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及其时代价值
2020-12-01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理念是带领全世界人民一起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智慧,是凝聚政府、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力量而提炼出的真知灼见。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1]无数个真实的事例和无数句先哲的经典话语都在告诉我们: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有努力付出必然就有回报和馈赠,有肆意伤害必然就有惩罚和报应。在这个信息和资源都共享的新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力合作已是常事,那么所有国家共同合作、一起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就成为造福全球人类的最终价值诉求。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总结出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结晶,其中包涵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宝贵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这一理念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当前存在的生态问题,而且可以为全球的生态治理体系贡献出“中国智慧”,彰显出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表述,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积极撷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来源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梳理出来的重要生态思想理论,这一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曾说:“人从属于自然界当中,并且依赖于自己所身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与这个环境所共同演进发展。”[2]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界,同时自然界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基本生命要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提到,世界上所有拥有生命力的动物和植物都和人相同,是客观存在物;但是人拥有自主和自觉的意识,可以通过自己的器官和劳动来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都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是一种直观感受并且相互感应的理性存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认为二者体现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3]因而,两者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人与自然是必然不能脱离彼此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类的主导地位,以此来告诫人类必须意识到自身活动在自然界中所产生的多重影响,我们需要爱护自然界,善待人类自己的美好家园。
马克思认为,在这个人与自然共同生存的地球上,所有一切生命要素都在同一系统当中,只有存在于真正的生命共同体当中,通过特有的物质变换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循环发展,通过特殊的自然规律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新时代的生态建设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同时结合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在大环境当中的不断突破和挑战,使得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应运而生。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何为“天”?道家认为“天”即“自然之天”,正好契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新时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而“和谐”正是中国传统思维习惯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是现代生态哲学的关键要旨。那么,什么是“和谐”呢?“和谐不是无差别的统一,而是许多声音的‘和音’。”[4]
中国古代的先哲圣贤们的光辉思想中,涉及了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其中诸多思想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最早出现于中国古典文集《周易》之中,“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古人认为,先有天地,然后再产生了万事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古人同样相信在天地当中的万事万物都出现以后,阴阳调和方才出现人类。所以道家思想中关键的三个要素即天、地、人是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古人相信人类是在天地万物之后才出现的。儒家学说中主张“天”是万物及人类生生不息的本体,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同时与人具有一体性。与此同时,儒家先贤还认为,人类在天地万物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万物之首,是“万物之长”。荀子曾说:“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而“无君子,则天地不理”,天地滋养君子,而君子治理天地。何为“治理”?从生态角度就可以理解为君子立于世,就要遵循世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若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被天地万物所“抛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不论在古今中外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符合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而生存发展的价值理念,契合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奠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共同体理念,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继续批判继承、革故鼎新为生态治理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添砖加瓦。
二、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在意蕴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立意深远、内涵丰富,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二者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在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之上,树立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观;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绿色发展观;明确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树立民生福祉观;学习分析“自然是由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树立生态系统观,最终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解”,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性
人类与大自然构成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人与自然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认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5]马克思也曾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矛盾,阐释论证了这两种关系的矛盾和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必定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同时用哲学思维来辨析这两种关系——辩证统一,恰好可以完美地诠释这一哲学命题。总之,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理念既批判继承了“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的主体地位的合理内容,又反对将自然万物置于崇高位置、无视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能需求;既肯定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性,又否定了人类对自然界为所欲为的自私本性,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因为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即“自然就是人的生命本身”,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样去珍惜和爱护大自然,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山泉湖泊,我们都不应该差别对待,这些自然生灵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对待朋友我们要一视同仁。所以,坚持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就是为了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了更好地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完整和健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就是在维护人类的美好生活。而我们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需要我们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切实实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遵循。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6]。将自然和我们人类放在同一位置、不分高低贵贱,就可以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根本奥义,从内心深处认同人类与动植物一样平等,而且我们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大自然应有的规律。我们大家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人的义务。牢固树立并且严格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准则,从实际行动中真正解决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从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个生态治理项目,每一个普通公民都可以成为新时代的“生态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才能更好地建立“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绿色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划定生态红线,以此来推动绿色发展。树立绿色发展观,将生产和生活逐步“绿色化”和“生态化”,着力推动全社会都进入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体系。发展经济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效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二者相统一。同时,我们也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大自然的馈赠要怀有感恩之心。我们不能一味地利用大自然,也不能毫无节制获取大自然的能源和资源,给自然环境留下休息和恢复的时间和空间,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缓和甚至进一步和谐,促进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第三,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树立民生福祉观。社会建设中民生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我国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民主国家,当然一切以保障人民的利益为先,“一切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活目标也不仅仅只是“吃饱穿暖”这么简单,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标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更加向往。从最开始对物质生活不断富足的追求,再到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直到现在开始对我们身处的生态环境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我们追求青山绿水,追求生活幸福,就要爱护环境。政府为更好地发展民生,应该带领全社会一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生活产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这样才能不断地满足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高质量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取民生福祉。
