文化的特征及“文化孤岛”的形成原因进行了阐述。

在人类学领域,姜永兴以屯堡人为研究对象,对其军事移民的来源、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研究;陈训明通过屯堡人特征引出安顺屯堡人的始祖中还有元代时期驻守的蒙古人,同时还有杨昌文、帅学剑等对屯堡人做出了研究。1993 年日本人类学家塚田诚之和黄才贵[2]研究员合作了“贵州西部民族在鸟居龙藏时代与现在文化变迁的比较研究”课题,从人类民族学角度对屯军后裔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族群动态关系发展展开研究,同时作出了“屯堡人”可能被选择为在近现代具有人类共同体特征的处于同一性动态过程的汉族下位集团的结论。

在军事历史领域,覃远东以军事历史领域为切入点,从军屯制度对西南地区的积极影响方面阐述了其对汉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并加速了汉人与少数民族融合的进程;此外还有范增如(1995)等学者根据史实判断安顺屯堡具有统一战争和镇压夷民两重性。

1.3 “屯堡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安顺屯堡的研究进入一个起步阶段。

随着贵州旅游文化的发展,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各界的关注。21世纪初,贵州政府将屯堡文化列为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于2001年5月在安顺学院设立了“屯堡文化研究中心”,获得了很多珍贵的基础数据和文献资料,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屯堡人及屯堡文化、旅游开发、艺术表现等方面。另外,安顺市文化局编著的《老房子》将最原汁原味的屯堡石头房子艺术带入国人视野,留下了宝贵的图片资料。2002年安顺市政协宣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编写了《安顺文史资料》系列丛书也对安顺屯堡的文化和历史进行了整编。这期间有少量学者集中对屯堡文化进行了多方面探讨,2004年,吕燕平[3]从文化地理学视野,分析安顺屯堡文化中景观的主要表现特征,以及安顺屯堡文化与黔中喀斯特环境的相互关系,此外该学者还对屯堡的服饰、民族族群、文化空间等方面做出研究;郑朝彬、吴羽、孙兆霞等学者对屯堡文化中的文化走向、困境以及屯堡人的思想、方言、宗族等方面做出研究。

总体来看,早期对于安顺屯堡的研究仍属于少量的文史研究,尚未构成系统研究,仅少数学者从历史、文化、艺术领域对屯堡进行了基础的探索性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层面,对于屯堡的聚落、建筑、景观,以及如何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甚少涉及。

2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背景下的屯堡相关研究

随着古镇旅游文化的兴起,安顺屯堡及其民居特色也逐渐受到建筑、规划学界的关注,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屯堡民居、军事防御、聚落空间格局与景观、保护规划及旅游开发等方面,从最初的个案基础性研究到近年来对保护策略和旅游开发的探讨。纵观知网上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来看,对于安顺屯堡的研究呈现出不规律性和间断性的特点,相对于国内传统聚落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江南古镇和巴渝古镇而言,安顺屯堡的研究仍处于研究不够连贯,研究成果不成体系的现状。在此期间仅出现了武汉理工大学耿虹及其团队,以及单军、罗建平等少数团队针对安顺屯堡做出了少量系列研究,随后,该地区的研究一直处于零散的个体研究状态。梳理这一时期的建筑规划学科背景下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居研究、屯堡军事防御研究、聚落空间格局和景观研究、旅游发展与保护研究4个方面。

2.1 对屯堡民居的相关研究

对于屯堡民居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民居文化、形制与布局,营造技艺与装饰的研究,针对单个、多个屯堡建筑对其特色进行分析。

2.1.1 民居文化、形制与布局研究

建筑学科领域最早关注安顺屯堡的学者王江萍[4]首次从建筑的角度分析屯堡民居的形制与布局体现的民族理念与地缘特征;彭丽莉根据屯堡民居“移民文化”特点来阐述屯堡建筑带有江南风韵、中原儒家文化色彩、徽派装修风格等特点,此外还有王蕾蕾、吴卉等学者结合文化角度来分析安顺屯堡建筑的特征。沈逸菲采取文献查阅和实证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屯堡民居做了深入分析,并留下了大量的民居平面分析图,以分析总结出屯堡民居的建筑特色;罗建平[5]结合经济—人口—居住的相互关系,剖析了屯堡民居的发展进程;孙海燕概括了贵州安顺地区屯堡民居的建筑特色和基本形制,分析了各种民居类型的形成演变过程,最后阐明屯堡村落还形成了一种由“小院”到“大院”最终构成“村落”的构成方式。

2.1.2 营造技艺与装饰研究

王子鹏对营造策划、工匠的分工和工作流程、建筑材料以及营造过程中的地方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述;郎维宏对屯堡的木石结构及其细部装饰进行探讨;罗秋媛[6]探讨并考证安顺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的造型特色与文化内涵;黄丹以贵州中部地区石头寨、镇山村、本寨作为调研对象,总结黔中岩石民居在建造中巧妙运用天然岩石回应地理气候和地域文化;李晨霞与江南民居作对比,分析两者院落空间的营造特色;陈丽分别从木作结构、石作结构以及石木结构这3个方面对安顺屯堡民居细部装饰艺术进行分析;此外还有潘闻丞、刘龙庆等对屯堡营造技术及营造材料做出研究。

