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向荣访谈录*

2020-12-01杨程茜贺智利

文化遗产 2020年3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

杨程茜 贺智利

传承人简介:王向荣,男,汉族,1952年出生,陕西府谷县人。王向荣少年时代历尽坎坷,父亲早逝。他13岁就挑起生活的重担,干农活、打小工、挖煤掏炭、当瓦工,进入公社青年创业队后依然要承担队上繁重的劳动。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体验了人生,丰富了感情。受父母影响,王向荣很早就熟悉了许多民间曲调。1966年,“文革”风暴中断了他的学业。大学梦破碎了,王向荣便醉心于民歌,利用这段时间学会了识简谱及拉二胡、弹三弦,尽可能地找音乐方面的书籍阅读,逐渐向专业化艺人靠近。1970年,18岁的王向荣以在校时全优的成绩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他在寒暑假拜师学艺。1977年王向荣在府谷县城参加文艺调演,一鸣惊人。此后,他多次参加县、市、省、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单位组织的各类演出及比赛活动,频频获奖。1980年,被选进人民大会堂和怀仁堂进行汇报演出,受到了邓小平、姚依林、万里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宴请。王向荣曾为多部影片配过插曲,并随团参加过苏联、法国、瑞士等国的国际艺术节,1992年曾应邀赴日本横滨、神户等地演出。此外还参演影视作品并获奖,被誉为“陕北歌王”。2005年当选陕西省音协副主席,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陕北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2009)。http://www.gov.cn/zwgk/2009-06/12/content_1338384.htm。王向荣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从一个放羊娃到陕北歌王,他用最本真、最质朴、最纯粹、最真诚的歌声征服了人们。

陕北民歌是流传于陕北及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北等陕北周边地区的地域性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口头创作的民间艺术形式,种类多样,从各个方面反映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陕北民歌唱红了天,唱恸了地,大喜大悲中烙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2008年6月,陕北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编号:Ⅱ-73,项目名称:陕北民歌,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8/content_1025937.htm。新时代陕北民歌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乱象,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并传承陕北民歌?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采访了陕北民歌国家级传承人王向荣,试图从他的艺术人生和传承努力中寻求一些有价值的答案。

杨程茜(以下简称“杨”):王老师您好,我是榆林学院文学院的教师,也是咱陕北榆林人。您是陕北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天想通过您的访谈了解陕北民歌的渊源、特色以及发展。您看可以吗?

王向荣(以下简称“王”):可以!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一、 源远流长:千年老根黄土里埋

在陕北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抒发着自己的冲天豪气,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世界。黄土高原是陕北民歌诞生的基础,是培养、塑造这种民间歌曲的决定性因素。陕北民歌就是扎根在黄土高原上的大树,千百年来它随时都在吸吮着黄土地里的养分,并让其一枝一干、一叶一脉的飘动都回响着高原之声。

杨:王老师,我看过您的传记,您从小就爱好唱歌,并且对陕北民歌也颇有研究。那您先给我们讲一下陕北民歌的渊源吧!

王: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历史非常悠远,它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栖息地和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学家在陕北地区发掘出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们的区域性特征给陕北民间艺术的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基因。我们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文明世界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历史上人们生产劳动中形成的民歌胚胎也就必然会孕育在陕北这块土地之中。所以在这基础上要认识陕北民歌就要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个方面是历史学角度的陕北民歌,另一方面是地理学视野下的陕北民歌。陕北这块地方是边疆民族长期争夺的地方,匈奴、突厥、西羌、蒙古等等都在这居住过,留下了很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痕迹。在这块土地留下来的少数民族和大汉民族使传统的农耕文化和草原民族的游牧文化碰撞在一起,所以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陕北人的经济生活方式其实是多样的,这就形成了陕北民歌的风格——就是它中原主流文化的底色不变,但同时容纳了西北各民族的文化,形成陕北民歌独有的特色。

杨:那从地理视野看又对陕北民歌的产生有什么影响呢?

