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英雄观研究:生发逻辑·核心要义·时代意蕴

2020-12-01

创造 2020年10期
关键词:英雄历史精神

(中国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49)

正确对待英雄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英雄观是人们对英雄人物的认知、对英雄的价值判断、对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的评价、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等,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英雄的讲话和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认识英雄、对待和评价英雄的新观点和新论断,发展形成了习近平英雄观。系统梳理和分析散见于重要讲话、纪念性活动和会议性文章等习近平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探究习近平英雄观,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英雄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英雄观的必然要求。

一、习近平英雄观的生发逻辑

新时代,习近平英雄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向度,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了习近平英雄观的生发逻辑。

(一)汲取于深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

首先,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1]在英雄的分类上,英雄观大致可以分为唯心主义英雄观和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唯心主义英雄观认为“英雄”是由凌驾于群众基础上极少部分人所组成,把个别英雄看作历史的主宰,英雄史观无视、贬低甚至否认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愚人,只能被英雄人物支配。区别于以往,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马克思正是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问题,批判唯心主义英雄观,深刻剖析人民群众和英雄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肯定英雄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指出离开了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的群众基础,是难以产生伟大人物的。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P286)马克思对唯心主义英雄观展开系统批判,与唯心史观运用抽象思维将历史作为意识发展的过程划清界限,一针见血指出现实的、具体的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创造者,而离开群众运动的开展离不开英雄人物的号召引领。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科学性在于坚持唯物史观方法论原则分析,是真正科学的英雄观。

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英雄的论述是习近平英雄观的直接来源,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阐发和回答了英雄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毛泽东曾深刻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3](P790)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群众的地位,发出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小学生的号召。1950年9月,毛泽东形容英雄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4],这一论述鲜明体现出英雄在人民事业中发挥着先锋、桥梁和骨干作用。此后,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脱离了群众,任何英雄也办不成事情。”[5]一针见血指出群众的地位不可替代。江泽民品评民族英雄史可法中指出“中国人历来是讲民族气节的”,要努力学习和发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争创一流的英雄主义精神,勤勉工作,甘当无名英雄。胡锦涛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6]反对忽视人民,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接续奋斗中对人民负责。

最后,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针对中国具体问题的思考和提炼,通过阅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中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积累了丰厚的理论素养,这为其英雄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习近平英雄观的形成发展又离不开他以往的实践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习近平先后担任了诸多从基层、地方到中央的行政职务,从基层到中央的多年从政经历中,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沿着中国革命的征程砥砺初心,亲赴多地进行实地考察,参加纪念英雄活动,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尊崇英雄,加强和弘扬英雄精神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总结历史经验,形成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

(二)源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雄思想的历史逻辑

英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并且是历史的和具体的。新时代,习近平英雄观的生发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

其一,源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思想。英雄气概内在孕育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之上,自古以来有着敬爱英雄的传统,中华大地上英雄辈出。岳飞“精忠报国”等英雄故事在历史中传承,无数英雄在救亡图存的实践中形成的英雄精神在血液中流淌,英雄德才兼备的君子风范、大无畏的大丈夫气概和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融入到中华儿女的价值认知之中,敬重英雄也日益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价值共识。

其二,近代英雄文化思想的发展。近代以来,面对残酷战争和艰苦条件,中华民族在列强入侵民族危难之时,涌现出一大批为抗击外侮的英雄,无数民族英雄奋起保家卫国。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实践中,以工农阶级为主体的战争英雄和民族英雄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无私奉献,为捍卫民族尊严牺牲一切,书写了壮丽史诗。无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级,在他们中间都涌现出大批民族英雄,为民族独立国家利益、人民尊严无私奉献,华夏儿女英雄接续,英雄精神在征程中传递。

其三,现代英雄文化的创造性时代发展。从民族危难之际的力挽狂澜,到革命时期舍身救国的浴血奋战,再到建设年代为民族谋复兴的艰苦奋斗,英雄们顺应历史潮流,不断续写时代奋进华章。习近平英雄观是在继承传统优秀英雄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时代特点的理论体系。但在发展英雄理论的过程中,面对出现抹黑英雄的新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既包括了传统的思想问题,又包括了时代发展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重新诠释了英雄的地位。

(三)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实践积淀

英雄观源于英雄人物的实践活动,而波澜壮阔的英雄实践作为社会系统的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社会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英雄观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外延进一步拓展。这一内外变化,构成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的情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实践发展的需要,强调英雄是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提出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晰界定英雄地位,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肯定捍卫和继承发展英雄精神的价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英雄理论体系日趋完善。

