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的文化活动、机构与产业
——“水花雅集”青年学术沙龙(第2期)综述

2020-12-01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疫情活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不仅破坏了人们的健康生活,也给文化活动、机构与产业造成了重大影响。在疫情尚未消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总结疫情期间的文化活动与服务,思考“后疫情”时期文化产业的走向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7月14日下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水花雅集”青年学术沙龙(第2期)在上海中心大厦朵云书院旗舰店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疫情下的文化活动、机构与产业”为主题,贴近现实,反映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担当和实践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在致辞中提出:“水花雅集”作为青年学术孵化器,希望能够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通过青年学人的共同努力,打造成一个志存高远、有学术理想的青年学术共同体,体现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和文学所“双文并举,双轮驱动”的基础理论研究特色。本次活动也得到了朵云书院旗舰店的大力支持,总经理凌云在致辞中也表达了对活动主题和形式的称赞,希望青年学者大胆创新、勇于担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疫情期间居民文化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任明基于今年5月17日至7月11日做的2601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了疫情期间居民的文化活动。她指出微信与电视是疫情期间民众获得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90后”“00后”与“60后”“70后”“80后”在社交媒体使用上具有差异性,具体体现在对微信与微博的不同使用率上;疫情期间与他人互动所采取的最主要方式为社交软件——微信(84.81%)和QQ(9.03%),电话只占5.5%的使用率;疫情期间参加过线上组织的主题讨论活动的样本比例合计为51.04%,比例随年龄递增而递减;大专与本科以上学历的,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参加过网上讨论或直播活动,并且呈随学历递增而递增的态势;疫情期间文化活动选择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为“通过互联网观看电影与电视剧”(62.21%)、“阅读电子书”(50.52%)、“欣赏音乐”(50.21%);有47.37%的样本选择“观看B站、抖音、快手等直播或自媒体节目”,表明直播与自媒体节目的快速崛起;疫情期间的线上文艺活动影响力不够大,超过2/3的样本对“疫情期间印象较深的线上文化艺术演出活动”的答案选择是“没有”;线上文艺观摩比例总计为20.91%;只有1/4的样本在疫情期间开始学习某项文化艺术技能,是否选择学习新技能跟学历关系不大,跟年龄关系较为显著,其中外语、乐器、舞蹈排在学习内容的前三位;近2/3的样本期待公共文化场所恢复开放,期待开放的人数比例与年龄呈负相关趋势。

二、疫情下的沪上公共文化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冯佳从市级馆、区县馆、街镇馆及服务点等几个层面,分别梳理了疫情下上海公共文化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和举办的活动。

市级馆层面,上海图书馆在疫情期间做的辟谣工作对防控疫情有着重要意义,其举办的“以读攻毒”活动则开创了全面阅读的线上新风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线上活动不断,而3月28日的“云上文化服务日”则通过云剧场、云课堂、云展厅、云慕课等方式推进了全民美育,将公共文化线上活动推向了高潮,当日线上参与活动的人数就达到了1000多万人次。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在疫情期间不仅开放各种数据库,还举行了“亲子朗读声音档案大征集”和“2020年上海童话节”两个大型活动。

区县馆层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催生新型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不仅采用无接触式借书、还书,并且配备了消毒系统。文化馆则开展了线上新文艺的活动,将文艺比拼、“文艺慕课”以及“线上手造”等方式作为各馆的重点,此外许多文化馆在抗疫期间还创作了原创作品。二是创新服务项目。图书馆采用线上阅读和分享,将一些原本是线下的活动放到了线上,如浦东图书馆的“国宝亲子故事汇”、嘉定图书馆的“周末故事汇”、长宁区图书馆的“故事妈妈”等。另外还新创了一些线上活动,如文化馆的“文化直播带货”、长宁文化艺术中心策划的“长桌派”等,不仅突出了文化馆的原有职能,还在文旅产业遭到重创的时候,推介、扶持了一些文创企业。三是城市文化微旅行。主要是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志愿者的资源,将一些文化爱好者聚集在一起,用文化阅读、实地探访、创意分享的方式,探寻整个城市的文化意义以及历史文脉。

街镇馆和服务点层面,“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天山街道图书馆在疫情期间成立了有32家单位参加的“街道阅读联盟”,并且建造了社区的“漂流书架”,制作了天山街道的阅读地图,进一步提升了街道的阅读氛围。新华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则开展了一些线上文化创意活动,如在已经举办了14届的“法华牡丹节”的基础上,实现了传统节庆的云开幕、云观赏。