王:从地理视野看,陕北民歌存在于整个黄土高原的大格局里。陕北黄土高原毗邻山西、内蒙古,南边以黄龙山为界和关中平原形成一个地理上的落差。陕北行政地区属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就是中心地带。这个中心地带是大的黄土高原里的小格局,东边是黄河西岸,北面是沙漠,西面是丘陵,南面是低山。这个小格局其实是相对封闭的,它对经济发展很不利,但是很有助于保存远古文化和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被隔绝起来,跟外面接触少,很少受外面文化的冲击,所以它保留得比较完整纯洁。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给陕北民歌的创作提供了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陕北民歌之所以有现在这种很典型的艺术特色,也是得益于这种地理上的隔绝。

杨:原来陕北民歌的诞生和所处的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同样是有土地的酝酿,为什么它听起来就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民歌的感觉不同呢?

王:陕北民歌之所以有现在的特色,除了前面说到地理环境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经济贫弱的沧桑变化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反差,再加上多民族融合、多样经济重叠等原因,陕北民歌代代积累、不断被每代人打磨,这就让陕北民歌有了沉郁又博大的韵味。我翻了很多资料,跟史学家们共同探讨得出一个结论,这块土地上有了人就应该有了歌,有了谣。我们把所有的歌集中起来有上万首,这个更是前所未有的、首屈一指的,而且它现在还在不断地延伸发展。它是最接地气的,是老百姓的东西,它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比如劳动号子,锄地有锄地的号子,划船有黄河上艄公的号子,这些都是代代守护代代相传的。这就是陕北民歌与众不同的根源所在。

杨:原来是这样!劳动号子是不是就是最原始的一种陕北民歌?

王:是的。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过程中要借助有节奏的声音给自己加油打气,也要统一动作,就产生了最早的劳动呼号。这就是陕北民歌的最早的形式。最早的劳动号子不能以文字记载的形式流传到今天,但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人力劳动,所以现在的一些音乐里也能看到以前劳动号子的音乐元素,比如《榆林号子》里有:“哟嗬嗬,哟嗬,哟嗬!”。

杨:您的代表作《黄河船夫曲》就属于劳动号子吧?

王:是。《黄河船夫曲》是黄河船工在航运、摆渡时唱的曲子。除了这个,劳动号子还有其它种类,比如夯歌,这是修渠、打坝、建房这种劳动时唱的号子,基本都是领唱即兴创作,有时候没有歌词,就只是劳动口号。还有耕地时候唱的吆牛调,矿工扳动辘轳绞煤时唱的绞煤号子,作坊工人手工制作或者酿制时候唱的作坊调等等,这些歌都是伴着劳动而生的。在陕北,有劳动就有歌声,这也是人们愉悦自我的方式。靠自己的双手活得实在,唱自己的民歌活的自在,这是陕北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物质和生活的满足。

杨:除了劳动号子,陕北民歌还有哪些种类呢?

王:这就太多啦!陕北民歌从产生以后是经过一代一代的延续,千百年来不断丰富内容,容纳了每个时代的很多东西,保留原有的精华,又加入当代的流行元素。现在陕北民歌的种类,粗略统计光歌种就得有七八十种。从形式上看,陕北民歌大致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山曲、酒曲、秧歌曲,还有小调和酸曲。

杨:能具体介绍一下这些种类都是什么内容吗?