首先,五四运动以来的英雄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重要内容,激励无数共产党人为建立新中国而不懈战斗。李大钊、刘胡兰、江姐、方志敏、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大批坚定不屈的共产党人和英雄群体,生动地说明了共产党人对伟大理想和信念的坚定不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带领人民军队展现了战斗精神的强大力量。无数英雄敢于战斗、不畏苦难,以伟大的革命实践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展现出伟大的英雄气概,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新民主主义革命锻造出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是与时俱进发展新时代英雄精神的历史参照,更是新时代厚植英雄精神不可或缺的实践基础。

其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英雄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转移到建设上来,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相继推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制定完成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不同岗位,以王进喜、申纪兰、雷锋、钱学森、焦裕禄、钱学森、索南达杰、袁隆平、屠呦呦、张富清等为代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英雄和道德模范,致力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心中怀有家国精神,无私奉献。英雄模范所体现的忠诚、担当和气概是中国精神的真实写照。

最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英雄事迹。新时代,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时代楷模、先进典型,更有许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令人感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示,为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点赞,并授予国家荣誉称号。例如,公安消防队伍处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一线,在考验面前付出汗水、鲜血甚至生命,特别是参与四川凉山森林救火英雄牺牲的31名勇士,他们事迹为广大人民所感动。在近期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许多被称为“逆行者”的抗疫英雄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以不畏困苦、不怕劳累和奋勇拼搏的英雄事迹让国人泪目与致敬。

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差异,但作为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时代先锋,更是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旗帜。[7]正是因为有英雄的榜样示范和精神激励,孕育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磅礴力量。

二、习近平英雄观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英雄观内涵丰富,其核心内容包括明确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点赞和崇尚英雄人物,敬畏历史,加强英雄观教育等,深刻阐释了新时代英雄观的丰富内涵。习近平英雄观鲜明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核心思想和精髓,科学回答了新的时代方位中英雄的地位,明确了捍卫英雄和继承英雄精神的路径和方法。

(一)鲜明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核心思想和精髓

首先,科学把握英雄观的实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42这一论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当代中国,习近平英雄观从根本上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而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当代发展。只有从根本上了解英雄从哪里来,依靠谁和为了谁,才能廓清思想迷雾,走出唯心主义英雄观,看清楚“解构英雄”的真实目的和意图。否定英雄实质上是否定历史,我们要科学客观评价英雄,既不能极度贬低英雄,走向自由主义和分散主义的迷途,也不能过于拔高英雄,陷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泥潭。

其次,英雄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我们应该对待英雄应有的态度。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9]。习近平英雄观明确指出我们今天要牢记英雄,在面向未来发展的过程不忘历史,赋予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以新的时代内涵。只有科学对待民族英雄观,才能更好地正本清源,尊重历史和国家建设发展需要,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和思潮。

最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习近平英雄观继承和发展了群众史观,尊重人民英雄的首要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并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全方位维护英雄。其中,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近代以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辟新路的人民,都是民族英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具有英雄精神,人民在奋斗中创造历史,推进新时代的伟大事业,离不开人民。脱离人民,我们将一事无成。党要和人民建立深厚的情感,积极解决突出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弘扬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

(二)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历史方位中英雄的突出地位

习近平点赞英雄人物,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历史方位中英雄的突出地位,号召全社会崇尚英雄、铭记英雄、捍卫英雄。

一是记录英雄和塑造英雄。通常而言,英雄特指人民英雄和民族英雄。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对一切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我们都应将铭记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对于英雄,我们必须记录英雄事迹,塑造英雄形象,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让英雄得到传播和发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始终维护、继承和发展英雄的光荣事业。

二是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的风尚。崇尚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基因禀赋,全社会只有学习和崇尚英雄,传承红色基因,进而形成争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才会英雄辈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崇尚英雄,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国家通过组织仪式化的节日和纪念活动,以全国性哀悼活动纪念英雄,表达庄重的思念之情。党和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和表彰英雄模范的活动,习近平强调,“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10],“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11]。英雄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英雄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殿堂。全社会学习受到表彰的先进模范的事迹、精神,对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精神引领和示范作用,开展形式多样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不断纪念和缅怀英雄烈士,尊崇英雄、慰问英模,弘扬英雄精神成为一项国家大事,从而达到广大人民建立对英雄建立集体精神记忆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警惕对英雄人物的歪曲抹黑。文化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值得警惕,这些思潮容易扭曲人们的英雄观和历史观,在重大问题上是非不分,思想道德滑坡、精神迷失。当前,社会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解构英雄”的乱象,假借价值中立和价值澄清为名,大肆解构民族英雄,宣扬错误言论,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和主观片面性。其本质意图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伟大事业,暗藏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险恶用心。在思想舆论上,时常有一些敌对势力制造杂音、混淆视听,借“历史揭秘”、“价值中立”、“学术研究”和“言论自由”为名,行歪曲历史、虚无价值之实;亦或是以审丑、戏说、炫丑为能事,诋毁、丑化英雄和嘲弄高尚,迎合低级趣味,污名化英雄,美化负面人物,以达到吸引眼球、从中牟利的目的,更有甚者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翻案”,损害国家尊严和人民感情。

