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高盐稀态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调查分析
2020-12-01王军喜何一龙刘晓艳白卫东钱敏赵文红
王军喜,何一龙,刘晓艳*,白卫东,钱敏,赵文红
1. 广东粤师傅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开平 529341);2.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广州 510225)
氨基甲酸乙酯(EC),又名尿烷。20世纪70年代,由外国学者在发酵食品中首次发现[1],是食品在发酵和储藏过程中产生的天然副产物,广泛存在于传统发酵食品中(包括面包、酸牛奶、葡萄酒、豆豉、黄酒、酿造酱油和食醋等)[2-3]。EC于200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2A”级致癌物[4]。EC具有口服毒性,但急性低,麻醉小型啮齿类动物的单次剂量需达到1 000 mg/kg mb以上;研究发现,长期摄入EC会导致试验小鼠体质量和存活率下降及肿瘤的发生。人体摄入EC质量浓度超过30 μg/L后,患癌概率增加,可导致肺癌、淋巴癌、肝癌和皮肤癌等疾病[5-6]。
酱油作为一种区域性强的发酵型调味品,在亚洲国家生产和食用量较大。酱油中的精氨酸、瓜氨酸含量非常丰富,且在发酵过程中会有一定浓度的尿素及乙醇产生。EC可由尿素、瓜氨酸和乙醇自发反应生成[7-8]。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葡萄酒酿造的酒精发酵后期,精氨酸代谢产生的瓜氨酸、尿素等物质会与乙醇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生成EC,但以尿素为主[9]。在黄酒的研究中同样认为EC是乙醇与尿素反应生成为主[10]。酱油中EC的主要前体物质被认为与瓜氨酸关系较大[11]。酱油的酿造时间长,也为EC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发酵食品和酒精饮料中EC的限量标准,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在非酒类食品中,酱油中EC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食品[12-13],国内对于酱油中EC的研究较少,且安全问题未进行合理评估。随着酱油消费量日渐增加,分析我国酱油中EC含量水平,评估广东传统酿造酱油中EC的现状势在必行。试验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E-GC/MS)法对市售35种广式传统酿造高盐稀态酱油中的EC进行调查分析,试验结果为酱油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酱油样品(市售)。
EC标准品(纯度>99%,美国Sigma公司);氨基甲酸乙酯标准品、D5-氨基甲酸乙酯(nPC,纯度≥98.5%,德国Dr. Ehrenstorfer公司);甲醇(色谱纯)、二氯甲烷(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
1.2 仪器与设备
GC-MS(6890-5973i,美国安捷伦公司);INNONWAX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 m,美国安捷伦公司);旋转蒸发仪(RE-52c,巩义市予华仪器公司);氮吹仪(MD200-1,江苏盛蓝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恒温磁力搅拌器(78HW-1,金坛市国旺实验仪器厂)。
1.3 试验方法
1.3.1 样品前处理
参照GB 5009.223—2014方法稍有改动。准确称取2 g酱油样品于10 mL具塞试管中,加入100 μL 2 μg/mL的D5-氨基甲酸乙酯溶液,超声使其溶解,混匀后真空条件下将样液缓缓倒入碱性硅藻土固相萃取小柱并静置10 min。经适量正己烷淋洗后,用适量5%乙酸乙酯-乙醚溶液以流速1 mL/min进行洗脱,洗脱液经装有适量无水硫酸钠的漏斗脱水后,收集到10 mL刻度试管中,室温下氮气吹至约0.5 mL,用甲醇定容至1.00 mL,上机检测。
1.3.2 GC-MS色谱条件
色谱柱:HP-INNOWAX 30 m×0.25 mm(内径)×0.2 μm(膜厚);进样口温度220 ℃;SIM模式扫描;进样量1 μL;离子源温度230 ℃;四级杆温度150 ℃;流速1.2 mL/min;不分流;升温程序:初始温度50 ℃,保持1 min,以8 ℃/min升至180 ℃,保持1 min,以8 ℃/min升至240 ℃,保持5 min。
1.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结合唐双双等[14]和崔海灏等[15]的方法,稍作改动。准确称取氨基甲酸乙酯标准品,用甲醇定容至0.5 μg/mL,同样方法称取D5-氨基甲酸乙酯(D5-Ethyl carbamate)标准品,甲醇定容至2 μg/mL;分别准确吸取氨基甲酸乙酯标准溶液(0.5 μ g/mL)于容量瓶中定容,得到质量浓度为10,25,50,100和200 ng/mL的标准中间液,准确吸取100 μL 2 μg/mL D5-氨基甲酸乙酯标准液,分别加入到各浓度标准中间液,得到标准工作液,现配现用。