王:这些歌的内容大都是诉苦、表达感情或者革命歌曲。陕北人唱陕北民歌是没有任何拘束和顾虑的。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他们想唱就唱,信口而唱,唱生活、唱劳动、唱苦难、唱爱情等等,只要兴致来了就会喊两句。所以人们才把陕北民歌称为“信天游”,意思就是自由奔放的歌。

山曲是陕北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民间曲子,很多都是在野外唱的,比如《走西口》。酒曲是在酒宴上唱的,这里面又有很多小的分类,比如请客曲、劝酒曲、辞酒曲、对酒曲等等。你也知道咱们陕北人非常粗犷,热情好客,酒曲就能反映出陕北人的这种性格。秧歌曲就是陕北人在节日闹秧歌的时候伞头领唱的曲子。小调,也叫小曲。刚才说山曲是在野外唱的,那小曲正好相反,是里巷之曲,歌词不是即兴创作的,而是一些有修养的民间艺人加工的,反映老百姓民俗民风,就像讲故事一样,炕头上有炕头上的歌,哄孩子睡觉有哄孩子睡觉的歌。还有酸曲,内容主要是跟爱情有关,很多陕北民歌都是唱爱情的。

二、 陕北味道:独特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陕北民歌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在它长期的流传演变过程中吸纳、消融、积淀了丰厚的陕北文化,可以说陕北民歌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象征。对于陕北人来说陕北民歌就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传家宝,它既表现出一种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蕴含着多元的文化认同。陕北民歌的唱法与其生存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想唱得纯粹、唱得有韵味,离不开黄土地的熏陶。

杨:王老师,您刚说全国有那么多种民歌,但是陕北民歌的传播范围之广是首屈一指的。那么您认为陕北民歌的独特之处在哪?

王:首先,它和人们的生活有最直接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就是普通老百姓,人们通过民歌表达自己的生活方式。其次,陕北民歌是经过很多人即兴演唱、改编、又创作逐渐形成今天这个风格的,所以从诞生到定型,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情感,它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亲切真实。再次,我前面也说到陕北民歌种类繁多,歌词很具有感染力,音乐形式多样,这也体现了它的独到之处。

杨:它的歌词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王:它的歌词常用重词叠字,因为陕北人生活中常用叠词表示亲昵或强调,增加了歌词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歌词里用方言让地方色彩更浓。歌词的结构一般比较平衡对称,词尾要押韵。比如信天游唱词的基本格式就是七言上下结构的两句体。例如:“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3)陕北民歌《咱二人天生一对对》歌词。。它还常用比兴手法,比如以日月星辰作比兴:“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可中国挑下你一个人”(4)陕北民歌《满天星星一颗颗明》歌词。。

杨:陕北民歌歌词里经常有“哎”“哟”“嗨”这种字词,有什么作用?

王:小调的歌词经常会用这种衬字衬句,插在句中间或者结尾,起填充或者渲染作用。比如:“一更子里来月照东,心想起丈夫(嗨)泪(个)淋淋,鸳鸯布枕头(嗨)红绸子被,有心(着)宽衣(是)无心睡(哎嗨哟)”(5)陕北民歌《盼丈夫》歌词。。小调的歌词以七言四句分节歌形式为基本结构,曲调一般比较方整,旋律流畅。另外,还有秧歌词一般是七言四句为一段,一首四句的唱词不换韵。例如“一颗颗红星映朝阳,人民军队忠于党,保卫祖国紧握枪,铁打江山万年长”(6)陕北民歌《新春秧歌闹起来》歌词。。

杨:原来歌词都这么有讲究!陕北民歌是在山沟沟里产生的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它的演唱习惯肯定也比较独特吧?请您介绍一下吧。

王:在陕北的民间艺人们都习惯用真声唱,所以听起来就很淳朴真诚。但是我认为还是应该用一些更加科学的、专业的方法来唱。不是说真声唱不好,是单纯用真声唱表现力可能会弱一些。信天游的长音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就能让声音听起来更结实明亮。

杨:那像您前面说的“哎嗨哟”这些衬词的演唱有什么讲究吗?

王:这些衬词都是感叹词,都是百姓们的情感流露,它是为渲染气氛的,所以唱衬词的时候要用润腔装饰,加强韵律感。

杨:在陕北民歌的演唱中是不是也会体现陕北人日常说话习惯?

