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2020-12-01陈忠钰古永红
陈忠钰 古永红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0 引言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春风吹来,创新创业的势头引发大众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青年精英投身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国家应新形势下大众的创业需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各行各业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队伍中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无疑是创新创业主力军。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业热情,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势在必行。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相当普及与完善,美国政府出资以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并不断强调创新创业领域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是在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大学与企业的深度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如今美国的创新创业奠定了基础,建立了新的模式。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为鼓励民众参与到创业浪潮中去,不断出台精细化帮扶政策,更为注重大学校园内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一个宽松、正向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初始,就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第一步“台阶”。事实上,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仅在于自身素质,也源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忽视。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待系统化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与第三方权威性数据机构麦克思公司合作,就2019届毕业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效果及自主创业目的做了问卷调查。所得结论具有普遍代表性,可供同行院校作相关参考。调查显示,本校2019届毕业生51.09%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创业教学课程,71.91%学生认为接受该类创新创业教育对于自身是有帮助的;其次是占比为46.29%的创业辅导活动,认为该类创新创业教育有帮助的人数占比为78.22%;55.83%的毕业生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实践活动与创业竞赛活动,认为该类教育有帮助的人数分别占比为84.78%、89.92%。
图1 毕业生接受母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及认为其有效的比例数据来源:麦可思-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本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36.54%);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大多数(71.16%)属于“机会型创业”,只有少数(7.69%)属于“生存型创业”。
图2 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动因数据来源:麦可思-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36.54%);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大多数(71.16%)属于“机会型创业”,只有少数(7.69%)属于“生存型创业”。大部分学生有创业意向,有自我创业意识,但受社会环境、自身专业水平、资金人脉的影响,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创业意识培养较忽视。
创业竞赛活动与创业实践活动在毕业生中被列为最有帮助的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表明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创业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待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待系统化。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创业创新教育的实践方面正处于探索阶段。
1.2 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认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高职院校未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仅仅停留于专业知识的灌输与传达,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复杂性、实践性认识不到位。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列入,与其他学科分离开来,仅有的几门创新创业课程还停留在最基本的书面知识的学习上,导致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停留理论文字上,但创新创业的意义与其他学科是相辅相成的,无法分离开来。许多高职院校尽管参加了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但是忽视了大赛真正的初衷,荣誉不是最终目的,大赛作为创业实践的平台、载体之一,更多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与形态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它需要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并未重视,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
1.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考评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高校虽开设有创业创业类课程,但随之而来的是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许多高职院校缺乏一支专业素养强,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双创教师”。多数创新创业类课程由学校行政人员及非专业教师教学,除了一部分专业教师教学之外,还有来自于校内外的兼职教师,部分教师本身对创新创业的真正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传达给学生的只有书本里最基础的理论定义,甚至有的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的认识还停留在固定化的企业创办上,而学生最需要开拓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在课堂上得到延伸。对于学生的创业指导更不能结合当前市场环境的需求,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消极看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创业路上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作用。
教师考评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许多教师积极性的减弱,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仍然是根据一些专业课的考核体系来评价,单一的评价体系不能满足目前要求更高、形式更新颖的创新创业类考评。可能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但最终所得一样。教师更愿意在专业领域出成果、愿意花更多时间在专业课的建设上。创新创业类竞赛激烈,各类成果难以转化,配套激励措施不完整,成绩成果难以界定,更多的隐性工作量无法估量。教师对于创新创业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观的塑造。
1.4 创新创业实践资源短缺,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内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多立足于学生专业学习实践。创新创业的内涵在于实践,缺乏实践的创新创业也是纸上谈兵。大部分高职院校建设有专门的大学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但是利用率不高,仅有部分有创业意愿、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创业园、孵化基地实习实训,或在此进行项目孵化。许多学生并不清楚此类基地建设的实际含义,受限于多方原因,实践基地的建设并未发挥真正效用,学生实践机会远远不够。
2 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机制
创新创业实践贯穿于创新创业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需要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度融合,很多学校对于创新创业与专业技能的结合不够。创新创业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有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自我创新创业观念的系统塑造,让学生走出去体验是最有效的途径,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到社会中、企业中去锻炼体验,加深对于创新创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于当前学生能力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的实践课程与实践活动。创业教材的编写与创业典型的推荐应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动向。通过一些有激励意义的典型与通俗易懂的课堂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系统学习中去。
2.2 提高认识,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首先思想上的改变是创新创业教育向前迈进的第一步,只有高职院校本身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足够深入的认识,长期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才有储备能力与后劲。高职院校必须让学生真正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应该在充分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将创业教育和知识教育完整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受到良好的知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极具内涵的创新创业赛事,将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融合,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提前模拟创业,体会创业艰辛,感悟创业内涵。
2.3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支有创业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过硬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构成。在校内,选聘有企业实践经验、创业经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任课教师,也可从现在聘任一些优秀创业人才加入到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去,创业导师库也汇聚众多经验丰富的创业大咖。除了指导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也可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文化的感知与实地体验中。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上可适当向“双创”教师倾斜,在同等条件中,双创教师有更多机会在职称评定中获得优先,引导更多有实力有经验的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