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尾随着张爱玲款款走来

2020-12-01陈圣来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张爱玲上海

陈圣来

我们念大学时,张爱玲是被尘封的,那时大陆的主流文学史里面从来不提张爱玲的名字,只知道鲁郭茅、巴老曹等,上海文坛乃至中国文坛似乎压根儿没有张爱玲的发生和存在。

张爱玲刚启封时,我敢说,那时淳子要比张爱玲出名。凭借着东方台的红火,几乎每一档节目的主持人都簇拥着一群粉丝,更何况淳子主持的是一档崭新的心灵抚慰的长达6小时的通宵节目——《相伴到黎明》,凭着她的文学才华,凭着她的记者阅历,凭着她款款道来的细声慢语,凭着她善解人意的古道热肠,她征服了夜空,收获了听众无数。那时候可以说没有张爱玲什么事,有的是淳子的夜空。然而,很快张爱玲被启封了,这位曾经风靡上海滩的女作家重新获得了文坛的认可,她的作品包括她的生平引起无数人的兴趣,而淳子就是其中之一。从忠实的读者到权威的诠释者、研究者,淳子耗费了无数日日夜夜与她厮守相伴,我没有见过如此的痴迷者,如此执着不渝的研究者。

我曾担任过学术机构的领导,我也交往了许多学界的朋友,但我几乎没见过像淳子研究张爱玲这样的疯狂。她不仅熟读了张爱玲每篇文章,甚至追踪张爱玲的足迹,寻访她生活工作过的犄角旮旯,不管天南海北、国内国外。但凡涉猎过张爱玲的城市、街道、寓所、学校,一直到几弄几号几室,她都像侦探一样,亲自去踏勘;但凡与张爱玲有过交集的人物,以及与张爱玲有过一丝一缕相关的事物,她都像探矿一样去发掘。为了探寻张爱玲在美国的40年足迹,她会埋首在卷帙浩繁的档案里,悉心追寻。在美国查找资料的来访者记录里,近15年,淳子是唯一一人。有时就为了亲自看一眼张爱玲的一处曾短暂逗留过的寓所,她会在10余次的造访未果后,依然锲而不舍。就像她在《花落:张爱玲美国四十年》一书中说的,“于我而言,有关张爱玲的一草一木,一字一帖,都会引起内心的震动,这是我的痴”。①淳子:《花落:张爱玲美国四十年》,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7年,第162页。于是,一部部研究张爱玲的著作从她笔端流出,潺潺不绝,琤琮作响,她为此一共撰写、出版了9部专著。也许,有些学者会不苟同她的著作,认为不符合规范的学术专著的套路。她的相关张爱玲的著作,确实不那么“学术”,因为,有的人一“学术”就故作高深,一“学术”就囿于幽苑,一“学术”就佶屈聱牙,一“学术”就不忍卒读。而她,几乎每一本有关张爱玲的著作都险险乎成为畅销书,甚至刚出版不久便告售罄。她以她独到的见解、独到的文字、独到的材料、独到的田野调查而折服读者,以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等都会盛情邀约,不光是请她去考据,还请她的文字,请她的演讲,请她的上海女性的魅惑。甚至中央电视台的著名栏目《百家讲坛》也邀请她去,与红学大家周汝昌等一起为全国观众讲她的张爱玲。淳子再一度因张爱玲这位民国女子而火起来,成为张爱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其实,何谓学术?不就是学以致用、术有专攻嘛。淳子对张爱玲的了解从为文到为人,从生活到爱情,从人生屐痕到文学旅程,可谓既统观全局又细致入微,既高屋建瓴又鞭辟入里。她的考据、检索、调查、阅读就大陆张爱玲研究者来讲,恐怕很少有人出其右。这就是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钻研,做学问的严谨,只不过她的表达不是枯燥乏味的高谈阔论,不是故作姿态的引经据典,而是亦论亦叙,借散文的笔调、借小说的技法,甚至借用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把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现实的场景和历史的闪回巧妙而不露痕迹地组合与叠加,赋予论文以文艺的灵动和女性的旖旎,就像苏东坡自诩的那样:“刚健含婀娜。”