第四,把握“自然是由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树立生态系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8]总书记非常生动形象地用“命脉”这一个关键词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关系,用更加合理的方式让人类意识到生态环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能的自然系统,是大自然中如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种自然生命要素通过彼此联系来实现大自然的不断循环运作。既然相互依存,必定命脉相连,自然界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成为一个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如果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其中一个生命要素受到外界的毁坏和影响,那么另外的其他生命要素必定会受到牵连。所以,我们要树立生态系统观,党中央牵头、各地政府积极响应,与人民群众一起加快建立符合新时代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运用科学的方式合理规划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通过大数据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保护自然环境、预防生态危机,以此来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最终达到生态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三)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解”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互相依赖,自然具有客观的规律性,而人是具有能动主观性的客观存在物,可以去发现和认识并且利用规律。人类应该在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更好地尊重和利用规律,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大自然不受到破坏,在这个基础之上以此来造福子孙后代。当前的生态问题说到底就是人与自身关系矛盾的问题,这个矛盾问题在近代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以后显得更加突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两个双重和解”的理论,最终就是想要表达:要想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就必须先解决人与自身关系的矛盾。经过几百年的研究与论证,数名哲学家都认为这两个矛盾关系的解决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讲,无数马克思主义者毕生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追求人类社会都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样在本质上才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达到真正的矛盾和解。
马克思说道:“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9]这就恰好证明了异化劳动分裂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同一性,使得人与人本身异化、人与自然相异化,这两者的关系不断冲突,最终演化成为根本对立的矛盾关系。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对立以至于失衡,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资产阶级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保障,让异化劳动根深蒂固,无法彻底消除。实现人与自然“双重和解”的途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并且不断地实现生产方式的革新,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存方式。
三、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和频发的自然灾害,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在这场危机中应运而生,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路径,彰显出鲜明的时代价值。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以系统的思维方式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10]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场思想观念的变革,又是一场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革命。2019年末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究其根源还是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和伤害自然界中的生命,灾难就在眼前,人类应该彻底清醒并认真反思,如果人类继续漠视灾难和危机的警告,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相反,如果人类爱护和善待大自然,自然界也会回馈给我们更好的生存环境,赐予我们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马克思认为:人因自然而生,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其中包含着不计其数的生命要素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人类通过劳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来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规律,但这一定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之下,“因天材,就地利”,学会合理地利用自然规律,将自然界的能量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互惠双赢。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实施分级分层、因地制宜的生态自然治理方案,秉承优先保护、适度开发的生态治理原则。社会各界要一起努力,共同创造一个自然与人类“相亲相爱”的美好社会,这样才能留给后世子孙一个美好的生活家园。
(二)坚持以系统思想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党和国家对于生态问题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在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上要遵守“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准则。既然总书记提到大自然的各个生命要素都属于同一个有机的循环生命整体,各个生命要素彼此联系和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数万种生命要素构成的一个严密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长远发展的目的,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运用系统的哲学方法来治理环境污染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将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统筹治理。政府主导、企业和人民共同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度合作体系,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制度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要用科学系统的哲学方法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自身的局部发展,重要的是让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地贯穿于统筹推进社会发展的“五位一体”整体布局中,坚持整体与部分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牢牢抓住能够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重效益的社会生产力,对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优先保护的工程不能有丝毫懈怠;在政治建设中,以政府为主导,地方社区企业和人民一道共同努力,积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制;在社会建设中,企业更多地承担起生态责任,积极革新绿色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在文化建设中,政府和社区以及教育机构正确引领健康文明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形成和谐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方案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蕴含丰富经验和理论指导的实践方略,同时也向全世界贡献了对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中国智慧”。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每一个国家贡献力量,不可避免的国际纠纷使得所有国家必须携手共进,那么,在人与自然关系范围内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同样也需要所有国家携手共治,最终美丽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也由所有国家携手共享。二十一世纪的时代潮流催生出共进共治共享的时代诉求,正好契合了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多个项目,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近年来,通过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地球变得越来越绿,而我们中国正是让“地球母亲”不断绿化的功臣之一。全世界人民正处于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共同体当中,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在命运相连的时代浪潮中没有“安全房”和“避难所”,我们彼此依赖、携手共进退。因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能够为从生态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共创地球美好家园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11]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个公民,一定会把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与义务记在心中、扛在肩上,“地球村”的友人们也会更加自觉的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时代重任,认同和践行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