王:当然有啦!比如说陕北人在叫人的时候常有拉长音的习惯,又会在长音后面的最后一个字加一个重音,那么陕北民歌里的长音后面也常会有一个短装饰音,这就是语言习惯的体现。

杨:我听您唱的陕北民歌会觉得跟别人不一样,给人很纯粹很真实的感觉。那么您演唱陕北民歌,除了专业的技巧,还有什么秘诀吗?

王:很多人也问我有没有演唱秘诀。其实根本没有,就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高兴的时候是喊出来的;痛苦的时候是哭出来的;忧愁的时候是哼出来的。我刚才说到的润腔技巧的使用要因情而异,以声传情。就是说,唱的时候的情感变化会影响歌声的效果。有感情的演唱才能让歌曲血肉饱满,听起来也就更打动人。如果非要说什么秘诀,那就是你得真正爱陕北民歌,爱这片土地。现在很多搞艺术的很急功近利,没有真正从心里去爱它。我是真正爱陕北民歌的。

杨:您取得现在的成绩是靠天赋吗?

王:我的天赋就是陕北这块土地。从小因为吃不饱,我是天天哭着喊着要吃的,所以早把嗓子练好了。老师教吊嗓子,发声,都是我小时候哭喊的时候练过的。我生活在黄土地上,我练歌是在山坳上面对花、草、树唱。我唱歌就是唱我自己,想起自己走过的路,想起种种不幸的遭遇,就情不自禁地悲从中来。尤其是唱我家乡神木、府谷一带的山曲台,就更容易动感情了。黄土地是陕北民歌的魂。

三、 土地与歌:丰富的地方习俗

陕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影响着陕北民歌的内容,陕北民俗中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仪等等更影响着陕北民歌的主题思想。婚嫁、祭祀、祈雨、迎神送神等活动都离不开陕北民歌。王向荣早年经常参加这类宗教民俗活动。

杨:王老师,陕北民歌现在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您是陕北民歌的国家级传承人,您介绍一下陕北民歌的价值吧?

王:首先是语言文化价值。陕北民歌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被广泛传唱,跟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的融入有很大的关系。陕北方言非常丰富形象。陕北民歌对陕北方言的自如运用,很大的丰富了陕北方言的表现形式,也为陕北方言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活生生的第一手材料。

再就是历史文化价值。我前面也说一代代陕北群众不断给陕北民歌加入新元素传唱至今,所以其实陕北民歌发展演变的历史就是陕北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历史。在封建社会陕北民歌的传唱度并不高,直到毛泽东主席到陕北后出现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新文艺活动,民间文化才慢慢得到重视。当时出现了大批的陕北民歌作品,再加上经历了人民革命和抗日,陕北民歌的内容又丰富起来。比如《东方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陕北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毛泽东在陕北的这段历史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没有这一段,陕北民歌不能到今天这个分量,有这么高的传播度。

最后就是民俗文化价值。陕北民歌是老百姓的歌,所以它肯定会表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风俗。比如《过年歌》反映陕北年节的风俗习惯,《拜天地歌》、《丧事歌》反映陕北婚丧嫁娶的风俗等等。

杨:您前面说陕北民歌是老百姓民俗民风大荟萃,能具体讲讲它在陕北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中的作用吗?

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陕北的各种民俗活动中都少不了陕北民歌的影子。各类活动有不同的音乐。就比如神官调(7)神官调:一种非常古老的歌谣,产生于人类崇拜原始神灵的巫术活动。巫在陕北俗称“巫神”“神婆”或者“神官”。他们做法事时唱的曲调叫“神官调”,也叫“跳神调”。和祈雨调,都是很有历史感的曲调。

杨:我以前听别人说您会唱神曲,是不是就是神官调?

