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五首演奏技巧及艺术表现
2020-12-02李頔璠
李頔璠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3)
一、李斯特及《匈牙利狂想曲》背景介绍
(一)天才匈牙利作家李斯特
李斯特生于匈牙利的雷丁,父亲也很喜欢音乐,所以,在父亲的熏陶下,李斯特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23年在巴黎求学,由于不是法国人而不能进入音乐学院,但他的故事早已经流传到许多国家,得到许多音乐家的认可,此后,李斯特更加发奋学习,最终成为音乐界的佼佼者。
(二)李斯特创作特征及艺术成就
李斯特的创作涉及方面比较广泛,例如交响曲《浮士德》《神曲》 以及管弦乐曲《梅菲斯特圆舞曲》 和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等,可以看出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还创造了李斯特八度、快速轮指、高音区快速装饰等钢琴技巧。李斯特认为,在钢琴上演奏,同样可以做出交响乐队一样的效果,他的作品是热情的,是奔放的,是宏伟的,他同时还发明了背谱演奏,开创了音乐独奏的先例,将民族音乐与钢琴创作相结合。他强调钢琴的音乐效果,而不是单一的视谱演奏,最终达到钢琴音色与交响乐的音响效果的统一,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在李斯特的晚期作品中,他创造了许多新的演绎手法,在和声上运用增三和弦和不解决的九和弦,在调式上运用五声音阶和全音音阶,对后人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被世人所赞美。 他和柏辽兹、瓦格纳对标题音乐是持强烈赞同的态度的,他强调音乐与情感的相辅相成是很重要的,从此开创了音乐的一个新纪元。
(三)《匈牙利狂想曲》创作背景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的最具代表性的创作,这部持续创作了近40年的作品为后世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李斯特出生在匈牙利,所以,故乡对他的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在19世纪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最终爆发,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运动的影响对于李斯特来说是巨大的,李斯特看到此景却无能为力,无法释放自己的爱国情怀,因此创作了整套《匈牙利狂想曲》。
在匈牙利有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舞蹈叫作“恰尔达什”,这种舞曲由两部分组成:一种为代表着“缓慢”和“拉苏”的舞蹈;另一种代表着“新鲜”,被称为“弗里斯”的舞蹈。“恰尔达什”整体速度比较快,营造出了热情而富有感染力的氛围,在匈牙利各种节庆场合频繁演出。李斯特从小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地体会到了这些,并把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特征和独特的民间说唱方式相结合,这种创新性的手法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匈牙利狂想曲》第五首演奏技巧及艺术表现
曲子由e小调开头,并且用“忧伤的慢板”,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悲伤而沉重,要求力度很轻声但不虚,同时又是坚定有力的。如第1—3小节。
但是,在我练习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声音不能很好地贯通并且不能完全做到使力量沉到指尖处。所以我着重练习此部分并且和老师商讨解决的方法,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手臂不够放松,力量没有完全下沉,没有找到力量的出发点。是要从全身发力包括你的背部甚至到脚掌,牵动你的每一寸皮肤;而不应该是只有大臂或者小臂单独发力,这样的力量是不贯通的,所以,需要很巧妙地运用全身带来的力量,并且对掌关节也有很高的要求,掌关节要很有力量地支撑起来,如果没有掌关节的力量去支撑,那只是用全身的力量触键也终究是一盘散沙。其次是我的触键点找的不够准确。第一,二小节前三个相同的音可以用3.2.1.的轮指,运用指腹触键,这样更容易控制声音,使声音变得冗长且生动,运用3.2.1.轮指,使三个相同的音达到不同的音响效果,重音落在第三个音上,使其更能表达沉重的情绪。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旋律声部的连贯性以及力量贯通的始终,伴奏声部是轻声的,类似回声的感觉,所以要用指尖触键,下键很轻很缓,使全曲的开头就能表现出这首曲子英雄性的特征并同时又具有极度痛苦的情绪,烘托出英雄的气质。
第二部分的情感是非常富有表现力的,好似牧师在诉说悼词的情景,痛苦而又美好。如第9—11小节。