1.3.4 结果分析
数据均使用SPSS Statistic 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Origin 8.6软件进行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EC的检测方法
以固相萃取法萃取酱油中EC,参考文献发现EC蒸汽压较高,易升华,外标法定量回收率低,目标物损失较大,故试验采用内标法定量检测,以D5-氨基甲酸乙酯作为内标物,用GC-MS定量分析[16]。以离子色谱峰面积与其对应浓度作线性回归,得到标准曲线y=1.305 063x+0.025 213(R2=0.999 4),线性结果较好。
2.2 酱油中EC的含量调查
从广州各市区随机购得35个酱油样品,均为广东本地品牌且被生产企业标注为酿造酱油,所用的工艺均为高盐稀态工艺(GB/T 18186)。
检测35个市售高盐稀态酱油样品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结果如表1所示。被调查样品来自7个不同品牌,Z牌、W牌、R牌、L牌、H牌、D牌和C牌分别占样品总数的20.0%,14.3%,11.4%,14.3%,28.6%,2.9%和8.8%。其中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酱油(氨基酸态氮不低于0.8,0.7,0.55和0.4 g/mL)分别占全部样品的40%,17.1%,14.3%和28.6%。在调查样品中均有检出EC,其范围为2.9~104.2 μg/kg,平均值为16.9 μg/kg,中位值为11.2 μg/kg;与王立媛等[17]调查浙江市售酱油中EC含量1.6~80.8 μg/kg有所差异;试验调查样品主要集中在广州市售高盐稀态酱油,由于地域差异,酱油的酿晒工艺存在不同,导致两地酱油中EC含量也存在差异,EC含量略高于浙江。
表1 市售酱油中EC含量的调查
2.3 酱油中EC含量的统计分析
2.3.1 不同品牌酱油中EC含量次数分布统计分析
不同品牌酱油中EC的统计结果,详见表2和表3。EC含量高于100 μg/kg有1个,占2.9%;EC含量在50~100 μg/kg之间的有2个,占5.7%;EC含量在20~50 μg/kg之间有3个,占8.6%;EC含量在10~20 μg/kg之间有13个,占37.1%;EC含量在10 μg/L以下的16个,占45.7%。被调查酱油中EC含量主要在0~20 μg/kg之间,占总样品的82.9%,结果表明广州市售酱油大部分安全。在7个品牌中,EC含量平均值最大的为C品牌,达到41.2 μg/kg,其次是H品牌(23.3 μg/kg);平均值最小的为R牌(7.0 μg/kg);EC含量中间值最大的是H牌,为16.0 μg/kg,最小的为R牌(5.5 μg/kg);EC含量最大值最高的是C牌(104.2 μg/kg),其次是H牌(72.8 μg/kg);R牌最小值为2.9 μg/kg,是所有品牌中最小值最小的。
表2 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次数分布表(n=35)
表3 不同厂家酱油中EC含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2.3.2 不同等级酱油中EC含量的统计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一级酱油中EC含量主要在0~10 μg/kg之间;二级、三级主要在0~20 μg/kg之间;特级酱油各区间均含有EC检出(0~10,10~20,20~50及50 μg/kg分别占11.4%,14.3%,5.7%和8.6%);不同等级酱油中EC含量差异较大,部分特级酱油中EC含量偏高,但总体明显高于其他等级的酱油;这可能与特级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高于一级、二级和三级有关,氨基酸态氮含量越高,酱油中游离氨基酸越多,前体物精氨酸、瓜氨酸含量越高,EC更容易形成。二级、三级酱油经过二次三次淋油,其具有更多时间进行乙醇发酵和尿素生成,所以二级、三级酱油中EC含量略高于一级酱油。
图1 不同等级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对比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SPE-GC/MS法对广东35个酱油样品中EC含量进行检测调查,结果表明,EC含量高于100 μg/kg有1个,在50~100 μg/kg之间有2个,在20~50 μg/kg之间有3个,在10~20 μg/kg之间有13个,在10 μg/L以下有16个,分别占总数的2.9%,5.7%,8.6%,37.1%和45.7%;EC含量主要在0~20 μg/kg之间,占总样品的82.9%,说明广州市售酱油大部分是安全的。但EC含量高于20 μg/kg的占17.1%,且有一个样品的EC含量高于100 μg/kg,酱油中的EC问题也不容忽视。特级酱油中EC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等级,各品牌EC含量差异明显,这可能与其酿造工艺有关;酿造酱油都要经过选料、蒸煮、制曲、酿晒、灭菌、沉淀、调味等加工工序[18],除选料、蒸煮和沉淀以外,制曲、酿晒、灭菌工艺根据各自特色有所差异;不同品牌、发酵时间、灭菌工艺及调配工艺不同会导致产品EC含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