王:是的。“神官调”现在叫迷信。它过去是陕北民歌中很古老的一种音乐,其实也是祈求神的保佑。那时候人有病就求巫神、巫婆,上庙烧香求药。神要给人间传达旨意,就产生了一群人代替神说话,也就是“神官”,他们传递旨意的方式就是唱神官调。从请神、安神、问神、设坛,再到谢神、送神每个环节都有音乐。他(8)指神官。在那唱着说:“左参神右参神,早参军晚参军,早参神神受香烟,晚参神神受金灯。早受香烟晚受灯,顶金盔穿金甲,披衣换甲来下马”(9)陕北民歌神官调《参神》。。这是请神的调。还有“拜神煞,拜神煞,我拜神煞你上马,上马上马快上马,一上上到金丝骝鞍乌云花(10)陕北民歌神官调《发神》。”。这是送神。这一整套仪式得持续几天。神官调曲调简单,诵唱性强,有的曲调结尾的时候会突然出现五度六度八度的大跳,烘托气氛,有一些神秘的感觉。

杨:所以其实神曲也就是百姓心中的慰藉是吧?

王:对啊!陕北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面对瘟疫、干旱、洪水这些自然现象是束手无策的。再加上贫穷,人们内心其实非常害怕,渴望生存,所以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神灵身上。用对神灵超自然力的膜拜与祈祷寻求内心的解脱和慰藉。所以就出现了诸如巫术这些仪式。有了仪式肯定就会有歌,神官调也就出现了。

杨:那祈雨调是不是也和神官调一样是为了祈求上天的保佑?

王:是的。陕北干旱,有很多龙王庙,祈雨调就是抬龙王神楼求雨时候唱的歌。那时候人们遇到干旱无雨,庄稼难收的时候就会寄托神灵,祈求龙王赐雨。这个是有历史的,史料有记载的(11)据《米脂县志》(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卷四记载:“六月二十八日,五龙聚会于城十字街,四民进香,演戏献牲,并请齐天大圣像于龙神牌位右。相传某年大旱,至是日尚未雨。祈雨者肩各龙王牌位四处呼号。是日,五方龙王聚集于此,忽尔大雨倾盆,泽遍四野,随即酬神进香,演戏献牲,秋成大有。从此年年如是,成为俗。”。

杨:祈雨形式是不是也和唱神官调一样分请神、求雨、再送神?

王:对,祈雨主要分为请神、祈雨、取雨、还愿等。雨司领着祈雨队伍唱祈雨调:“一朵莲花一朵云,我愿菩萨早铺云,云彩铺在半空中,稀薄溜溜南风往上涌,行着看黑洞洞,高吼闪电雨儿淋,龙王老爷下大雨,早下大雨救万民……”(12)陕北祈雨调《我愿菩萨早铺云》。。它的风格和神官调类似,曲调简单,群众编成顺口溜:“噔嘣噔,雨点点,扁豆捞饭献花卷卷。”(13)吴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吴堡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62页。

杨:陕北祭祀仪式中也有民歌吧?

王:那是祭歌,就是在白云道观、庙会、丧葬这些民间祭祀活动中唱的歌,也叫经韵调。民间祭祀活动中唱的经韵调大多和庙会里的相同,内容主要是哀悼亡者,愿其早日超度。这个祭歌的存在也是受道教的影响产生。现在社会发展了,有的祭祀活动也在逐渐淡化,很多迷信色彩比较浓的活动也已经消失了。

杨:您再给我们讲讲秧歌曲吧!

王:陕北秧歌起先与祭祀活动有关,现在已经成民俗歌舞了。秧歌朗朗上口,演唱基本是伞头的,众人和声。最红火的要数正月十五元宵节转九曲(14)据《米脂县志》记载:“九曲滩用高粱杆(或竹竿)搭成‘黄河九曲阵’吸引男女老幼,前呼后拥,迂回曲转,俗话说‘转九曲,活九十’。”米脂县志编撰委员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60页。了,主要唱祈福、求喜的历史故事。现在的秧歌都是很活泼的,在各种欢庆的节日表演用的,透着喜气。

杨:逢年过节肯定也得喝两杯,是不是就会唱酒曲?