2.2 对屯堡军事防御的研究

安顺屯堡生成于明朝 “调北征南”的军事背景下,其聚落的军事防御性因喀斯特地貌的适应性和江南军事移民文化而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军事聚落,因此,对其防御性的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从建筑的防御特征、地域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典型个案和群体的研究,同时,对屯堡聚落的选址、布局、街巷结构等带有防御性的特点做出研究。魏皎[7]从聚落外部空间、聚落内部结构、建筑单体空间3个层次,对屯堡聚落建筑的防御性进行分析;单军[8]、罗建平选取了多个屯堡对其防御体系进行深入探讨,从防御性角度分析屯堡的防御性与整体布局、聚落形态、民居单体演变的相互关系。唐瑀以云山屯为例对屯堡的防御性做出研究;文逸琪以云山屯为例分析了安顺屯堡在选址、聚落空间布局、建筑特征、街巷结构上展现的地域适应性设计手法特征;于斌分析了安顺屯堡的地域环境特征并深入挖掘了其地域文化特征,并总结了包括喀斯特文化、军事防御文化、江南移民文化、传统汉族文化的地域文化特征;尹伊熔通过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单个屯堡的地域性与防御性做出对比研究;此外,骆燕妮、胡雅琪、张大福等学者的硕士论文对屯堡防御性做出了个体案例研究。

2.3 对空间格局和景观的研究

对于屯堡空间格局和景观特色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聚落的宏观和微观格局、空间变化、空间组合以及屯堡的建筑景观及文化景观等方面,研究对象从屯堡群体细化到单个屯堡,从聚落宏观空间布局如山水景观到街巷尺度等微观空间的研究。

2.3.1 屯堡空间格局的研究

陈顺祥[9]是最早以单个屯堡为例,结合聚落的社会文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进行了重点探讨的学者;随后,唐瑀以云山屯为研究对象,对其聚落的选址、街道布局、空间序列变化、群体建筑空间组合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杨辉[10]分析了屯堡军事性与空间性的有机结合特征;越剑以一个建筑师的眼光从民族文化和区域旅游的视野出发,论述了屯堡的石材布局构造、山水选址、军事防御等特征;王念选取多个屯堡为研究对象,分析空间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得出典型屯堡普遍空间特征;邓晗[11]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以40个屯堡村寨为研究案例,对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的选址布局、整体形态、空间结构、防御体系、建筑形制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黔中地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的共性特征。

2.3.2 屯堡景观特征的研究

耿虹[12]首次对屯堡的建筑景观展开研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为屯堡文化完整地保护与合理地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依据;陆叶以屯堡的“孤岛文化”为切入点,对屯堡的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侯云鹏以建筑为研究屯堡景观的侧重点对屯堡景观作出分析;许佳琪首个以屯堡的“水”为研究侧重点,并以鲍屯、本寨和山京哨屯为例,分析了安顺屯堡聚落选址、屯田安居设施、防御体系构建、特色山水景观特征;李敬婷从区域、聚落、建筑及公共空间3个层面,分析屯堡聚落在空间、时间、精神3种维度中的演变历程,总结屯堡聚落的文化景观特征,点明屯堡“传承历史,顺应自然”的景观营造理念;周亚对单个屯堡九溪村的屯堡聚落景观特色进行了分析[13]。

2.4 屯堡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随着古镇旅游兴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关于传统聚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多属于传统建筑学和规划学科的研究体系范畴,通过调研、问卷、实测等传统的研究技术,针对安顺屯堡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展开个案和群体的相关研究。

2.4.1 屯堡保护利用研究

对于安顺屯堡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学者早期主要以单个屯堡的风貌和建筑艺术等为主要研究内容。陆明浩以具有代表性的云山屯为研究对象,提出屯堡应从整体风貌,传统民居,传统公建及环境,屯堡空间格局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和保护;李万松分析了屯堡和民居建筑物的布局与特色,探讨了云山屯建设与保护措施,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云山屯建设与发展方案;祝文明以鲍屯为例对屯堡的空间形态进行解析,总结出政策、保护规划、技术支持、开发与利用、制度及经济保障5个方面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更多学者则从安顺屯堡整体保护的视角,对安顺屯堡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张凯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角度,对屯堡文化区城镇体系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徐晨慧[14]对屯堡的院落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全面把握屯堡院落的主要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特征,保护这种独具特色的居住建筑形式和居住文化,并将其适当的运用到当前的建设活动中;汪帆深入屯堡日常生活并结合“云山屯”实例等对屯堡的保护与建设做出探讨。陈雨澈提出加大保护力度, 提高文化自觉、进行资源整合, 打造文化产业、完善基础设施, 开拓旅游市场等措施。

