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女投江》舞剧赏析

2020-12-02

北方音乐 2020年18期
关键词:投江战士舞蹈

林 欣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一、故事梗概

1938年的夏天,日军、伪蒙、伪满军将近三千人在松花江的下游发动”三江大讨伐”,企图一举歼灭当时的东北抗日联军,抗联为了摆脱日伪军的追击,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转移的方向转向西边,在这条路线上遭遇到了日伪军的多次包围和袭击,牺牲了许多优秀战士,但这次转移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10月,5军1师一支将近上百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战士,在她们的指导员冷云的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的火力,使主力部队摆脱了日伪军的攻击,但是8人却被日伪军包围了起来,困在河边,没有救援。尽管身受重伤,但她们誓死不屈,毁掉了手中的武器,一起走进了乌斯浑河,投江的同时她们一起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随后集体沉入江底,壮烈牺牲。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是她们的指导员冷云,年仅23岁,最小的是王惠民,年仅13岁。

二、剧情分析

剧情开始,紧张的音乐使观众的心弦紧绷起来,八位女英雄的双眼紧紧盯着前方,表情凝重,坚定的表情在跟观众诉说着她们要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决心。接下来,在一段急促的音乐声中,有两名队员在战斗中受伤了,气氛开始慢慢变得凝重起来,此时的小战士紧紧依偎在班长胡秀芝的怀中,瑟瑟发抖。紧接而来的是持久而激烈的作战场面,经历完这几场战斗后,显然她们已经筋疲力尽。此时音乐突然停止,时间好像被冻结起来,紧张的氛围让观众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我们可以看到她们聚成一团,一动也不动,坚定的眼神在告诉我们,她们绝对不会认输。随后,音乐开始舒缓,我们紧绷的神经也开始慢慢放松下来,小战士突然探出头来,她就像是看到了清晨的朝阳,脸上充满了希望,于是赶紧喊上大家一起将注意力转向那位盖上红绸准备当新娘子的战士,大家脸上渐渐露出了幸福的神情。这一段的每个舞蹈动作,包括每一个表情都在向观众表达她们那种强烈的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也表现出了她们那颗懵懵懂懂的少女心,场景十分安详美好。但是,这分美好持续的时间并不长,突如其来的战火声硬生生的打破了这份宁静,在这个紧张氛围的音乐声中,八名女战士英勇抗敌,誓死不屈,而那个年龄最小的小战士看到自己的战友们为了抗争倒下再爬起,爬起再倒下,看到她们处于危难之中时,她义无反顾地举起了那杆很重很重的枪,她的脸上写满了惊恐两个字,也许是年龄太小,也许是从未见过如此血腥的战斗场景,她幼小的心灵充满了恐惧,但她迟迟不敢开枪,手颤颤巍巍的举着它,一看动作就知道她根本没有来得及接受过训练,在顶住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她终于开了一枪,这一枪过后她没能抵住心中的那分恐惧和害怕,嚎啕大哭了起来,哭声淹没了枪声和喧闹声,众人见状,纷纷上前抱着她,大家又紧紧地抱在一起。最后,在一大拨敌人的逼迫下,她们还是被逼到了江边。片尾,她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江边,音乐里有人一个个喊她们的名字,她们一个个转头,她们的眼睛是那样的干净,她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纯粹,让人心疼。她们瘦弱的身躯承受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与艰难啊。她们用年轻的生命守护了民族的尊严,也用热血换取了祖国解放事业的胜利。

三、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从题材上来分析这个舞蹈,从广义上讲是现代军事题材;从狭义上来讲,它以当代的战争为背景,阐述了抗战时期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勇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从主题上来看,它属于抗战题材,导演通过了解翻阅历史资料,并通过运用现当代的编创手法,把抗战时期的真实生活转化为舞蹈艺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抗日英雄的光辉形象。

从结构上来说,它属于叙事性舞蹈的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开端:镜头一一扫过八位女英雄,凝重的表情,坚定的双眼,表现了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决心。紧随其后的是紧张急促的音乐声。子弹穿梭而过,队员接连负伤倒下。枪声、炮声持续不断,子弹、炮弹接踵而至。她们已达到生理极限,而敌人的攻势仍不曾减弱。本剧人物与事件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此展开。

