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堂乐歌的发展脉络
2020-12-02杨思彬杨博华
杨思彬 杨博华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学堂乐歌的诞生
自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清朝末年的中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内有太平天国运动要推翻清朝统治,外又受到中法、甲午等多次惨烈的侵略战争,就这样一点一点失去了主权,支离破碎。面对如此境况,有识之士意识到如果不图新求变,很可能会亡国灭种,他们倡导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一)新式学堂的创办
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之后,西方的文化也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传入中国。在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外国的传教士,他们在中国各地建立教堂并开办教会学校,如澳门的马里逊学堂、香港的英华书院以及山东文会馆等。这些教会学校的办学虽然程度较有深有浅,但一般都设有数学、天文、地理等课程。
受这些教会学校的影响,1862年,洋务派代表人物恭亲王奕诉等在北京开设了同文馆。最初开设的课程只有英文,由英国传教士担任教学,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共举办了这类学堂二十余所,以培养外语人才、军事人才和技术人才。这些学堂的建立不仅为新式学堂的普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后来京师大学堂的分科教育积累了经验。
(二)乐歌的出现及在学制上的确立
1.乐歌的出现
学堂数量增多,学堂所教授的科目也越来越多种多样,从军事到数学再到工业、医学,等等,乐歌课也开始出现。乐歌课最早是在外国传教士所创办的教会学校中出现的,在这些教会学校中,有的教授乐器,有的教授唱歌,在这样的过程中,西洋钢琴、弦乐、声乐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1884年5月,潘衍桐在其上书的《奏请开艺学科折》中提道:“大抵机器船政等局与书院义学同……为今之计,莫如仿照翻译例,别开一艺学科……若考算学舆图者,宜与考文艺相同,更不虑其滋事矣。”[1]后来,除教会学校外,中国人开办的学堂中也开设了乐歌课。如“三江师范学堂”(张之洞创办)中就有日本教习开设的音乐课;“经正女塾”(经元善创办)当中也有“琴科”这一课程;“爱国女学”(蔡元培创办)中也正式开设了唱歌一课。
2.学堂乐歌在学制上的确立
1898年,康有为在奏呈光绪帝的《请开学校折》中说:“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2]他倡导废科举,办新学。在康有为等人主导的维新运动中,清政府被迫接受了维新派的一些主张。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这其中将教育分为了初、中、高三个阶段。它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但是,由于该学制制定仓促,加上当时清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未能付诸实行,而且其中也未曾提及音乐相关的事宜。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该年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才是第一个在国内实行的系统学制。在这一学制当中才提及了开设乐歌课的规定,这也是“学堂乐歌”这一词的最早出处。虽然该学制对于壬寅学制而言已经更加全面,更加系统,但是,癸卯学制当中不准设立女子学堂,女子无法获得教育。1907年3月8日,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首次准许单独开设女子学堂,分为初、高两个等级,学习年限为4年,并将“音乐”列为了女子小学堂的随意科。同日,清政府还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修业四年,是女子教育的最高学府。“音乐”一科列为女子师范学堂必修课程。1909年,清学部在《奏请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折》明确设立乐歌课。[3]学部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的文科以及实科的授课表当中均设有乐歌,并将其列为随意科,要求“于一星期内酌加一二小时教之”[4]。直至此时,学堂乐歌这门课程在学制上的地位才算得上完全确立了。
二、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
(一)学堂乐歌发轫
20世纪初的中国,仍然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所以,不论是报纸刊物上的文字宣传,还是以乐歌作为另一种宣传手段,它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宣扬“爱国”这个主题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但学堂乐歌作为一个“新事物”,它不可能一瞬间就被人接受,而且学堂乐歌具体如何实施,也还处在探索阶段。首先,在中国的历史上,音乐自古以来都没有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出现过,更不可能作为课程出现在私塾当中,所以民众的接受度普遍不高。其次,学堂乐歌虽然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也必须是要实施的,但是,要开一门新的课程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资金、师资以及教材都是必需要素。