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优化运用
2020-12-02黄倩瑜
黄倩瑜
(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
引言
音乐素养是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项素养,而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更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必然需求。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幼儿教师往往会忽略孩子们对音乐节奏和音乐律动的感受,缺乏对儿童天性和认知规律的考量,所以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推崇素质教育的时代,有效引入德国奥尔夫教学法,实现音乐课堂和音乐元素的有效融合,方能真正促进儿童对于音乐的理解,给孩子们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最初由德国教育学家奥尔夫提出,是一种专门针对幼儿音乐教育创设的一种教育主张,因为其更加注重对幼儿的音乐元素教学,所以又被称为元素音乐教学法。该教学理念主要强调对儿童原本性的关注,认为应该将幼儿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去欣赏音乐、学习音乐、表达音乐,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幼儿音乐核心素养的塑造,发扬孩子们的个性。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兴趣,为孩子们带来良好的美育体验,而且能够真正引导孩子们步入音乐艺术领域,去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根据奥尔夫教学法,每一名儿童都具有独特的音乐学习潜质,如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或唱或跳或表演,借此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与音乐艺术的共鸣,最终达到一种身心愉悦的状态,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每一名孩子都具有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财富,而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元素能够带领孩子们去挖掘这些财富并将其充分运用,幼儿教师则只需要借助比较简单的组织和引导,想办法让孩子们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音乐学习体验,孩子们就能够真地在音乐学习中有所收获。总的来说,结合我国现阶段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来说,奥尔夫教学法正是当今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是让幼儿音乐教育回归本源、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弊病并培养幼儿音乐艺术兴趣与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的优化运用
(一)引导儿童放飞天性
每一名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学习表现。根据奥尔夫教学法,幼儿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孩子们营造自然的音乐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学习音乐知识,试图和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将音乐所传递给他们的情绪表现出来,深入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由于孩子们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很少接受过音乐启蒙,每一种艺术模式对于他们来说都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避免直接对孩子们讲授理论知识,否则将会有很大概率让孩子们对音乐学习产生一种反感。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发扬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主张,让孩子们通过哼唱模仿或者打拍子的形式进行自由的音乐表达,鼓励幼儿从个体的角度去体会音乐艺术。正所谓“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好孩子们的这种天性,为孩子们创设能够“动”起来的音乐学习情境,让幼儿建立起对音乐艺术的具象认知。在幼儿已经产生一定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则可以尽可能选择巧妙的方式开展理论知识的渗透。如此一来,儿童们经过适当的铺垫,会更愿意主动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甚至可能会有意愿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对于幼儿音乐艺术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二)注重音乐节奏引导
在幼儿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节奏的引导将会成为教师开展音乐教育、展现音乐内涵的重要途径,同时,若幼儿能够巧妙掌握音乐节奏,那么对于其音乐素养和舞蹈素养的形成也会有所帮助。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教节奏作为契机,融合音乐教学活动和舞蹈教学活动,促进二者的融会贯通。比如说,幼儿教师可以在不借助乐器的基础上,仅通过比较简单的肢体活动让孩子们体验节奏所带来的直观感受,加强幼儿对于音乐节奏的领会和感知。由此一来,幼儿音乐教育的难度就会被大幅度削减,而且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对音乐节奏形成记忆感知,教师可以在每堂音乐教学课程开始之前,增加适当的音乐节奏引导,保障节奏和课程内容的一致性,为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除此之外,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能够应用到的节奏资源十分丰富,幼儿教师既可以运用有趣的体态节奏和语言节奏,也可以引领孩子们去观察大自然敲击出来的节奏,让孩子们意识到原来艺术世界竟如此丰富多彩充满魅力。尤其是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幼儿教师更是可以结合孩子们的兴趣,充分利用舞蹈演奏、乐器合奏,开展不同环节的音乐练习,既要保障幼儿音乐教育的趣味性,也要尽可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循序渐进地加强音乐教育效果,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所收益。而且,教师可以尝试应用奥尔夫教学法的相关观点,以歌词道白为教学切入点,鼓励孩子们在歌词的基础上找节奏,并且鼓励高年级的孩子运用乐器调和的方式对简单的乐曲进行伴奏,调动幼儿创编律动的能力,培养儿童的乐感。
(三)提倡幼儿自主学习
奥尔夫教学方法高度提倡即兴表演,这和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是相一致的。所以,幼儿教师可以在孩子们初步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简单的乐器打击操作训练,让孩子们更深层次的去分析固定的节奏特征。客观来说,对幼儿的音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幼儿已经掌握比较基本的音乐技巧之后,教师不妨尝试鼓励孩子们进行自主创作或协同合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即兴演奏。与此同时,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内容主要选自园本教材,能够充分体现出独属于孩子们的童真童趣,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幼儿教师可以大胆应用课本插图,并应用多媒体资源为孩子们搜集一些和音乐教学内容相关,切合他们实际生活相关的音乐图画,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结合图画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分组创作表演。这时,孩子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而多姿多彩的故事,当他们将故事以音乐和表演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他们就建立了完整的思维拓展和个性发展的过程,真正深入了解了音乐艺术的内涵。而且,在奥尔夫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每一名参与音乐教育的幼儿都会自主参与到自主创造过程中,让孩子们在掌声中树立音乐自信,强化对艺术表现手法和基本结构的认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性格的差异,同一个班级中可能有跃跃欲试想要积极展现音乐才艺的孩子,也有可能存在沉默寡言不愿意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孩子,幼儿教师必须以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参与音乐创作练习的孩子,对其自由创新成果进行正面的激励和引导,强化孩子们参与音乐教育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创作练习中,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四)加速本土文化和音乐教育融合
在运用奥尔夫教学方法开展幼儿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认识到该教学方法并不是纯理论性的专业术语,而是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幼儿素养培育方式。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奥尔夫教学方法的实际效用,幼儿教师应该尽可能推动本土文化和幼儿音乐教育的融合,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在音乐实践教学中,幼儿教师应该对代表本土文化的语言、民歌以及童谣进行整合,为孩子们播放与之相关的动画视频,增强音乐教学活动的通俗性和易懂性。毕竟,本土文化代表的是孩子们从出生时到幼儿阶段所接触的文化,在本土文化和音乐教育的融合中,更容易让孩子们找到一种归属感,进而对音乐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本土文化和音乐教育活动的融合路径,引领孩子们去深入探索音乐节奏和韵律特征,让孩子们哼唱童谣和民歌,创造出具有人性化特征与本土性特征的教学成果。
(五)开展游戏化教学
对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在接触音乐教育的初始阶段可能只会觉得歌曲很好听、舞蹈很好看、表演很好玩,却很难去深层次地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音乐元素。因此,按照奥尔夫教学理念的观点,幼儿教师有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在促进幼儿音乐素养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开展游戏化教学,鼓励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具体来说,在幼儿教师整合奥尔夫教学理论和原理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收集一些和音乐教育活动信息相关的小游戏,开发孩子们的智力,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洞察力。比如说,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游戏开展节奏训练,将系统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拆分,让孩子们将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视作一个个有趣的挑战环节,让孩子们在重重关卡挑战中完成学习任务,减轻学习难度,并获得掌握音乐知识、完成音乐游戏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在宣扬孩子们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兴趣引领,确保幼儿能够成功地将对音乐游戏的兴趣转化为对音乐素养培养的兴趣,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奥尔夫教学方法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能够真正让孩子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因此,广大幼儿教师应该开展大量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探索,激发幼儿的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