发展:面对数量众多、装备精良的敌人,但她们用行动证明将会抗争到底,绝不放弃。突然急促的音乐戛然而止,随后的音乐变得舒缓,节奏开始发生转变。一位战士戴上了所有女人都心爱的红盖头,这些原本应该与心爱的人风花雪月的女孩们,如今却承受着枪林弹雨。这些似乎与整体氛围不符的情节,却恰恰是她们内心向往的映射,这是她们本该拥有却因现实困境而只能出现在梦境的画面。倘若她们不是出生在这样的年代,她们的命运注定会有所不同。

高潮:然而,这样的宁静没有持续多久,战斗再次爆发。战士们从梦中醒来,英勇抵抗。然而小战士却表情惶恐,双手捂着耳朵蜷成一团。可当她看见战友们接连倒下又站起来,继续前进着……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她拿起了枪,狠狠地向敌人扫去……可是剧烈的生理与心理冲击,使小战士难以忍受,众人见状纷纷抱住了她。到此,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展现,整部剧的主旨的表达也达到了高潮。

结局:最终,由于寡不敌众,她们被来势汹汹的敌人逼到了江边,销毁了手中的武器,一起投江而去。最后,他们的微笑如此纯真,如此让人怀抱伤感。她们选择了这样死,而不是那样生。她们其实是向死而生。全剧主旨宏大、荡气回肠,仿佛一首震撼人心的壮丽史诗,给人潜移默化的精神洗礼和别具一格的审美享受。

四、人物分析

舞蹈成功地塑造了每个女英雄的形象,首先是胡秀芝英勇善战、坚强不屈的班长形象,在整场战斗中,她自始至终都冲在队伍的最前方。当战友抵挡不住进攻时,她爬起来继续带领大家战斗,直至最后倒下。

一个小战士依偎在队友的怀里瑟瑟发抖,她是年龄最小的王惠民,她从未见过如此残酷的战争,眼里充满了恐惧与害怕,她也是所有人极力去保护的对象。13岁的王惠民,与其说是一名年轻的战士,不如说是一名孩子,但当她看到自己的战友们处于危险之中时,她毅然举起枪,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开了一枪,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枪,也是她的最后一枪。她只有13岁,这与她所经历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她知道她背后不仅仅是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百余人的性命,更肩负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年纪虽小,但爱国意志坚定,正所谓谁说女子不如男。

女战士杨桂珍在表现回忆的舞蹈场面时,塑造的那个盖着红盖头姑娘的形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青春与爱情,常常在残酷的战争中依然绽放出夺目的光辉,令人潸然泪下。这群姑娘本该在花一样的年纪里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因国家危亡,百姓疾苦,牺牲了自己最好的年华,甚至生命。音乐安静下来,她缓缓掀起红盖头,双眼注视着远方,她仿佛看到了和恋人昔日的点点滴滴,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战士郭桂芹和黄桂清在舞蹈中表现出来的姐妹之情令观众动容。舞蹈中唯一身着朝鲜服饰的是共产党员安顺福,她的形象表现了各民族团结一心,抵御外来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整部舞剧没有过多的刻意去表述东北抗联与日军的殊死博斗,而是带领观众通过女性的视角,观看到了战争时期的女性形象。

五、舞蹈欣赏

舞蹈欣赏是是人们在观看舞蹈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体会其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欣赏其美的动态、韵律和表情,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提高认识和受到教育的过程。

一般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大体都会经历:观舞品技——赏心悦目——由形得神,心领神会——渐入佳境,心驰神往——悟其意蕴,明理净心的审美途径和心理过程。

这八位女演员用舞蹈的形式为我们再现了《八女投江》的历史故事,通过短短五分钟的舞蹈演绎出了八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内心。

舞蹈一开始给观众展现的第一印象便是舞蹈技术了,演员用自己的身体展示舞蹈技术抒发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以及需要展现给观众的精神状态。紧张的音乐和动作开始使观众开始集中注意力,强而有力的动作让观众的神经慢慢开始紧绷了起来。