王:陕北人喜欢喝酒调动气氛,每逢亲朋好友或遇到大事,都要用酒招待。席间猜拳行令,伴酒唱曲,尽情取乐,以醉为快。整个宴席间会唱《请酒曲》、《劝酒曲》、《辞旧曲》等等,节奏比较自由,有叙事性,非常有趣,也能活跃氛围。

四、 薪火相传:使命与担当并存

王向荣出生农家,能获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回顾自己走过的艺术路,他感慨地说:“从陕北往出来走,一个人太难了……”王向荣早有个心愿——搭建民歌的展示平台,并以此培养年轻人。他认为“娃娃们要学习不能离开帮助”。位于西安的陕北民歌大舞台(15)陕北民歌大舞台于2015年成立,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体育馆东路9号,是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碑林区文化产业扶持项目、西安音乐学院教学实践基地、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学实践基地、王向荣传习所。是近年来推广和传承陕北民歌比较重要的舞台。王向荣传承民歌的心愿在这个舞台上得以很大的实现。笔者就陕北民歌大舞台的创建、陕北民歌传承的收徒等方面进行访谈。

杨:王老师,我们谈谈陕北民歌大舞台的情况吧。什么样的契机促成您发起它的?

王:办民歌大舞台是我多年来的愿望。西安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西安我们能听到三秦文化,陕南的文化,关中的秦腔,但听不到陕北的音乐,这并不是好事吧?我们就想办一个让孩子们展示学习的地方。但办这个需要资金。对生意人来讲这个并不会有收益,我们找投资也是四处碰壁。最终,陕北民歌大舞台得以付诸实施离不开两个人的帮助。一个是尚飞林(16)尚飞林,男,陕西佳县人,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高级专家协会理事。。他是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从最初的谋划开始他就一直全力支持帮扶;另一个是个湖南后生刘德明(17)刘德明,男,湖南长沙市东湖镇人,陕北民歌大舞台总经理。。德明爱好民歌,他为这个舞台也投入了许多。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也抱怨说“王老师和尚老师给我挖了一个坑”。我说:“后生,做什么事都不容易。你失去一头肯定会得到一头”。坚持了几年,挺过难关,现在他明白了。

杨:大舞台收益怎么样?

王:刚开始那几年是真的没办法生存,没有经济来源,靠这个又挣不了钱。但我说过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要把眼光放远一点。在最困难的时候刘德明想了一些办法,把它办成文化基地,可以卖陕北的杂粮,扩大影响。后来就越做越好了。他毕竟是生意人,理念比文化人要多。现在陕北民歌大舞台完全可以生存。我只是发起人,具体的经营是别人做。需要我的时候过去把把关,我也不领工资,这本就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杨:我看过一些有关您的新闻报道说您在陕北民歌大舞台举行过收徒仪式,您是什么时候萌生收徒的想法的?

王:在办民歌大舞台的时候就有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级传承人,要想传承必须要通过收徒的方式。我不收徒弟和学生的一分钱。有空你来,想听我给你讲,我就讲,你想唱你就唱,我能给你提出些意见,我尽自己的职责。

杨:您收徒有什么要求吗?

王:三个条件:第一嗓子要好,要有一定的天赋;第二人品要好,第三要热爱。没有好的嗓音条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品一定要好,你就再有本事,人不行,那肯定做不好。做人是根本,品德是最当紧的。徳艺德艺,有德才有艺;再就是要爱,要发自内心热爱陕北民歌。热爱、有这个条件、走的路正,这三个是必须的。

杨:是否要求是陕北本地人?

王:陕北人优先。语言对唱陕北民歌很重要,一定要懂方言,能说点陕北话,就算说不了很地道,但最起码常用的要会说。因为不可能整首歌都是地方话,全部地方话别人听不懂了还怎么传播?所以最好是陕北人,因为他的母音在那呢。

杨:您的徒弟中有没有特别让您欣赏的?

