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史观话语
2020-12-01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100089)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全球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学术话语”的典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要义与核心命题的唯物史观,也得到了全球学术界的重视、研究和传播。毋庸置疑,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前一个规律简称唯物史观,后一个规律简称剩余价值理论)之一,不仅为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及学者与其继承者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更为现时代全球学者分析和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问题提供了经典理论所蕴含的重大启示。尽管唯物史观已经为全球学术界所关注、研究、传播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学术话语”,但是学术界关于唯物史观话语问题的整体性研究还没有全面展开,存在着唯物史观“话语缺失”的客观现实。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从事造福人类的艰苦理论探索和领导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实践的伟大结晶,早已载入史册,光耀千古!
以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为依据,在借鉴学术界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系统梳理唯物史观的历程演进与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释唯物史观话语的基本内涵与特征,简要分析唯物史观话语对于现时代的重要启示,以期为学术界关注和加强唯物史观话语问题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更好促进唯物史观话语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
一、唯物史观的历程演进与概念辨析
马克思恩格斯探索唯物史观,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对以往的世界观、历史观以及一切旧唯物主义存在着的“弊病”进行揭露和批判,这就要对以往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进行全面清算,在此基础上找到真正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建立新唯物主义。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因为“只要我们的原则还没有从以往的世界观和以往的历史中逻辑地和历史地作为二者的必然继续用几部著作阐发出来,那就一切都还会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大多数人还得盲目地摸索。”[1]17-18马克思恩格斯探索唯物史观,不仅是为了把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2]593,也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实事求是地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而能够采取更能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手段和方法,努力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王国”。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1846年)、《哲学的贫困》 (写于1847年)、《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1848年)、《揭露科隆共产党人案件》(写于1852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出版)、《反杜林论》(写于1876-1878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于1880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写于1886年)等论著以及有关书信等文本中,可以清晰发现唯物史观的演进路径和概念演变:“萌芽”→“成熟”→“问世”→“接受”等演进阶段,唯物史观也经过了“历史观”“世界史观”“新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等概念演变,但是万变归一,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唯物史观的历程演进
唯物史观不是既成的,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逐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经过了“萌芽”→“成熟”→“问世”→“接受”等一系列曲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怀着对人类幸福的深切同情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矢志不移的崇高理想,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知的革命性世界性科学性的变革。
1.唯物史观的起源或萌芽阶段。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1845年前的几年中就已经逐渐接近”[2]9的一个思想。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再次会面时,马克思已经把唯物史观这一个思想考虑成熟了。这一个思想考虑成熟的成果就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唯物史观萌芽的标志。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指出:“这些笔记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3]266这个笔记指的就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在我看来,您在我的《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可以找到足够的东西——马克思的附录其实就是它的起源!”[1]647这个附录指的就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唯物主义的“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实践作用”等弊端的彻底批判;另一方面,提出了从物质实践出发的以“现实的个人”发展为前提的新的唯物主义。
2.唯物史观的成熟阶段。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决定共同阐明他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2]593,并对以前的哲学信仰进行彻底清算,决定合作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马克思恩格斯探索唯物史观的伟大结晶,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成熟。虽然当时《德意志意识形态》未能出版,但是“自己弄清问题”[2]593是最重要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3]266,但是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3]266,这为后来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的写作提供了完善唯物史观的契机。
3.唯物史观的问世和传播阶段。唯物史观成熟以后,即刻走上了历史舞台。“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 和《共产主义宣言》中问世。”[4]11《哲学的贫困》 第一次对马克思恩格斯“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2]593进行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2]593。《共产党宣言》 把唯物史观作为其“基本思想”贯穿全文,被译成多国文字,“《宣言》的原则在世界各国工人中间都已传播得很广了”[2]12,是“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2]13的著作。
4.唯物史观的广泛接受和拥护阶段。唯物史观真正在全球广泛传播,并为全球所接受和拥护,是以《资本论》的出版为标志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经过足足20年的潜伏阶段,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现在,它已远远越出欧洲的范围,在一切有无产者和无畏的科学理论家的国家里,都受到了重视和拥护。”[4]11《资本论》 是对唯物史观最全面最彻底地应用,是唯物史观指导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成功范例,自然也成为了影响全球的重要著作。
唯物史观经过“萌芽”→“成熟”→“问世”→“接受”等演进阶段,在其具体演进过程中不断启示着人类去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奥秘,也不断引导着工人阶级对自身使命的深刻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唯物史观在人类思想史上掀起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唯物史观的概念辨析
唯物史观存在着“历史观”“新世界观”“世界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等诸多概念,这极大地促使唯物史观的概念多样化,也造成了对唯物史观的概念繁杂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弄清楚这些多样化的概念与唯物史观确切概念之间的关系,那么也将无法弄清楚唯物史观的真谛。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用不同的概念来阐述唯物史观,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 《反杜林论》等著作中以及许多书信中,关于唯物史观的概念也是十分丰富的。
