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体书写记录时代之殇、人性之光
——评《武汉抗疫日记》
2020-12-01李科
文_李科
这本《武汉抗疫日记》很厚实,蓝色的封面上,印着两个占据了半个封面的硕大书法白字:抗疫。这两个字,几乎与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关联。不管身在哪里,我们都无可避免地经历了这一场巨大的震动。
腰封设计很特别,印了一个提示框,里面有一行字:“我是______,感谢您为武汉拼过命!”这个可以填进姓名、昵称或者微博ID的下划线,让这本书的读者与书产生了关联,得以重温那段在晦暗中期待光明的岁月。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有一个担心,这本书会不会被做成一本只剩下牺牲、奉献、英勇、无畏等正能量汇聚的作品。
湖北省文联第十届主席团主席刘醒龙先生在推荐序中的一段话打消了我的顾虑。他写道:《武汉抗疫日记》的二十几人在书写这些文字时,本想将自己人生中这段特殊的经历用私人方式记录下来,没想过要变成公众读物。就像所有的文学名著都是信手拈来,唯有不用匠心、不怀企图心的文字,才能让人无条件地表示信赖。
在书中,但凡有细节的,记录下人和事的,都特别好看,而空写感受的就比较难读了。总体来说,护士小姐姐们写得比医生小哥哥要好,当然这样的比较对于这本书来说,或者对于抗疫来说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
我喜欢读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女性细微的视角能看到人生中的诸多艰难,她们会有自己控制不了的情绪,会有对一些不合理安排的抱怨,会有面对生死的恐惧,同样也会有横下一条心与病毒抵抗到底的勇气。正是这些寻常的细节,让我觉得这些人不仅仅是英雄,更是被赋予了使命的平凡人。
那些身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患者、志愿者等等,他们没有一味地展现自己的英勇,也没有一味书写自己的无私,他们只是在新浪微博上以长短不拘的文字,记录下自己亲身经历的艰难、内心的彷徨、当下的无畏、事后的恐惧。正是因为身而为人的,不可以避免的“私心”,才让人体会到他们站到一线的“为公”是多么可贵。
书中最后一位出现的亲历者,是一位开龙虾店的志愿者。他在2020年3月26日10:36写下了两行话:“本人所做皆是能力所及。普通人一个,事也已过,不需要过度关注。”读完之后,我一直在想,编辑为何要将这两句放在全书的最后。
芸芸众生,滚滚人海。人活一世,我们终归要见证一段或长或短的历史,也在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下一段或喜或悲的答案。感恩所有的逆行者、所有的记录者、所有的亲历者,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拉长时间的跨度,人类或许终将消亡,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热切活过的历史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