王:任何事情不会面面俱到,十个指头伸出来也不一样长短。我的几个徒弟当然也不可能都出类拔萃,这关键在个人的修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的这些徒弟里确实也有挺不错的,比如说苏文(18)苏文,男,陕西清涧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百优艺术人才”,2018获星光大道年度四强,2017年参加第十届香港世界“金紫荆花奖”六国华语歌唱大奖赛荣获最高奖;2016年参加安徽卫视(中国农民歌会)先后获得西北五省冠军、中部赛区冠军、全国总冠军,同时也获得“中国农民歌会农民歌王”称号。刘美玉,男,陕西府谷县人,陕北民歌手,王向荣于2015年收其为徒,并签约西安市陕北民歌大舞台,成了一名职业歌手。2016年刘美玉参加西北五省民歌邀请赛荣获二等奖,2017年应邀录制CCTV3《回声嘹亮》,2018年荣获中国西北音乐节榆阳区陕北民歌大赛一等奖,应邀录制CCTV7乡村大世界栏目。也挺不错,这是我一手培养的徒弟。我已经很有成就感了。当然这个成就不是归我,是归孩子们的。

杨:您的徒弟现在是兼职唱陕北民歌吗?

王:以前是,但他们现在是专职,就是靠唱歌为生。

杨:您的儿女有没有跟您学民歌?

王:没有,他们倒是也能唱,但是我也没有专门(19)陕北方言,“特意”的意思。去培养他们。我认为孩子们的路还是自己去走,他有他的爱好,大人不用刻意去要求。

杨:据您了解,陕北民歌近年来的传承情况怎么样?

王:从整体上讲,这几年陕北民歌的传承情况还不错。我们的思想在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陕北文化,也有年轻人有意愿融入陕北文化。我近几年和年轻歌手接触不少,孩子们不缺好嗓子,不管男女,声音都很好,因为生活条件好了,专业培训到位了,但缺乏的就是根,是韵味。

杨:可是现在的年轻人都生活在城市中,他们缺少黄土地的熏陶,那他们该如何演绎陕北民歌呢?

王:这就是传承问题。让年轻人脚踏实地的真正到黄土地里走一走看一看,不要走马观花,应该要身入、心入、深入、情入,扎根到那里,亲自和留守黄土地的老人聊一聊,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去剖析陕北民歌是怎么来的,真正地感受它。比如:赶牲灵是怎么回事?脚夫是干什么的?走西口不是去旅游,是去干什么?这些东西一定要真正走下去,扎根到那里才能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农耕文化慢慢不见了,不放羊了,都圈养,封山育林,无法实地感受怎么办?那就查资料,进博物馆、图书馆,进入音乐资料里去剖析,一首一首歌,一点一点认真去学,充实自己。

杨:目前陕北民歌的传承过程中存在什么困境吗?

王:现在最缺的就是新时代新思想新内容的高水平创作。其实民歌不一定就必须是专家写。《东方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都不是专家写的,是很多人共同创作的,根据老百姓多少年流传下来的故事,融合好以后改编的。所以,要出精品必须要去钻研。但现在没有人在创作上下功夫,大家都静不下来,都浮躁,要不就是为名为利,看怎样能一口吃个胖子,怎样一夜成名,胡乱操作、剽窃抄袭,存在这个问题要出精品就很难。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呼吁大家做个有良知的负责任的歌者、文化人和传承者。

杨:现在很多年轻人给陕北民歌里加入摇滚的元素,您怎么看?

王:我觉得可以。现在的生存条件和过去有天壤之别,适合民歌生存的土地有了很大变化。很多以农为主的人老了、不在了,年轻人都到城里去,村子里找不到几个人。这个大环境对最先从山里走出来的陕北民歌的生存很不利。老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传承它,学透吃透,然后注入新的内容,老母音不变的情况之下加入新的元素,是可以的。就像你说的摇滚,或者加通俗、用美声,只要融合的好,大家觉得合理、好听,外面人、家里人(陕北人)都能接受,有陕北民歌的韵味就行。

杨:您刚才提到在陕北民歌的传承中存在胡乱操作,剽窃抄袭的现象,能详细谈谈这些乱象吗?