演员对作品的精准演绎让观众快速进入状态并开始了解故事,没有了解过故事的观众可以从一开始的服装、造型以及音乐、舞蹈名字推断大体故事类型。

对于一些观众来说,这支舞蹈不过就是一支再现历史的当代舞;而对于另外一些观众来说,这支舞蹈体现的是中国妇女在国家生死关头宁死不屈的无私精神。

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观众可以联系历史更深层次地去了解故事,产生更加丰富的共鸣,对这支舞蹈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感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者也是创作者,因为观众的思维和情感都异常活跃,就像我们在写观后感一样,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通过舞台上的形象感知艺术信息,并不断进行“再创造”。欣赏者创造的心理活动形式主要是体验和想象,体验是认识和想象的基础,一个没有一定社会生活经历和缺乏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是无法理解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舞蹈作品的。

可以说,欣赏舞蹈会比欣赏戏剧、电影或阅读小说需要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从审美类别来划分,《八女投江》被划分到了“悲剧美”这一类别,“悲剧美”是美的形态中的第三大类型,它所引起的美感却使人生悲,在痛苦和悲哀的心理反应中体验与理解悲剧美的内涵。而且悲剧美往往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编剧的精心创编下,可以创造出悲剧性的艺术感染力,塑造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悲剧性人物。就像这部舞剧中的人物形象一样,为了实现国家复兴的伟大理想而不去计较个人得失与安危,在巨大的苦难中显示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我们说,这类故事的特色不叫悲惨,而叫悲壮。

从音乐对这整支舞蹈的作用来看,第一,它在配合并且帮助这支舞蹈在表演过程中的表演情绪、表达性格,也有助于烘托整支舞蹈悲壮的气氛。音乐在舞蹈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离开了音乐,舞蹈很难向观众直观地表达情感。而且音乐有给人直冲听觉的直观感受,使观众更好地代入场景,把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代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第二,音乐可以帮助舞蹈想象和组织动作。因为舞蹈和音乐都是同时向观众展示,所以两者之间一定是协调好了关系的。就像《八女投江》这支舞蹈,其音乐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激进,时而缓慢,时而紧张,时而放松。就是因为有了音乐的配合,舞蹈在很大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在此基础上配合舞蹈动作在视觉、听觉上都让观众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吴祖强先生在《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它》一文中曾这样说道:“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看,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

第三,在舞蹈剧情中更好地体现舞蹈剧情以及舞蹈的情感,就像《八女投江》舞蹈一开头,紧张而又急促的音乐配合上干净有力的舞蹈动作,让所有人开始跟着紧张起来,很好地把观众拉入故事情景当中,营造出了很好的氛围,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

六、结语

《八女投江》是一部编排精妙、表演精湛的舞蹈作品,其表现力令人震撼。整部作品很好地处理了军事动作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严谨却又给人带来了美的感受。作品在很多动作上都有瞬间的停顿感,给人一种非常干净简洁的感觉,给观众营造了一种不一样的美感,使整个作品更加具有灵性。并且运用了“动静结合”和“快动慢进”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使得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灵活。

这部舞剧讲述的并不仅仅是八位女战士投江的场面,表现得更多的是抗战英雄们在战场上的坚守与勇敢。我们要立为榜样、称作英雄的她们,八个正值最好年华的女人,带着她们热烈的青春、深切的爱情,还有她们坚守的信仰和尊严,在这场战役中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转身。背向敌人,投进滚滚乌斯浑河,带着满腔热血在这里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这部作品中,在动作细节方面运用得非常到位。很多的移动都是用“走”的形式来完成的,“走”更能体现出女英雄们的临危不惧,飒爽英姿。我们生在一个和平国家,我们也深知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以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更加认真努力地学习,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猜你喜欢

投江战士舞蹈
沙漠中的“战士”
命苦
抓落实要“心无旁骛”——要当战士,不要当“绅士”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模仿屈原投江”,文化传承何须哗众取宠?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致屈原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