1.唯物史观是一种“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历史观”,指出:“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5]544
2.唯物史观是一种“世界观”。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中阐述了作为“世界观”的唯物史观,指出,马克思的“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2]602是以黑格尔的“划时代的历史观”(强调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历史地、在同历史的一定的联系中来处理材料)为直接理论前提的。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中指出,马克思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6]457。
3.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4]283
4.唯物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我在英语中如果也像在其他许多语言中那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6]508-50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6]509
1890年9月,恩格斯在给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提出了“唯物史观”,他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1]591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在这里,“唯物史观”被正式提出来了。简言之,“历史观”“新世界观”“世界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等诸多概念,都是“唯物史观”的前阶概念,这些概念的演变过程,就是“唯物史观”在逐渐向其“真名”靠近的过程,是“唯物史观”概念的规范化过程。
二、唯物史观话语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唯物史观话语是一种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5]544的话语,是强调物质生产、经济生产、物质实践、物质因素等对意识、文化、宗教、哲学和道德等具有决定意义的且以经济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话语。唯物史观话语重视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概念及其关系的描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唯物史观的宏观话语和唯物史观的微观话语两种话语形态。唯物史观的宏观话语是指唯物史观的最直观的话语,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宏观层面的话语。微观话语是指唯物史观的更详细的话语,主要包括现实的人主体论、生活实践起点论、经济发展决定论、文化意识干预论、社会矛盾变革论、人的发展目的论等微观层面的话语。不论是唯物史观的宏观话语还是唯物史观的微观话语,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系统性和人文性等特征,这也意味着唯物史观话语绝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僵化的话语,而是联系的、开放的、发展的话语。
(一)唯物史观话语的两种形态
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唯物史观的宏观话语。这种话语,重点关注的是经济物质生产因素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经济物质生产因素决定着精神意识观念因素,精神意识观念因素对经济物质生产因素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以现实的人主体论、生活实践起点论、经济发展决定论、文化意识干预论、社会矛盾变革论、人的发展目的论等更加具体的理论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微观话语。现实的人主体论强调,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话语的主体,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主体和核心力量;生活实践起点论强调,生活实践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人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即在劳动中,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创造新的需要;经济发展决定论强调,经济物质因素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属于主导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意识(精神、观念等)干预论强调,文化意识形态对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思维生活等发挥着间接性干预作用;社会矛盾变革论强调,在经济物质和文化意识等作用下,特别是经济物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发生激烈巨变,从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的质变,这对主体的人及其生活实践、经济发展和文化意识等都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人的发展目的论强调,生活实践、经济发展、文化意识、社会变革等必须要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目的,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价值指向。
1.关于唯物史观的宏观话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话语,是唯物史观的宏观话语,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的,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591-592这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话语的经典表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宏观话语的核心要义,在这里体现出了宏观话语自身所具有的严格的辩证逻辑,也是唯物史观最直观最容易让人认知和记忆的话语,是一种整体的话语。
2.关于唯物史观的微观话语。第一,现实的人主体论,是指把“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5]499,即把现实的人作为一切生活实践的主体,发挥现实的人的主体能力,挖掘、塑造、发展、提升现实的人的能力,促进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生活实践起点论,是指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5]544-545,即立足现实的人的生活实践,不再是以往的那种远离生活实践的“抽象虚幻”,“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5]544-545,这种生活实践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主体活动及其活动方向。
第三,经济发展决定论,是指“经济状况是基础”[1]591“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1]592,经济物质等条件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动力,经济发展促使生产力发展,为现实的人及其生活实践提供更多更大更新的生存与发展的动能。
第四,文化意识干预论,是指“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2]591-592,对现实的人及其生活实践发生着一定的影响、制约和干预等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现实的人却往往不能脱离这种文化意识的影响,特别是文化意识传统力量的影响。
第五,社会矛盾变革论,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2]597-598这种矛盾导致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桎梏”,“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597-598引发社会革命,社会处于激烈变革之中,现实的人的文化意识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在社会变革中,生产力的成熟度是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成熟的生产力而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互相“冲突”,才能带来社会形态的质变。
第六,人的发展目的论,是指人的生活实践、经济发展、文化意识、社会矛盾等的都是指向人的发展的,现实的人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文化意识、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而生活实践、经济发展、文化意识以及社会矛盾等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其中,人的发展是生活实践、经济发展、文化意识、社会矛盾等的核心命题,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唯物史观的终极目标,成为了唯物史观的根本价值取向。
(二)唯物史观话语的三个特征