王:现在很多人写歌喜欢“改头换面”,比如把内蒙的民歌稍微改编一下,加入一些陕北方言就说是陕北民歌,其实就是剽窃。还有很多人为了名利失去了一个文化人应有的底线,年纪轻轻就说自己是新一代歌王……但是不是歌王得要让老百姓认可啊!王应该是面面俱到的集大成者。

杨:您就是陕北歌王呀!

王:我不是歌王,我只是姓王。就算我可以唱一万首歌,我也不敢说把陕北民歌唱完唱尽,因为它还在不断衍生,我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要说唱歌,在民间比我唱得好的人多了!

杨:您刚才说的陕北民歌的乱象会不会破坏陕北民歌本身的价值?

王:肯定了啊,起坏作用了!最起码误导了好多人,特别是误导外地人。外地人对陕北民歌不了解,很多东西他没听过,别人瞎说的话他也信。在民歌大赛中我就见过有的孩子把内蒙的歌误以为是陕北民歌,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再加上现在有的媒体传播时没有核实信息,就把别人胡说八道的东西给播出来,误导了很大一批人。这不就是对我们陕北民歌的损害吗?所以我们应该要做有良知的、实事求是的、实实在在的文艺人。最起码不要剽窃,不要为了名利就胡乱操作。这对我们陕北民歌、黄土文化都有损伤,对年轻一代也有误导。

杨:对于陕北民歌传承方面您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

王: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初心。不要忘了老祖先,要爱我们这片土地,要自信。陕北民歌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任何地方都代替不了。文化自信对传承很重要。用心的、脚踏实地的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

杨:现在新媒体传播技术非常发达,这对陕北民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王: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了新媒体平台可以扩大陕北民歌的影响力,但是也有一些人会钻空子,利用新媒体搞名气,这是不好的。所以,先进科学的东西,就看你怎么利用它,把它利用好了,路子摆正,它是正能量的,如果利用不好路子摆歪了,它就是负能量的。出发点要好,要脚踏实地,不能搞噱头。

杨:作为传承人,您有没有通过新媒体来传播陕北民歌?

王:这是必须的啊!现在整个大环境已经网络化,形成了先进的文化传播方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整个社会在发展,有些东西是必然的。我必须要适应这种发展,但是我年龄也大了,所以我有多大能力施展多大能力。我不会用网络技术但我的儿孙会玩,把我的思想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帮我通过新媒体发出来,再传递给外面的人,让外面的人更深地了解陕北民歌。

采访后记:采访王向荣老师之前内心是很忐忑的,心里一直认为毕竟王老师是名人,多少应该有些架子,不太好接触。但聊过之后才发现自己完全是自作聪明。王老师非常平易近人,笑容亲切,衣着朴素,就像一位阅历丰富的慈祥老人。由于王老师平日里演出多,需要各地奔波,因此只能牺牲休息的时间进行访谈,整个访谈过程他对我的问题知无不言,从古至今解释得非常详尽,谈到激动之时还会情不自禁得唱出来。当谈到陕北民歌传播的乱象之时他也会气愤着急,能看得出来王老师不仅唱得好,而且是真正热爱陕北民歌。访谈结束后,他还发来信息嘱咐后续有问题随时联系,让我内心倍感温暖。“做一位有良知、有责任心的文化人。”是王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青年一代的期许。每次提到陕北歌王的称号时王老师都会表现出惭愧之意,他总在解释自己不是歌王。这样一位亲和低调的老人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真正爱陕北民歌,爱陕北的土地,让陕北民歌遍地开花,传承到永远!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情系陕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党建地图·陕北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首届“陕北好后生”活动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