(三)明确了捍卫英雄和继承英雄精神的路径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崇尚英雄,敬畏历史,明确了捍卫英雄和继承英雄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传承英雄精神这一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四个伟大”,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统一。

一是加强法律规制,捍卫英雄形象。习近平英雄观高度强调保障英雄的权利,并提升到制度建设的新高度,运用法治手段,发挥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维护英雄权益和名誉。党和国家相继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制度,同时健全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维护英雄的各项权益。例如,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实施,对丑化、戏说和侮辱英雄,触及法律底线的组织和个人一律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以法律形式为全社会注入强劲正能量。那么,尊重英雄是否可在法律下成为强制性的行为?答案是肯定的,面对社会意识缺失危机,法律有着伦理责任和内在价值追求,通过构建法律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强英雄权益的刚性法律保障。当前,国家已经将维护英雄名誉纳入到法律法规之中,依法保护英雄,保障英雄权益,使得捍卫英雄形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是开展教育工作,发挥教育引导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工作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在后真相时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多维冲击,特别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遭受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其一,要发挥先进榜样的示范作用和力量,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学习道德实践榜样。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对学生的英雄观教育、历史文化教育要体现时代性、生动性,与现实相结合,融入社会生活,做到春风化雨。广大青年学生要学习历史、尊重历史,自觉成为英雄的捍卫者、守护者,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将英雄精神与时代主题紧密契合,传承和弘扬伟大的英雄精神,构筑新的英雄丰碑。其次,思政课发展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教师需要有大情怀,以创新、奉献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理服人、以实动人和以情感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造就时代新人。最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世界处在深度调整变化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增强国家软实力离不开文化的滋养,要求把握正确的历史观,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反对复古论和虚无论,加强红色文化熏陶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让尊崇英雄成为人民坚定的价值共识。

三是加强思想阵地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话语权。当前,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对抗和话语的斗争博弈日趋激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利益,坚守党性。目前,在全媒体信息时代,大多数侮辱英雄的言论大都是通过网络渠道所传播的,对这些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动言论必须加以揭露批判,加强正面宣传英雄事迹和舆论监督武装,增强党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英雄宣传传播上推动新旧媒体同频共振,营造清朗、和谐互动的网络空间。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积极进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揭露各种错误思潮的真面目,帮助人们自觉抵制错误思潮。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捍卫英雄的价值,崇尚英雄典范,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清朗网络空间,取得了骄人成就,崇敬英雄已成为人们基本价值的共识,而英雄精神则彰显出中国人民的主流价值取向。

三、习近平英雄观的时代意蕴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2]8新时代,习近平英雄观改变了从革命和建设叙事中的英雄抽象化、过去化和模糊化,站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习近平英雄观更加具体化、时代化和精确化,更加彰显了英雄的时代发展性、人民主体性和现实具象性。科学把握习近平英雄观的科学内涵,具有继承与发展英雄精神的时代性意义,加强与深化英雄观的方向性意义,弘扬和尊重英雄人物的典范性意义,对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征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继承与发展英雄精神的时代性意义

首先,时代呼唤英雄和英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13]今天,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时代考验,习近平英雄观为践行初心与使命,坚守英雄精神,夺取伟大斗争胜利,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激励和支撑。只有继承和发展英雄精神,才能给“伟大斗争”注入精神动能。英雄精神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新时代是能够产生和塑造英雄的时代。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伟大目标,实现伟大目标需要崇尚英雄模范,在书写新时代的英雄史诗过程中,砥砺前行,凝聚奋进力量,奠基未来。

