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场“充电”你愿意为“知识付费”买单吗?

2020-12-01刘振思

上海工运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充电职场课程

刘振思

知识付费红极一时,据艾媒咨询的报告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 亿人,行业市场规模达278.0 亿元。

在日趋激烈的社会、职场竞争环境下,人们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在线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知识付费随之顺势生长。而知识付费是一种获得高质量信息服务的手段,提供者通过将个人知识或技能转化为知识商品,消费者通过付费交易知识。

早期的知识付费体现为教育、咨询、出版等形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知识付费逐渐由终端体系化向移动端碎片化发展,知识付费成为个人通过线上交易分享知识信息来获取收益的传播模式。

据统计,约47%的知识付费用户每月花费500-2000 元购买知识付费产品,82.0%的用户认为其购买过的知识付费产品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期望,约九成的用户表示会再次购买知识付费产品。

那么,在现如今,知识付费真的有“含金量”吗?对于职场竞争力的提升还有实际帮助吗?为自己弥补“知识盲区”和“知识漏洞”,职场人要继续为知识付费买单吗?

动态观察

知识付费,我们在学习什么?

知识付费带来的快捷体验方式是传统知识产品不能比拟的。与传统知识付费相比,线上知识消费成为人们体验世界的全新窗口和路径,购买知识成为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

刷着手机APP,简单几步操作,就可以获得性价比极高的课程,课程容量也大都“小而精”刚刚好,这吸引着渴望上进的职场人,借助购买课程、学习知识,缓解职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在疫情期间,有63.1%的人曾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而其中有90%以上的体验者认为自己是有收获的。求知若渴的付费学习者们到底都在学什么?花钱之后又学得怎么样?

根据DT 财经今年上半年的一份统计调查显示,喜马拉雅、得到、网易云课堂和慕课(中国大学MOOC)这几个平台,分别代表了现今较为主流的知识付费学习模式和渠道。

在音频APP“喜马拉雅”上,根据不同分类下付费课程的播放数据,总的来看,“其他”和“人文”分类下的课程人气最高,其次则是教育培训、历史和商业财经。“其他”分类下的付费课程主要就是有声书,通过声音主播将畅销书拆分为多集朗读,或者名家学者品评名著的方式,让大家能轻松读完各类书籍。热门书籍多与人文历史相关,包括《明朝那些事儿》《平凡的世界》《混子曰:中国少年史》等。

全站热度最高的10 个付费产品中,人文分类的就有5 个,《陈果的幸福哲学课》和《易中天说禅》占据了TOP 2。此外,与职场和社交有关的《李诞池子的幽默工具箱》《胡桃职升机——面试必杀技》《蔡康永的201 堂情商课》等教育培训课程也备受欢迎。

从热门里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在喜马拉雅花钱买知识的广大学习者们,对人文、历史等领域有更强烈的偏好,对名人们的人生经验也颇感兴趣——这固然跟平台的产品方向有一定关系,但也足够表明消费者们“长见识”的品位偏好。当把目光转向“得到”APP,这里的“氪金”学习者们对历史和人文的兴趣就没那么浓厚了。“得到”上职场、商业和科技相关的课程最多,但从平均的学习人数来看,大家最偏爱管理学、职场以及经济学的课程。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是“得到”全站学习人数最多的付费课程,将近50 万人都为它买了单,其次则是《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和《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在“得到”的TOP 10 热门课程中,除了武志红老师,其他都多与金融、社交、职场直接相关,实用性十分明显。

而网易系的“云课堂”和“慕课”所提供的付费课程,也主打实用。从首页推荐课程设置上,也基本能够看出人设的不同。网易云课堂几乎就是当代互联网职场青年的蓝翔技校。从职场通用技能、编程与开发、AI 与数据科学,再到产品运营、设计创意、电商运营,几乎覆盖了互联网的各个工种。

“微专业”也都是直接冠以岗位名称,“数据分析师——从理论到实战,全技能数据分析人才培养……”“UI 设计师——打通全链路,成为独当一面的核心设计师”,仿佛学完这些课程,就能直通互联网大厂offer。这些课程往往不便宜,按照职场打怪升级的难度,价格从4位数到5 位数都有。

“慕课”的付费课程则主要集中在升学择业和名师专栏两块。从外语、计算机、考研、理工补习、四六级、考证就业等课程分类关键词就能看出,“慕课”的知识售卖对象是那些想要获得某些资质的年轻人——他们大多需要这样的资质,作为社会进阶的敲门砖。

而终身学习板块的名师专栏,也似乎是面向社会新鲜人开设的。在这里不仅可以收获职场/创业学习方法,仅需198 元就成为一名高效能人士,也可以在各种表达力、情商、社交技能课中完成社恐患者变形记,甚至母胎单身的朋友也可以通过付费课程蜕变为恋爱高手。

总的来说,上述平台代表了四种典型的知识付费套路。好奇心旺盛的大众群体,汲汲于事业成功的创业者或职场人,想要加入互联网浪潮的年轻人,以及准备进入社会的新鲜血液,共同撑起了知识经济的红火。