冯佳指出,公共文化机构为生存所做的创新是强大的,这些服务和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宣传和覆盖面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她介绍了美国图书馆闭馆期间开展的关于失业人群和小微企业的调研,认为我们的公共文化机构也可以开展类似的项目,并且通过东莞图书馆读者吴桂春的例子,探讨了公共文化机构怎样在疫情期间带给民众更多温暖。

三、“后疫情”时期的电影产业发展思路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杜梁通过分析疫情期间的电影产业困境,探讨了在媒介融合语境中,如何应对突发疫情并重启电影产业,思考了在线经济这一电影发行新思路。

新冠肺炎疫情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巨大,据《财经天下》数据显示,截至4月,已有2263家影院和6686家影视公司注销。华谊兄弟、横店影业、阿里影业和万达影业等多家上市影视公司股价全面下跌。美国多家院线进入停业期,全美最大的连锁影院AMC宣布关闭北美661家影院,600名员工暂时停职;第三大院线Cinemark暂停营业,还将解雇1.75万名时薪员工。迪士尼旗下的电影公司和主题乐园先后停摆,并强制10万名员工无薪休假。

对于制片和电影发行来说,还面临着选择的难题:究竟是坚守传统的电影产业链条,采用院线发行道路,还是采用在线发行的模式?《冏妈》的争议,就反映了传统发行放映企业和新兴流媒体平台之间的斗争。近年来,流媒体对传统电影行业的挑战不断升级。2019年,网飞(Netflix)加入了美国电影协会,美国持续实施了71年的《派拉蒙法案》被终止,这两大事件标志着流媒体的大爆发。此外,从影片艺术性的角度来看,流媒体生产的电影作品也逐渐得到认可。然而一些老牌的电影人也明确反对流媒体电影,认为其打破了传统电影的观影体验和观影机制。传统的电影观影体验在今天越来越不被重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根本命题,电影能不能得到大众关注,都有可能会被重新讨论。

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制片厂开始选择自建流媒体平台。国内的电影企业尚没有能力去做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流媒体平台,因为缺乏具备大众影响力的IP积累。但近年来国内网络电影的发展显示出国内网络电影市场具备成为一个至少是中小成本电影发行的新的蓝海市场的潜质。

猫眼研究院的一个调查显示,有70%的用户在网上购买过电影,有60%的用户对于线上观影采取支持的态度。尽管网络大电影的市场已经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国内线上片源的供给还不充足,对于传统的电影行业来说,尤其是对于部分仍在苦苦追寻排片率的作品来说,线上发行也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渠道。

影片的线上发行,会对电影院的收益造成巨大影响。但是经过10余年的持续高位运行,我国电影票房市场逐步迈入稳健增长期。2015年至2019年,国内电影票房的年度增长率约为7.83%。但是,票房增长与观影人数扩大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据统计,2019年中国电影银幕总数达69787块,同比增长约16%,但是单银幕的年度票房产出却从2015年的139.34万元的峰值跌落至92万元,整个影院行业都在面临着提质增效的压力。传统的技术升级和“爆米花”经济,都在围绕传统票务销售这一核心业务,不断推进影院功能更新。

杜梁认为目前影院行业的供给侧革新的新兴发展路径是,积极推动新旧媒体互动融合,从迅猛扩容的电子竞技领域持续汲取新知识“动能”,由此实现自身生命力焕新。电竞赛事直播正逐步成为部分影院的“常规配置”,大屏幕的硬件优势无疑能够为受众提供新奇的感官刺激。同时运营电影放映和电竞运动两项核心业务的“影游综合”消费场所,也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未来,观影机制与动态影像观看及操作体验将会愈发多样化。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人们的文化活动受到很大影响,线上文化活动成为重要形式,这种变化推动着文化机构为之做出相应的调整,线上活动和服务的提供,不仅是为企业生存所做的创新,也是文化理想和人文情怀的体现。电影产业所面临的线下与线上的抉择,传统发行放映企业和新兴的流媒体平台之间的博弈,则反映了当下电影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未来如何发展?我们又该怎样应对?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持续观察和思考,“水花雅集”的青年学者们也将继续关注和讨论。

猜你喜欢

图书馆疫情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图书馆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去图书馆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