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网络电信类诈骗案件防范研究
2020-12-01张志扬刘梦伟
陈 毅 张志扬 刘梦伟
浙江艺术职业学校,浙江 杭州 310000
一、绪论
从公安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高校每天平均发生网络电信诈骗犯罪3.1件。浙江省执法部门在2016年收到的网络电信诈骗举报案中,有接近三成的受害人均为高校师生。由于高校的环境风气较社会而言略显单纯,部分教师的安全意识也较为薄弱。因此,深入分析高校网络电信诈骗案件频发的原因,仔细研究相应对策,提升高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学生受骗原因
首先,高校学生刚刚走过人生的生长发育期,生理方面逐渐成熟,但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往往较为稚嫩,很多学生是首次离开家庭的庇护,缺乏必须的安全防范意识,对社会充满好奇而缺乏自我保护心理,认为诈骗等犯罪行为的发生是概率性事件。部分学生的法律观念意识淡薄,再加上高校闲暇时间较多,想利用空余时间轻松挣点零花钱,向家人和朋友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深入了解就轻信他人,进而成为诈骗受害者。
其次,没有充分认识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如:办理新电话号码后没有对旧号码进行销户,而是转卖给其他人;在多个不同银行办理借记卡后随意出借或丢弃;不注重学生证身份证等证件的保管,尤其是对证件复印件不予重视,没有注明用途和时间,使诈骗犯罪分子轻而易举地收集到他们的个人信息,从而对他们实施诈骗,或利用他们的个人信息使他人实施诈骗。
最后,对网络支付平台的制度规则不够了解。随着手机扫码等支付方式的推广,其快捷支付方式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收钱码、付钱码不分,也是上当受骗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常见网络诈骗方式
(一)中奖欺诈
在网络刚刚普及推广的早年,利用中奖进行诈骗的方法较为常见。通常诈骗犯罪分子会群发虚假消息,谎称“您已被我们选为幸运用户”或“您的电话号码被随机抽奖抽中”,然后用“您可免费领取巨额奖金”或“您可免费领取高级笔记本电脑一台”等做诱饵,吸引受害人点击钓鱼网站链接,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信用卡密码、手机软件支付密码以及个人身份信息等资料,骗取受害人的钱财。
(二)“低价”诱惑诈骗
诈骗犯罪分子假冒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购物网站,绕开网站的防护机制,假冒客服或银行工作人员发布不实消息,诱使受害人上当。由于犯罪分子精心设计,高校学生又不具备辨识能力,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如:杭州师范大学19级学生王某在淘宝购物时,一名自称网站客服的人打来电话,称王某在网站购买的商品出现异常,需要更换链接重新付款,王某在该人的引导下点击了链接并输入了银行卡卡号密码,随即王某卡上的五千元人民币在三分钟内被诈骗犯罪分子转走。
(三)网络兼职诈骗
部分高校学生在学习之余想要通过做网络兼职工作来增加收入,既能减轻家庭支出负担又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这种想法的出发点是没错的,但是在选择网络兼职的时候需要提高对真假信息的辨识能力,才能避免上当受骗。很多诈骗犯罪分子就是打着“高新聘请网络兼职”的旗号,引诱学生主动报名,随后以各种理由向学生收取保证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并承诺一定时间内胜任工作随即归还。一旦学生相信了诈骗犯罪分子的言辞,汇出了资金,诈骗犯罪分子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四)免费红包诈骗
这种诈骗就是以小本博大利。诈骗分子主要使用黑客技术在微信朋友圈、QQ群里发放免费现金红包,而要领取免费红包则需要输入一些个人信息。诈骗分子试图利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让用户逐渐落入其设下的圈套。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新兴诈骗手段,如冒充好友、网游诈骗等。这些诈骗虽然形式不断翻新,但都是利用人的贪念或警惕性不高等心理进行的,且屡屡得手。
(五)典型案例
2019年6月26日,浙江大学17级学生刘某在赶集网上找兼职,上传自己的简历和联系方式后就有人使用QQ和他联系,对方自称兼职平台,发给他一个卖女装的返利商城网站让刘某刷单,刘某扫描网站二维码支付了5800元刷单本金后,对方让他继续支付6200元本金,刘某察觉不对随即报警。
四、防范措施及教育方式探讨
(一)全面开展防诈骗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防骗意识和能力
要从知识与技能入手,着力提高学生防范通讯网络诈骗的能力。要注重通过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使广大师生掌握各类诈骗的特点和防范要点,增强识别和分辨能力。高校已陆续开学,各校要在学生返校开学后,集中开展一次校园安全教育,发动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开展多形式的防范通讯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进行的非接触型诈骗活动。
(二)进一步强化动态信息的掌握,建立健全预警应对处置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师生信息员队伍,落实责任,加强培训,增强对各类通讯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识别力和敏感度。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关注,对学生接收到的异常短信、电话、邮件、链接等帮助进行辨别,对学生异常的转账、支付、消费等行为争取早发现,早劝阻,早报告,尽力避免发生被诈骗案件。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和异常支付行为,把握通讯网络诈骗的类型与特点,提高甄别和防范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
由于通讯网络诈骗专业性强、发展变化速度快、形式多样,涉及的部门又较多,需要各部门协同处置,齐抓共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信息的沟通交流,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订综合性的整治措施,形成工作合力。各高校要加强与公安、银监、网信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在他们的指导下,提升主动防范通讯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确保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1.多措并举开展正面警示教育
学校及公安部门要定期组织防范诈骗知识宣传、专题知识讲座、法律法规普及等宣传引导活动,提升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和诈骗甄别能力。特别是刚刚进入高校的新学生,学校要通过广播、宣传栏、横幅标语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比如近年来流行的网络刷单兼职,其本身就属于违法违规行为,更有许多诈骗犯罪分子以刷单为名行诈骗之实,使许多想要通过刷单做兼职增加收入的学生受到了经济损失。因此,学校和公安部门要借助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强化正面警示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2.建立安全教育微信群
当前全国各高校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拥有智能手机,相关职能单位和学校管理者应充分利用这一传播有利条件,在日常教学群、班级群的基础上组建由安防、保卫、学生会、辅导员以及联防联控部门共同参与的信息沟通传播平台,并使平台的传播力覆盖校园全体师生,广泛宣传常见的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手法与特殊典型案例,收集整理发布防范网络诈骗的小常识与辨别技巧,提升高校师生对诈骗犯罪的防范意识和辨识能力。
3.梳理个案、以案警示
对于曾经被诈骗或已经上当受骗造成损失的学生,校生活老师或辅导员要及时对其进行思想疏导,引导学生打开心结,降低被骗后产生的心理影响。同时引导受害者通过讲述自己被骗的身心经历,分析整理成相关案例材料,从中研究使人上当受骗的方式方法,以及诈骗分子惯用的手段伎俩,在经得受害人同意的情况下,采取匿名或使用代号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传播发布,起到警醒众人警示大家的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电信诈骗作为当前对高校师生的生命和财产产生较高危害的严峻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防范。各级地方教育机构和主管单位、公检法机关、各高校相关负责人要切实以大学生和校园平安建设为主体,为全体师生构建防诈骗堡垒,共同建设高校园区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体系,共同建设和谐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