这里不得不提淳子的文字,她的文字自有一功,特色非常鲜明,哪怕你抹去作者的名字,一读文字便会觉得这是淳子的文笔。简洁、短促、跳跃性强,画面感浓。她很少写长句子,有时甚至惜墨如金,几个字就把韵味勾兑出来。但她也有女性的偏好,对服饰衣着、梳妆打扮、美味佳肴,往往会不吝描写,这一点暴露出上海女性的特点,甚至她的语调、语法都会浸染些许民国时期的余渍。难怪她与旧上海潘迪华这样的女子一见如故、一见投缘。她喜爱旗袍,喜爱《夜来香》这样三四十年代流传的歌谣,其实,她身上淡淡的小资味正是上海民国时代女子的写照,她似乎从那时泛黄的月历牌和香烟牌上走下来,穿越时空来到当下。因此从这一角度,她研究张爱玲倒是非常契合。

我和淳子既是大学时代的同窗,后来又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所以彼此非常熟悉。记得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可谓惊鸿一瞥,那是我们新生报到这一天,规定体检,学校医务室的老师坐在报到台边给每位新生抽血。我班有位同学长得有点肥胖,伸出他胖鼓鼓的手臂,医务室的老师竟找不出他的静脉血管,连抽3次无功而返,痛得这位同学哇哇乱叫,那位老师也有点慌了手脚。正在尴尬之际,排队等候抽血的学生队伍里,走出一位眉清目秀的女生,走到医务室老师边上,轻轻说:“老师,我来试试!”然后她沉着捏起针筒,一针下去,立马见血。大家不禁都为之喝彩。这样我们就认识了这位同学,她叫李忠民,很有时代感的名字,以后笔名叫淳子。原来念大学之前,她是瑞金医院的一名白衣天使。进大学之后,她一直在学校广播台帮忙,也许冥冥渺渺之中,为她日后进电台工作作好了铺垫。毕业后,她去了中国唱片厂做编辑,以后又去了《上海文化艺术报》做记者,但她似乎还心心念念着进电台。我当了东方台台长后,这样的机会来了,她成为新成立的东方台第一批主持人。

当时东方台推行主持人中心制,这样的体制和机制非常适合主持人成长。东方台是上海第一个实行24小时直播的全天候电台,以往,从子夜到凌晨这座城市上空是寂寞无声的,我们填补了这一空隙。我们设置了一档我亲自取名为《相伴到黎明》的通宵节目,它针对失眠、失业、失恋、失足、失意者,淳子担纲了这档最辛苦的节目,当然与她轮流主持的还有梦晓、叶沙、魏民。很快这档通宵达旦的节目竟成为东方台最红的节目之一。淳子等主持人温婉柔情的话语为那些“失”者打开了一扇窗,成为了城市夜晚的心理按摩师。于是,经常会看到这样暖心的场景:凌晨热心听众会端着牛奶、鸡汤守候在传达室,等候节目主持人下班。我指的就是这阶段淳子的名声要超过张爱玲,至少在上海、在长三角这是一点不夸张的。然而,有一天淳子要离开了,新加坡丽的呼声电台闻讯来挖她,于是她走了。临行,我对她说,只要我做台长,电台大门始终对你敞开着。之前,我也是如此与将赴香港凤凰台的窦文涛这样讲的。后来,我们搬进了虹桥的广播大厦。某一天,从新加坡回来休假的淳子对我说:“台长,我真羡慕你们搬进这样气派的大楼,我想回来。”其时我知道她已可以拿到新加坡永久居住证,然而她说尽管这样她还是想回来,那边太寂寞了,没有人说话。她指的说话人是有头脑、有智慧、有情怀的人,新加坡的精英也都流失去欧美了,只留下一些为生计而操劳的人,于是她有一种深深的难以排遣的寂寞感。就像她在她的一本书里这样说的,“我要回去,这里像花园,可是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这里的街道、这里的房子里,是没有我的故事的”。①淳子:《张爱玲地图》序言,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于是,她海归了,来到了她心仪的广播大厦上班。

但她回来不久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祸。因为她总是想说一些不落俗套的话,然而偏偏踩雷了。于是,她不得不接受处分。东方台是靠改革开放、探索创新起家,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如果我们没有容错纠错的机制,没有宽以待人的氛围,就会让明哲保身、不思进取的平庸风气滋长并弥散,那么东方台改革探索的锐气将会钝化,这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而淳子就在这样的历炼中逐步成熟起来。