2.4.2 屯堡旅游发展研究

早期涉及安顺屯堡旅游开发研究的学者,多以黔中地区旅游规划视角,对黔中地区的整体旅游资源和屯堡旅游景观资源做出分析,陈志永对安顺旅游做出述评,指出其目标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原则和目标;高琳娜[15]以贵州省安顺市屯堡旅游景观设计研究为例,通过对黔中地区旅游资源分析、屯堡旅游现状研究,提出屯堡旅游景观设计的构想与创新;雷薇在运用各种方法后得出构建文化遗产体系、规划生态保护区、文化旅游共开发这三个开发策略。后期学者,则多从贵州旅游发展全局出发,针对多个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从多角度对安顺屯堡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关注政府介入和引导、法制保障等旅游发展环境的深入探讨。段超基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从空间、组织和市场3个角度构建安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方案;陈倩[16]以贵州遗产型旅游村寨社区参与为选题进行研究,以安顺市平坝县云峰屯堡景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解决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张永亮[17]以就地小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为背景,推进安顺地区就地小城镇化建设,要求培育小城镇特色产业,提高城镇吸引力。此外,刘青梅、黄瑾以文化旅游为背景,关注屯堡人的族群认同传递和变迁的过程;唐晓岚认为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开发应打造区域旅游、强化军事主题、开发长距离模式,打造出一个特色鲜明的明军事文化遗迹品牌;梁洁概念性地提出安顺屯堡文化遗产廊道的整体空间格局及各组成要素的空间控制条件;肖正广以屯堡茶文化为切入点提出了推动安顺屯堡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3 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

其他学科对安顺屯堡的研究相对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而言,起步早且关注的内容广泛,取得的研究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人类民族学、历史文化学、艺术美学等领域。本文对此仅做简单梳理。

3.1 在人类民族学领域

各学者对屯堡人的族群心理传承、族群习俗特征等方面做出研究,陈训明、李有显、万明、耿国彪、宇克莉等学者对屯堡人、民族族群、信仰习俗等方面追踪溯源;郑朝彬主要从族群心理的角度研究贵州屯堡文化产生及传承的原因,并以此为个案推出了文化主体的文化心态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颜建华研究了屯堡人的祭祀活动,并指出祭祀活动是维系屯堡人情感的精神纽带,聂作平等对屯堡的社会行为及族群做出研究。

3.2 在历史文化学领域

各学者在语言、历史传承和变迁等各种文化方面做出研究,《大山深处的屯堡》作为早期研究屯堡的著作,详细的介绍了屯堡的服装、习俗、地戏、装饰、语言等方面,同时在文章的最后对民族的融合发展以及屯堡在现代中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看法及见解。随后,还有《屯堡乡民社会》《屯堡重塑》等相关书籍出版。

3.3 在艺术美学领域

地戏作为屯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此外还有学者对屯堡的石头艺术、装饰艺术、服饰、音乐等方面做出探讨。陈斌、何小英、张明莉等学者对屯堡的服饰、音乐、刺绣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慕笛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待新农村建设下地戏的生存情况,旨在弘扬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实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标。陈忠孙阐述屯堡文化是中土文化这一基本条件与黔中各种偶然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文化。此外,于蕾、刘立立、董武诚)、刘媛、黄福佳等对地戏的艺术特点做出研究。何谦、陈登文等对屯堡的石木等装饰美学方面做出研究。

4 结论与展望

纵观学界对于安顺屯堡的研究成果,由于贵州地处偏远,属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其历史文化资源考察与保护研究都处于边缘地带的薄弱研究范畴,很难与同处西部的巴渝古镇、云南传统聚落相提并论。在对当前的研究成果梳理之后发现,虽然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安顺屯堡展开了研究,但其研究存在偶然性和不连贯性。

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主要集中在几个保存较好的屯堡上,有些珍贵的基础数据没有及时被保存下来就已经遭受破坏,这对于整体把握屯堡屯堡聚落特征以及内在联系的研究十分不利。

在研究内容上,对于物质空间形态层面的研究较为丰富,如街巷空间、聚落形态、建筑营造等,但对于结合非物质文化特征的空间形态的研究存在不足,如人的行为和需求对应的聚落空间、屯堡建筑装饰在当下生活的应用、适应新环境下的传承与发展等。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大多采用测量、问卷、访谈等传统的建筑学传统聚落的研究模式,缺少多学科间相互交叉研究、对比性研究、宏观资源分布层面的区域性分析研究、信息技术平台(GIS等)的大数据的使用与应用研究。

因此,对于该地区的屯堡及其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策略的研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时间上的紧迫性,在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对屯堡的原真性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对一手文化资源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和收集;其次,应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合作性研究,发挥各学科的优势,集中展现屯堡文化资源特色,尤其是在技术和方法上要突破原有陈旧的技术手段,加强数据的描述与处理研究,深化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屯堡安顺民居
屯堡印象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民居智库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寻味贵州——安顺
屯堡人的春节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