在这些必须要素中,老师和教材是最迫在眉睫的。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全国上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以点带面、自上而下,从经济发达的城市开始,并且首先在高等师范中开课。这些高等师范的教师大多聘请的是从国外回来“海归”,还有一些外国教习。之所以选择从高等师范开始,是因为师范的教育水平相对高,而且学制相对来说短一些,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上岗,以填补各地学校的教师空缺。教材大多数也由当时从海外归来的华人编写,内容多为爱国歌曲。到了1907年,学堂乐歌在高等学府基本普及。同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学堂章程》,准许女子入学,并将乐歌课作为女子小学堂的随意科以及师范学院的必修课,乐歌课就这样一点点在全国慢慢普及开来。
(二)学堂乐歌的兴盛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学堂乐歌也迎来了发展的上升期。随着民主的观念渐入人心,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而且当时学堂乐歌已经在全国范围基本普及,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
对于当时的学堂乐歌而言,大多是依曲填词,并且多用国外曲调,要通过歌曲来宣传爱国思想,歌词是重中之重。1915年,从陈独秀所创立《新青年》开始,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开来。新的思想同时带来了新的文体。即五四时期兴起的白话文运动。而传播白话文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歌唱。所以,“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目的与学堂乐歌的目的恰好是一致的。从民国到五四时期,白话文的出现为乐歌的传播增添了新的动力,歌词通俗易懂,才能深入人心。这一时期,学堂乐歌的内容也更加丰富,通过歌曲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五四”运动所宣传的新思想。比如由徐志摩先生作词、赵元任先生作曲的《海韵》,就是对“五四”新青年突破封建礼教、追求爱情的赞颂。
“五四”运动时期可以说是学堂乐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五四”运动的主线集中在教育以及文学改革方面,同时呼吁人民群众关注人人平等、民主博爱,既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对,也是对男尊女卑这一类封建社会残余思想的抨击;同时,强调平民教育,出现了陶行知等教育大家。学堂乐歌在这个过程中也被当做很好的宣传工具,不断扩大其影响,如陶行知提倡的《手脑并用歌》等。[5]真正的近现代教育思想随着学堂乐歌的不断唱响而普及,学堂乐歌在民主思想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宣传新思想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三)学堂乐歌的衰退
学堂乐歌在开始时是对国外音乐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表现。通过朗朗上口的乐歌宣传爱国思想,培育充满歌声的校园文化,并以此强化我们的民族凝聚力,锻炼人的体魄。然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保持盛久不衰,学堂乐歌也是如此,在推行十几年以后,乐歌基本普及,再加上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使得学堂乐歌渐渐衰退。
1927年11月27日,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在上海成立了,这就是在萧友梅主持下创立的上海国立音专。这所学院学习了德国的音乐教育体系,院系上设有声乐系、民乐系、管弦系、钢琴系、作曲系,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在上海国立音专里,学生们所要学习的不再仅限于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他们更多的是学习世界上顶尖的音乐,学习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印象主义音乐等更专业、更系统的音乐。相较学堂乐歌而言,这种模式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并且更加全面学习西方的音乐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唱歌、填词,而且包括了器乐、表演、作曲等更加专业化的层面。
与此同时,大批留学生回国,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他们,对于“依曲填词”的学堂乐歌颇有微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学堂乐歌的衰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接受过国外专业音乐教育的留学生们讽刺这样的学堂乐歌为“赤膊歌曲”,提高乐歌水平已是大势所趋。人们越来越青睐艺术歌曲这种高水平的创作歌曲,如赵元任先生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以及黄自先生的《玫瑰三愿》《思乡》等歌曲,都是由作曲者自己作曲并配以伴奏,歌曲的专业水平不言而喻。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发展,艺术歌曲、儿童歌曲甚至电影音乐的出现,使学堂乐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