以后我离开了东方台,调任国际艺术节担任总裁,我们交往就少了。但是她永远是位“艺青”,逢艺术节演出特别高档的节目,我记得如欧洲交响名团,如世界芭蕾名团,如新潮的现代艺术等,她会来蹭戏。但我没有票了,唯一可能的是开场时看看在大剧院保留的11排工作位中,如果还没有坐满的话,我可以让她进来填充,她就这样做了好几次候补观众,可见她对艺术执着的喜爱。现在她用这种近乎痴迷的喜爱来接纳张爱玲,于是一发不可收,她走进了张爱玲的生活,张爱玲走进了她的写作。

关于张爱玲淳子又有了第十二本著作《花开花落张爱玲——纪念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1920—2020)》,我花了将近两天的时间仔细读了,不得不由衷感叹淳子的日益长进,她的文字老辣而又弥散着女性的细腻,也许这缘于她的勤奋、笔耕不辍,但更她缘于她和张爱玲的不离不弃。这两位不同时代的女性却神交心契、隔空相拥,张爱玲以及她的作品始终伴随着淳子、缠绕着淳子,“暮霭四合,刚下过雨,小径上湿漉漉的,满目都是她的句子,她撑着雨伞,抱歉地走来,消逝在传说里”。①淳子:《惘然·张爱玲》第4章“活着,就要写下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20年。这就是淳子的自我写照,某种程度上她生活在张爱玲的世界里。

因此她写张爱玲就像写她自己,如书中写张爱玲的出场似乎信手拈来,出语不俗、栩栩如生:“张爱玲,天鹅颈,传说中的伶仃,一件清朝大镶大滚的袄,下摆处露出一节宝蓝色旗袍,平金牡丹戏凤绣花鞋,头发极短,玳瑁鹅黄眼镜,托一壶茉莉香片,唇间一抹雪奈儿的殷红,似乎闻得到甜蜜的味道,是中年,却又完全没有年龄的界限。青衣身段,袅袅的,从厨房这边踱出来。”②淳子:《惘然·张爱玲》第1章“谱系”。完全是一部电影的出场,非常有镜头感。而她写张爱玲的人生落幕又是那样真切与精辟:“日子已经过破了,懒得去缀补了。活得太久了。惘然,惘然,惘然。”“她的一生,自恋、自负、自闭、自怜、自量、自知、自制、自省、自赎、自勉、自强。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③淳子:《惘然·张爱玲》第4章“最后的出演”。这就是张爱玲潦倒地客死他乡的归宿。

这是一部写张爱玲一生的纪实文学作品,但淳子不断将自己摆进去,她的痴迷、她的寻觅、她的追踪、她的目睹都融入这本纪实文学的全过程,使读者经常有角色进进出出的幻觉,但读来并不感觉别扭,好像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她还大胆地将上海“海派文化”的滥觞牵到张爱玲身上,“张爱玲高举着‘出名要趁早’的大旗,跳脱了五四新文化,直接用《红楼梦》链接欧美文学,标新立异,自成一派,一路呼啸,横扫各路大神。多年后,她的文学,被贴上‘海派文学’的标签,她成为祖师奶奶”。④淳子:《惘然·张爱玲》第2章“出名要趁早”。

其实这部关于张爱玲的纪实文学作品,并不完全是常规意义的纪实文学作品,它有观点、有评述、有考据、有调研、有采访,它是淳子的一种独特文体,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

上海素有东方巴黎之称,巴黎太丰富了,上海也是太丰富了。淳子虽然在上海市中心的幽雅之地长大,但是她仿佛一直徘徊在上海的郊野,就像她自己说的,“很久以来,由于无知、习惯、狭隘和漫不经心,对于自己出生、成长的上海熟视无睹,一直站在它的门外。张爱玲轻轻的过来,领了我进去。我需得敲门,她不要的,因为是她自己的家”。①淳子:《张爱玲地图》序言。张爱玲是上海的女子,尽管她下半生移居美国,但是她出生在上海,在上海长大、在上海写作、在上海出名,上海是她的风水宝地,是她的根脉。“上海真真的是盛宴,你要,它就给,仿佛取之不尽,仿佛宅心仁厚。只是,如果没有了张爱玲的文本,我是不能够如此真切的感受到上海的。”②淳子:《张爱玲地图》序言。于是,淳子鬼使神差地尾随着张爱玲,纠缠痴癫,不离不弃,义无反顾地走去,由此,她认识了上海,认识了世界。

猜你喜欢

张爱玲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九月雨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欢乐上海迪士尼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