唯物史观“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2]9,由此可知,不论是唯物史观的宏观话语,还是唯物史观的微观话语,都有着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实践性,这是最根本的特征。同时,唯物史观自身及其话语的系统性是显而易见的,唯物史观话语是一个开放的发展性且富有人文性的气息,饱含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一言以蔽之,实践性、系统性、人文性是唯物史观话语的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研究了旧唯物主义的“弊病”,那就是,旧唯物主义者们“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也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5]499,生活实践活动及其主体方面存在着严重缺失,这就成为了旧唯物主义不可抹去的“伤痛”。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对旧唯物主义进行批判性的思索,从而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突出生活实践活动及其主体的现实的人的重要性,并将之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基础”。
2.系统性。唯物史观话语是一个包含宏观话语和微观话语的系统话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宏观话语,凸显“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现实的人主体论、生活实践起点论、经济发展决定论、文化意识干预论、社会矛盾变革论、人的发展目的论的微观话语,凸显“人-实践-经济-文化-社会-人”一体化,以人为始终。在这些话语中,经济物质因素是贯穿在唯物史观话语中的一条“红线”,发挥了连贯功能。
3.人文性。唯物史观及其话语为人类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基和话语保障,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而这都是为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7],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唯物史观为人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等关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人的幸福,让人类拥有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这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唯物史观及其话语为当时和后人所无比敬仰的地方。
三、唯物史观话语的现时代重要启示
唯物史观话语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话语,为学术界理论问题的研究和人类生活实践的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在理论问题研究方面,必须坚持“批判的观点”,创新理论必须坚持“冷静钻研”,必须懂得任何理论都是处在“动态过程”中的;在人类生活实践探索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主动规避文化意识的消极影响,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理论问题研究的启示
1.理论问题研究要有“批判的观点”。唯物史观及其话语本身就是对以往唯物主义的批判,是在批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问题研究要克服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要敢于对既有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批判研究,而不是把既有理论奉为圭臬。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691因此,要对既有和现有的理论问题采用批判式而不是教条式的方法进行研究。
2.理论创新成果的取得需要“冷静钻研”。理论成果的取得和理论创新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艰苦探索过程,需要静下心来,沉得住气,能够安心坐冷板凳,因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2]598,只有坚持“冷静钻研”,才能为理论创新提供最大可能性。
3.任何理论都是“发展的理论”。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562唯物史观及其话语如此,其他理论更应如此,那种“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8]是一种“误解”,坚信世上有一成不变的理论,是对理论的无知,要自觉树立理论发展的意识,克服理论盲目崇拜和僵化自封的错误思想和观念。
(二)生活实践探索的启示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满足人类最基本的吃喝住穿等生存需要的最根本的前提,也是人类从事政治、法、哲学、宗教、艺术、道德等精神生活实践的前提,为人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的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就会重返贫穷、贫困,人类就会为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必需品”而争斗,人类的“陈腐污浊的东西”就有可能死灰复燃。
2.主动规避文化意识的消极影响。传统文化意识具有积极引导的作用,也有消极腐蚀的作用。要有效识别传统文化意识中的精华与糟粕,让传统文化意识中的精华与时代发展和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断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文化意识,主动引领社会风气朝着更加清明、友善、正义、和谐的未来前进。当前,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全球文化意识正在蓬勃发展,为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观。
3.积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话语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要以发挥人的主体创造能力为着力点,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和全力发挥人的最大优势,实现人的潜能的最大化效能。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自身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情感、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及发展自身的社会关系等,以便能够更顺畅地融入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此外,要重视和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在大中小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唯物史观教育,让唯物史观教育在培育时代新人的伟大征程中发挥铸魂固本作用。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成员主动树立用唯物史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科学应用唯物史观话语来辨别和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和学术声音,充分发挥唯物史观及其话语培育人的精神、提升人的能力、引领人的发展等特殊功能。
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6]320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3]295的系统话语。唯物史观话语是体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的话语,是一种发展的话语,是一种世界的话语。“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3]561-562理解和发展唯物史观及其话语,“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5“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4]29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找到了解释人们的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的“一条道路”——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给后人留下的唯物史观,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这不仅因为唯物史观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有效的先进的理论武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唯物史观还为人类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通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实现人类解放的光明道路。从那以后,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应用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唯物史观话语作为全球话语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激励着每一个人积极融入世界性生活实践中去,积极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同开创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幸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