话题聚焦

警惕“知识付费”的认知陷阱

互联网时代,知识付费的经济逻辑之所以成立,主要是由知识大爆炸与注意力稀缺之间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

万物皆可成为知识,万物皆可付费。知识付费课程门槛的降低,导致一些以“知识”为名的平台,只是利用知识的名义,赚着营销的钱。“学习知识,改变人生”的话术,常用于很多付费产品中。“知识付费”似乎是顺应而生,其中也暗含着一些认知的陷阱和误区。

Section A 擦亮眼睛,不要掉入焦虑陷阱

风险社会引发了焦虑感,知识付费带来安全感。在竞争日益激烈和知识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表明“知识就是力量”,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使自己跟上社会变迁的步伐。

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有学者曾对高风险社会的症状进行了总结,其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与个人感知有关:第一,个体对日常生活有一种无能为力感,对未来发生的一切有不可控制感;第二,高风险社会的事实、文化、制度、社会结构都给人们带来了不安全感、危机感与动荡感,生活在焦虑之中。

“知识付费”似乎是一剂治疗焦虑的“灵丹妙药”。在诸多的“知识付费”宣传中,讲师经历逆境翻盘的成功案例和故事,往往能戳中许多人的痛点,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被生活摩擦的自己。而主角光辉的重点,似乎也预示着学了课程之后的我们明天即将取得成功。

哪怕这个故事是真的,我们也不能全信,因为这只是一种片面真相。就像是冰山一角,你能看见的,都是别人故意露给你看的,除此之外很多重要信息都被忽略了。家庭出身、社会背景、人脉资源、个人机遇、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Section B 知识是免费的,而服务可以收费

在“得到”APP 创始人、思维造物董事长罗振宇看来,他非常不理解“知识付费”这个概念,也不认为自己做的是知识付费。看似是一个名词的较劲,实则不然。罗振宇认为,知识就应该免费,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只有服务是可以收费的。

事实上,“得到”APP 不仅是一款线上的知识付费学习软件,在线下也布局了更多学习场景供用户选择。除了每年的“跨年演讲”外,“得到”还创办了自己的“大学”——得到大学。知识传递基本在线上,线下则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员互相产生影响,结成了真实的社群。

在上海一家老字号食品厂担任市场运营推广负责人的徐萍,经过层层报名、筛选之后,终于如愿收到了“得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了第7 期的学员。“我更看重的还是线下大家的学习交流,线上学习都是理论的,思维灵感的迸发、人脉的互动,更多依靠线下,对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想紧跟时代,培养自己‘终身学习者’的一种学习、向上的状态。”

Section C 买好了课程,不代表你学进去了

如果说是终生学习,古语早有云: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付费,更多的还是针对职场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不足进行弥补,更类似于一种“打补丁”的效果。

我们需要承认,尽管啃下一本本专业书籍、听完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肯定比看二手总结好很多——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这个耐心、时间、能力和条件,跨过高门槛,完成深度阅读,听到专业精品课,与专业人士对谈。

而知识类产品的意义,正是在于将这些原本不适合学习或者没有学习条件的人群,拉进知识的大门。所以,我们仍旧认可知识类产品的正面意义。不管是目标明确的培训课,还是轻松幽默的泛知识产品,都让学习这件事向更广泛的大众打开了门。

关键点在于,知识产品的提供者常常夸大这一类学习的价值和价格,而学习者又擅长于自我欺骗,将知识获得感与知识画上等号。在知识付费被划入智商税的过程中,最无辜的大概就是知识产品本身。

在对于如何获取知识这个问题上,发达的市场的确给我们提供了眼花缭乱的选择和过于“贴心”的服务。但无论你选择哪一种,可能都需要提醒自己,学习这种“吃力”的事情,怎么可能这么轻松?

真知灼见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凡事都想追求短平快,焦虑、不平衡的浮躁心理愈发明显。如果盲目地选择付费课程学习,往往最后可能会一无所获。那在为“知识付费”买单时,具体有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别把希望寄托在一门课程上。知识付费不是灵丹妙药,只是一种新的学习手段。而改变命运,除了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靠实践。很多人之所以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适合学什么,从而一味地乱买课囤课。就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实践做得太少。摒弃课程能改变命运的幻想,这就是第一步。

2.选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导师。现在课程宣传虽然各种花里胡哨,但其实对于导师信息,我们还是有迹可循。假如你想买课,就必须要用所有能搜索的工具,把目标课程导师的信息挖掘出来。看看对方过去学的专业,故事经历,到底能不能和课程宣传,与专业内容相匹配。要是不匹配,或者压根搜不到,那对方多半就是个“江湖郎中”,这时你就要小心了。

3.先从免费的课程开始学起。在知识付费各种铺天盖地宣传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免费资源的存在。就像是各种公益分享、免费公开课、干货文章,以及网站上的资料,都可以去学。知识付费,并不代表它就有价值。知识免费,也并不代表它就没价值。

猜你喜欢

充电职场课程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型汽车—现在即未来
到岗先“充电” 培训重“破难”
疯狂的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