本段仍然使用e小调继续陈述,其节奏的把控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此段的演绎风格。小调本就是悲伤地诉说,紧凑的节奏给人以“摇曳”的感觉,重音在四分音符上,且这个音的陈述一定是很坚定的。可以利用大臂把力量推到最深处。在我练习过程中,发现左手的琶音的方向感非常强,随着旋律自由地流动,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旋律烘托出来,左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把每一个琶音单独提取进行方向感的训练,利用手腕的柔软度和力量的转移,给人一种很柔和的感觉,使得整串音有了方向感,最后落在八分音符上。在这里手腕的运用、手臂的力量以及掌关节的支撑三者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手腕不能完全紧绷,也不能完全放松,要找到合适的度,这样的力量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找到。大臂和小臂都要保持放松,掌关节是很坚定的,就像用木头做了一个固定的架子一样,是坚定而且不松散的,三者的结合很难做到,所以需要把每一部分都抽出来单独进行练习,这样才能做到最好的音响。
第三段的演绎变成了关系大调—G大调,大调的渲染很明显让曲子变得明亮、快乐,像极了人们在回忆逝者带给他们的愉快时光。如第18—20小节。在我练习过程中发现,三对二这样的节奏型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使段落演绎得更加流畅,需要把这个节奏型进行分门别类的练习,首先把八分音符的旋律部分单独练习,其次旋律部分的内声部三连音进行分组训练,最后再逐步把声部叠加在一起进行练习。我在练习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我只练高音谱号的部分,八分音符的旋律线条用右手,次旋律部分用左手,先这样配合着练习,等到找到自己想要的声音之后,再单独用右手分别练习主旋律部和次旋律部,最后再合在一起。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地找到我们想要的声音。下面的前两段的速度一直是很缓慢的,给人以忧伤的感觉。这段速度有所加快,而且换了大调,给人一种愉快而又温馨的感觉,右手以四分音符作主旋律,以八分音符作伴奏声部,重音落在了四分音符的同时,力量也落在了四分音符的手指,八分音符的伴奏可以利用手腕带过,声音很轻,左右手的配合显得两个声部相得益彰。
之后运用更改节奏型和转调的手法继续陈述,更大的突破在64小节处。曲子由G大调变成了E大调,并且情绪一直是热情的,激动的。主旋律运用许多琶音,这样的八度琶音不仅要做到齐,还要找到音乐的方向,要将重音仍落在八分音符上,在我练习的过程中发现,主旋律的八度以及左手伴奏声部旋律的和弦应该把全身的力量放在指尖,加上左手的三连音的节奏型,需要分手进行单独练习,重音落在两个跳音之后的第一个八分音符上,从而达到更好的音响效果,并更加坚定了曲子的英雄气概,左手运用三连音的节奏型,这样的紧凑窒息感使曲子达到了高潮。主旋律的热情与伴奏的柔和得到平衡,为结尾的沉重做铺垫。
结尾回到了开头的速度,继续用e小调做终止,前后呼应。声音为刚刚能听到的音响却又带着沉重,渲染了逝者的英雄气质以及葬礼的悲痛情感。相比首段的出现声音更柔,更轻,因为是全曲的结尾处,再次表达沉重的哀悼之情,所以触键更要做到谨慎小心。这样坚定而又特别弱的声音很难做到,所以要很巧妙地运用全身的力量,以及掌关节和指尖的力量,在这一部分,掌关节要形成抓力,把力量控制在指尖处,如第78—84小节。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对本乐曲的曲式结构及调性变化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本首乐曲以e小调开头,中间转入关系大调G大调和同主音大调E大调,最后再回到e小调。李斯特抓住大调的明亮与小调的悲伤情绪作对比,使整首曲子表达的情感达到巅峰。该曲目以单三五部曲式进行创作,以“a—b—c—a-- b’--c’—b”--a”的结构进行阐述。中间运用a部分与b、c部分的织体碎片进行展开,a段和b段为e小调,沉浸在哀思中,c段转为关系大调G大调,速度也有一定的加快,把人带到了热情如歌的氛围中。之后的a段和b’段回到e小调,改变了织体继续陈述。c’段与b”段变为了同主音大调E大调,最后回到主调e小调。a和b都重复了3次,带入了一些回旋曲的特征,使曲子变得更加丰富、饱满。
三、结语
这首标题为“英雄的悲歌”乐曲始终贯穿着英雄般悲壮的情感,极富感染力。通过对本曲的研究,使我学习到如何去更好地领悟一首陌生曲目。首先,需要了解作者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背景;其次,对本曲目进行和声布局以及曲式的分析;然后,对曲子进行分段练习,最终才能更好地把握曲子的演奏技巧。此选题通过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背景展开,分析了本曲目的演奏技巧及艺术表现,为更好地演绎本曲目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也为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