其次,推进英雄精神与时代同向同行。马克思认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14]英雄精神始终是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和推崇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特别是向抗疫英雄致敬,表达着厚重的缅怀追思之情。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主题,不同背景和主题造就出不同的英雄,但是这些英雄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勇于超越自我。习近平英雄观对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起着引领大众、影响社会的正向作用,在推动英雄精神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最后,继承和发展英雄精神的指南。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15]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有着深厚英雄精神的人民。习近平英雄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英雄。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英雄观,牢记英雄和历久弥新的英雄精神。其中,英雄精神内在蕴含爱国精神等内容,牢固树立爱英雄的价值取向,不断传承英雄精神,才能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加强与深化英雄观的方向性意义

一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6]加强党的领导,推动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促进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统一,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强调,“有些人刻意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歪曲我们的光辉历史,要引起高度警觉”[17]。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民族英雄和革命英雄的蓄意抹黑,暗含着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博弈,都考验着我们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定力。面对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冲击社会道德、恶搞和诋毁英雄,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英雄观有助于帮助我们增强政治认同,坚定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旗帜鲜明地捍卫民族英雄及其名誉。

二是化矛盾、聚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党史国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18]习近平英雄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能够始终在伟大斗争中保持定力,坚定与国内外敌对势力作斗争,通过学习“四史”,帮助人们认识到英雄的本质属性就是人民性,正确认识到英雄与人民的辩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英雄就是敬畏历史。英雄对推动社会发展,凝聚社会共识,围绕民族复兴的基本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三是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当前,国内有部分人学习和鼓吹西方现代派的腔调,搞“非英雄化”,面对“非英雄”、“反英雄”等解构英雄的文化逆流要进行科学批判。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冲击,这些思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严重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进而导致道德危机、精神危机。“非英雄”、“反英雄”正是西方世界精神危机的写照。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在民族振兴的关键时刻,机遇和挑战是空前的。在这个关键时期,实现伟大的目标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而捍卫英雄,开展伟大斗争,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前进的强大力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推进伟大事业。

(三)弘扬和尊重英雄人物的典范性意义

习近平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9]英雄是民族的精神载体和国家的精神象征。列宁高度重视发挥先进榜样人物的带动示范效应,指出“有了榜样,仿效就会比较容易了,何况我们还能从中给以帮助,使各地都来广泛地‘效仿这种榜样”[20]。英雄是激发民族精神力量的载体,深刻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换言之,只有弘扬和尊重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只有英雄辈出的民族,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

一是有助发挥英雄人物的正面榜样作用,奏响时代主旋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力宣传英雄,发挥榜样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品行习惯和远大的志向。需要礼赞英雄模范,在新时代书写荣光,将英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已经进入需要英雄引领和担当的时代,要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选树符合时代价值要求的英雄形象,推动英雄观培育。无论在何时,弘扬和尊重英雄都是时代高昂的主旋律。新时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英雄榜样的力量,向榜样看齐,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二是有利于推动学习无名英雄的精神伟力,滋养时代新人。古人云“见贤思齐”。习近平英雄观提出无名英雄的概念,推动英雄主体由精英化向平民化转变,英模的精神是每个人都能学习的。伟大正是出自平凡,“平凡英雄”汇聚伟大力量。人类正是靠了英雄性这种精神动力,才实现了全部历史发展。因此,英雄主义是人类发展、完善和超越必需的精神品格。英雄精神是历史的、具体的和现实的。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时代要求适应的精神力量,这种英雄精神把人们凝聚团结起来,形成推动历史发展的合力。特别在资本逻辑下,受消费主义、泛娱乐化、和享乐主义等影响下,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虚化,更需要高尚英雄精神的支撑,宣传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回归到人本身的发展,超越资本逻辑对人的需要侵蚀和异化,让人们走出平庸、走出金钱和物质享受的泥坑,保持忠诚、执着、朴实,看到美好生活。而产生精神觉醒,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离不开英雄主义。

三是中华民族正是有着英雄主义的历史文化积淀,才能历经艰难困苦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激发民族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弘扬崇高精神,涌现出更多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英雄精神的时代英雄,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和同步发展。当今出现的许多先进人物,例如孔繁森、李国安、徐洪刚、吴天祥、徐虎和钟南山等以巨大的毅力和胆识,创造出非凡的业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对人们的心灵仍然有着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激励人们为实现远大理想和目标而赓续奋斗。

结 语

习近平英雄观是对传统英雄观的批判性继承和超越,体现出深厚的人民主体立场。习近平英雄观生动诠释了英雄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为我们不忘初心和使命,继往开来、推动伟大事业提供思想指引。新时代,我们要崇尚英雄,发扬他们的精神,转化为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走好新的长征路,取得更大成就,创造新辉煌。

猜你喜欢

英雄历史精神
英雄犬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重走英雄路
新历史
绛红英雄谱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