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2020-12-02韩汶静

北方音乐 2020年18期
关键词:舞蹈核心素养

聂 溪 韩汶静

(新疆昌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所谓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指在高等教育背景下,培养教育改革发展所需要的具备良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的一种教育。也就是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系统地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还要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和教学的工作,其任务可以说是十分艰巨。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使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工作贴合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人才,就成了值得研讨的问题。核心素养概念的出现,究竟如何引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又该作出什么样的改进呢?接下来本文就来分析一下。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核心素养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在知识建构和经验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综合素质与能力。它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同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它的内容不断随着实际教学的开展而充实,目标也在逐渐细化。就音乐学科而言,它的核心素养包括知识实践、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等若干项。可以说,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不再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成长平台,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与时代的需求,随教育形势的发展而提升自己,不断进步。这一专业培育出的音乐教育人才,也不再限于“合格”“称职”的音乐教师,而是专业素质过硬、有很强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课程改革的方向也应该服务于上述目标,让核心素养在高校音乐课堂落地生根,凸显教育的强化作用。

二、核心素养引领下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充分了解,整体把握,增强师生群体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弄清“核心素养”是什么。对于大部分高校音乐专业的师生来说,核心素养还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的定义,它的教育目标,以及它在高校音乐课程的落实途径,都不够明确。而师生群体作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唯有先对核心素养进行全面且充分的了解,才有机会参与到课改的进程当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尤其是高校音乐教师,他们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引导性。因此,作为教师,有义务为学生解读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先让学生明确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再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调整。通过日常教学的积累,促使高校音乐的教学活动在整体上朝着核心素养的目标不断靠拢,从而为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舞蹈课程的教学为例,在开课之初,教师不妨抓住核心素养的理念,与舞蹈课程的知识相结合,开展一个简单的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将“领悟舞蹈之美”“接触舞蹈知识”“学习舞蹈技能”“模仿舞蹈神韵”“探索舞蹈奥秘”以及“掌握舞蹈创编”“进行舞蹈授课”等步骤按照自己的理解串联起来。虽然学生的经验认知会产生部分偏差,但是都能将学知识、练技能排列在前面,舞蹈的创编和授课排在后面。教师抓住学生的普遍认知,便可顺理成章地将“核心素养”的概念普及给他们,告诉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核心素养目标的设立,便是教会我们先识“鱼”再打“渔”。正如在舞蹈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需要先接触与舞蹈相关的知识,练习必要的动作技能,探索它的种种奥秘,最后才能实现独立的创编和授课,做一名有良好舞蹈素养的音乐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便在于可持续发展,它并非摄取知识的能力,而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将其落实到舞蹈课程中,则包含了掌握合格的舞蹈知识、规范的舞蹈技能、高雅的舞蹈审美等一系列综合目标。学生有了熟悉的课程作为例子,再辅以教师的说明,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自然更加容易。

(二)灵活运用,积极创新,用多元化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音乐的教育模式都较为单一。教师常采取知识填灌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一味被动听讲,也使得学生无法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时至今日,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模式既无法提升音乐教学的成效,也无法再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帮助。因此,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必须设法优化教育模式,重塑教学进程中的师生关系,使音乐教育不再限于“我讲你听”的模式,而是逐渐转化为知识传递与交流的过程,令课堂更加富有民主气息。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

以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为例,它是以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基础,然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趁机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借助录音和口头讲解,再结合以书面文字的阅读来创设课堂情境,这样的方式往往略显枯燥,且情境的呈现不够立体。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高校音乐课堂,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情境,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多媒体设备,它可以将图画、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元素集中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便捷性。在学习“中国民族音乐”这门课程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先为大家展播一段经典的传统民乐表演,如著名琴曲《高山》《流水》的演奏、戏曲音乐的演奏,乃至民间的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等,让大家进行鉴赏。学生在声画结合的立体情境中,无疑能够更好地领悟民族音乐的魅力,萌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使得原本枯燥晦涩的学科知识以更生动形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对于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情感体验能力非常有帮助。

(三)结合实践,放飞个性,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音乐表演机会

音乐实践能力本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拥有充足的音乐表演机会,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才会迎来成长。而与此同时,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其授课多局限于理论传授,学生既无法像美术专业的学生一样出去采风、写生,也没有足够的资质参与专业的比赛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个难题。要想破解难题,教师必须设法在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些音乐表演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将所学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在音乐表演时观察学生的表现,通过分析他们的音乐表演状态,发现他们的弱点与不足,从而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学生的实时反馈,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后续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进行表演时,可以趁机对他们进行专业引导和必要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以从容冷静的心态面对表演。伴随着学生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音乐表演活动便可以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渠道,课程改革的推进也会更加顺利。

以“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为例,在“感知与表现”环节,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认识单拍的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的常规节奏与非常规节奏,在熟悉了节奏的快慢和拍子的组合规律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手来打拍子,然后再尝试简单的乐器,如用小鼓和铜锣来打拍子。同学之间互相倾听,指出对方的节拍是否存在问题。这样的表演既不会浪费太多课堂时间,学生又能在打拍的过程中收获快乐与成就感。同时,这样的锻炼又为学生积累了经验,教师在展开后续“听觉分析与听写”的训练时,难度就会降低许多。

(四)重视人文,弘扬师道,使学生尽快适应专业化教育需求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教育目标是培养专业化的音乐教师,正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阶段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不仅要侧重于音乐知识和理论的传授,音乐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够尽快适应专业化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需求,为走上教学岗位做准备。而反观现阶段的部分院校,其课程实施仍在按照音乐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多是音乐家、钢琴家,而非有专业素质的教师,这与学生的未来发展计划是相悖的。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也应适当调整方向,朝着“重视人文,弘扬师道”的方向靠拢,通过日常教学的点滴渗透,让学生逐渐获得成为教师所需的综合素养。譬如在学习“初级和声教程”这门课程时,在熟悉了基本的“和声”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大家展开思考:假如以后我走上了课堂,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台下的学生,我该如何向他们介绍“和声”的相关知识呢?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虚拟情境的思考,可以获得对学习内容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肯定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音乐课堂也会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意义。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并非一个短期过程。高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固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它的开展应当始终围绕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高校音乐教师除了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出调整与创新,为课程改革贡献力量外,还要关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成长。毕竟学生的音乐素养并非与生俱来,教师唯有通过后期教导和努力鞭策,才能提升他们对音乐学习的认识。在新时期,教师需要时刻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舞蹈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学舞蹈的男孩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