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音乐课堂教学听觉能力训练综述

2020-12-02杨群芳

北方音乐 2020年18期
关键词:人声乐器旋律

杨群芳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山东 烟台 264006)

瑞士作曲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指出:“一切音乐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听觉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模仿和数学运算的训练上。”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通过对学生节奏、音高、旋律等音乐要素的听觉训练,奠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演唱、演奏基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水平。”由此可见,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占据着音乐教学的重要地位。经多年教学经验和调研结果显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有些学生对传统和古典音乐无动于衷,也无法欣赏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仅愿跟随市场音乐追求感官上的满足;有部分学生利用课外辅导学习器乐演奏,却没有听辨音乐要素的基本能力;有的学生演奏技巧较好,但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把握不透彻。这些问题证明,学生若不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就无法产生高层次的审美体验,更谈不上良好的审美情趣。为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每一个学生艺术素养学业指标的达成提供有效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指标任务,使艺术测评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校艺术测评工作顺利开展的教学任务极为重要。

“内心听觉”训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于兰英教授在著作《音乐鉴赏》中阐述,音乐的听觉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听力,就是听到一个人演奏出的声音;另一种是内在的听力,就是想象着音乐应有的样子。前者是先天具备的,只要具备正常的听觉器官,人人都能具有一般的听觉能力;而后者则需要经过有目的的训练才能具备,它是一种不依赖音响,仅凭记忆想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音乐意象的能力。它需要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发挥,如感知、想象、联想、记忆、情感和意象等互相协同配合,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而大多数学生在初听音乐的第一反应时,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自己深入理解作品,不能够从音乐要素入手,分析乐段、演唱主旋律、模打节奏等,更谈不上理解作品所蕴涵的情感表达、曲风等能力。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音准训练,具体教学内容为随琴模唱音阶、模唱单音、模唱小音节、模唱旋律、旋律接龙、补充旋律、视唱旋律、听记旋律等综合性训练。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音乐基础训练后,对音准、旋律线、旋律进行、旋律创编等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审美能力随之提高。为培养学生内心听觉,我在课堂上采用默唱和出声演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在几条混杂的旋律中选择出正确的主题旋律,并采用小组合作创编、“比赛谁的耳朵灵”等互动游戏,训练学生听辨能力和持久注意力,使学生音乐素养大有提高。学生也能够通过内心听觉欣赏、体验音乐内容,感悟、理解音乐作品。

下面以烟台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中六年级学生学业指标为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整理,论述内心听觉训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

此学段学业指标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由此可见,艺术素质测评中的任何一个指标皆与听觉训练密不可分。

一、感受与鉴赏

(一)能够听辨西洋管弦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常用乐器音色

各个国家都具有自己不同的民族乐器,并且各个乐器都具备独特的音色和音乐表现能力,传承了本民族音乐文化特质和喜怒哀乐。对于不同乐器音色的听辨,初次介绍乐器时,我采用音源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乐器进行听觉和视觉同步的感官体验,进一步了解乐器音色时,通过剪辑几首有代表性的器乐片段让学生聆听,听觉训练完成后,通过展示几首作品让学生进一步听辨,使学生加深印象,既能熟悉音乐作品,又对乐器音色产生长时记忆能力。在课堂活动中,也会充分利用有器乐演奏能力的学生进行现场演奏,让学生能近距离的去认识这些乐器,使学生鉴赏能力实现从感知到认知的发展。

(二)能够听辨音乐主题乐句、乐段的变化,感知力度、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要素的作用

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根据学生生理上的听觉层次:(听到——听——聆听),设定自己的聆听音乐教学环节:聆听——分析——再聆听——再分析等模式,引导学生多听、多思考、多反思。同时,聆听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聆听方式,如提问题法、语言描述法、交流法、绘画法等,让每一次聆听都有新的切入点,有新发现,保持对音乐不同关注点的新鲜感。此外,完整聆听、分段聆听、片段聆听以及具体到主题反复聆听的时间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作品分析和问题的提出要与教学目标切合,达到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重点突出,各个环节疏密有致、主次分明、逻辑清晰。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理解音乐片段组成要素的能力、用嗓音乐器重复已给音型的能力、唱记音乐主题的能力等诸多听觉能力。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不同教育机智,多启发、鼓励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成熟鉴赏经验。

(三)表现

1.掌握4/4、3/8、6/8拍的指挥图式

指挥图示能让学生掌握拍子的强弱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增强学生对音乐韵律感受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带领学生学习4/4拍的指挥图示时,首先把指挥图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示范起式、“下击点(第一拍)、“内击点(第二拍点)”“外击点(第三拍点)”“内击点(第四拍点)”的基本拍打路线,在示范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拍子的强弱规律。学生熟练基本拍打路线后,教师慢速演唱旋律,学生尝试跟拍练习,慢速熟练后再让学生按照音乐原速听旋律打拍子,原速熟练后再进一步聆听起始拍子和音乐中所蕴涵的韵律。通过多次练习聆听,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由此可见,这一测评目标的完成,离开听觉训练寸步难行。

(四)了解人声分类、演唱形式

一般情况下,人声可以分为六类:女高、女中、女低、男高、男中、男低。常见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轮唱、表演唱、合唱等。在讲授每一种人声和演唱形式时,教师都用一个代表这种人声的小片段让学生进行聆听感受,再选择几个不同人声的片段让学生聆听感受,反复聆听训练后,利用几个不同人声的小片段让学生听辨。通过听赏与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声演唱的类别,并进一步认识每一类人声演唱的类别,更深层次地掌握人声分类及声乐演唱形式的风格和特点,达到品味人声的美育效果。

二、“群体效应”训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保障: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因此,在这种相互配合的聆听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群体效应,把握好课堂聆听音乐的大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群体情绪,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情感体验。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此外,在培养学生内心听觉的过程中,一定要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教师多了解学生,课堂内容灵活应变,内容难易适中,多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打开音乐触角,始终紧紧跟随音乐作品去体会、感悟作品内涵,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目的,达到初中阶段音乐普及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人声乐器旋律
春天的旋律
学乐器
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的基本训练研究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乐器
爱乐之城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
高中音乐选修课程《人声极致“阿卡贝拉”》的开发和实施
风流者——他将杂沓人声留在身后,张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