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标指导下独立学院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报告

2020-12-01陈佳何萍

青年时代 2020年25期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国家标准

陈佳 何萍

摘 要:《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的发布实施对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撰写语言等做出明确要求,提出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纯学术论文在这个目标下显得独木难支,改革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和内涵势在必行。本文报告以国标为指导,采用POA产出导向法在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翻译专业2016级学生中进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认为以不同的目标导向(考研和对接市场翻译就业)进行“输出驱动”,革新翻译学术论文内涵,创新翻译实践报告形式和内容,有助于促成学生知识内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国家标准;POA产出导向法;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与實践

一、引言

随着《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发布,高校需要根据《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样化,高质量人才。《国标》明确指出:“(毕业论文)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实践、研究和学习的总结,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翻译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因此,学生要加强实践训练,全面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本研究旨在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研究实践驱动促成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运用和验证POA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效果并提供数据和案例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流程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外语教学与研究专家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该理论强调说、写、口译和笔译等产出的结果,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POA理论体系充分关注外语学习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能够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本文研究对象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翻译学院2016级翻译本科毕业生,按照学生自愿选择进行翻译学术论文撰写或翻译实践报告撰写。翻译实践报告是根据国标要求创设的形式,从2019年6月到12月历时半年,每位学生都是翻译项目的承担者,也是翻译研究的实践者,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产出为导向完成翻译任务和实践报告撰写。研究团队从头至尾参与各个环节,通过会议、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研究数据。

(二)研究方法

定性法和定量法相结合:对学习者的反馈、市场反应进行定性分析,对2016级学生的论文质量和促成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三、构建独立学院翻译专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多样性

在POA理论的指导下,课题组分层指导,以“输出驱动”为导向,满足学生“分类卓越”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翻译学术论文撰写的POA路径

1.驱动环节

文秋芳认为:“‘输出驱动主张产出既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又是语言学习的目标。”[1]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既是对学生本科学习的总结性报告,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克为一些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培养基本学术素养。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翻译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报考研究生,报名率约占学生总人数30%左右。对于这部分学生,课题组提出以“翻译理论学习与研究”作为驱动力,让学生在翻译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明确了产出任务的意义和自身的不足后,会更积极主动地为完成产出任务而进行输入性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2]。本届选择学术论文撰写的学生都以译本研究为任务导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反思。

2.促成环节

2016级学生的翻译学术论文一共32篇,在考研、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的目标导向之下,课题组在翻译理论研究、译本对比研究等方面给学生提供指导,分别为20篇、9篇、其他3篇,旨在促成学生在“输出驱动”下完成知识的习得和内化。

在课程设置上,第6学期开设了英语文体与翻译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为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提供理论支撑。

3.评价环节

POA产出导向法认为:“产出的‘评价可以分为即时和延时两种。”[1]此次研究的即时评价方式通过指导教师记录与学生交流情况并反馈的方式来实现,在《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情况记载表》上至少记录四次,涉及学生选题开题、初稿内容、二稿内容格式和终稿规范性等方面,给予学生即时、形成性评价。延时评价在学生提交终稿论文后进行,包括导师评分、交叉评阅评分和答辩评分,在三个环节后都将评价结果告知学生,学生可以对论文进行修改,从而实现“学中练、练中学”的良好效果。

(二)翻译实践报告撰写的POA路径

1.驱动环节

翻译实践报告是课题组在国标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实践。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外交流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超以往。在交流任务的驱动下,翻译和翻译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翻译和翻译专业的发展。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对接市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以翻译市场的需求是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准备翻译实用技能的外部驱动之一。

从内部驱动来看,《国标》“培养目标”提出培养“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对“翻译实务”的要求促使学生在翻译实践运用方面勤思考、多训练。这些都能够说明为何2016级高达91.1%的学生选择了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

2.促成环节

在外部和内部的“输出驱动”下,课题组精心设计了活动来促成学生的“真实”翻译实践。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第6学期开设了科技英语笔译、法律英语笔译专业选修课,第7学期开设了翻译实践与职业翻译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组成了翻译实践课程群,为学生的翻译实践提供案例和技能。

第二,指导教师选择的文本既包括跨文化思维,如汪曾祺散文、中国文化史、美国历史,也有对接市场的宣传文本,如各类学校中文网页翻译。这些文本材料和教材上的文本在文体和语言上有较大差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差异、发现问题,然后在寻求对应解决方案的时候促成翻译技能的提高。

第三,随着IT技术和大数据网络的快速发展,真实的翻译市场不再是传统的纯笔头爬格子,而是融合了数据库、智能校对、翻译软件辅助的多模态职业场所,所以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实践活动应该调动这些因素来促成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提高。为此,课题组在2016级学生的教学中使用了“云译客”翻译辅助软件,每个指导老师和所带学生就是一个项目组,以商业市场运作的方式来完成翻译实践活动,详见表1。

3.评价环节

翻譯实践报告的评价环节除了翻译学术论文评价的导师评分、交叉评阅评分和答辩评分之外,还增加了项目组内团队成员的互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每个导师的项目组选择同一本书,项目组成员分别指派不同的章节,整本书的文体、语言具有一致性,因此项目组成员在分别独立完成自己的术语库之后要进行讨论和合作评价,对术语表达不一致的地方经讨论达成统一。这个过程成员互评要记录下来,写进《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情况记载表》。

另一方面,译本完成后项目组成员进行译本互校,互校时除了语言表达之外,还要评价译文采用理论的适切度、交际意图是否准确等。

通过这两个环节的评价,既提高了学生翻译的准确度,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学最后的学业活动,是对四年本科学习的总结。本研究以国标为指导,探索了多样化的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用POA理论革新了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内涵。实践证明,本研究探讨的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不但能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能以撰写论文(报告)的“输出驱动”来促成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提高。在后续的研究中,课题组希望在翻译案例分析报告、翻译顶岗实习报告上继续探索,不断完善独立学院翻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应用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2]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猜你喜欢

本科毕业论文国家标准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10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31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06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31日)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的若干思考
7项造纸国家标准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