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高校合作研究
2020-12-01史雪娜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史雪娜(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俄两国政治经济合作迅猛发展,对“俄语+专业”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中俄高校合作迎来了新的契机。本文首先介绍了中俄高校合作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今中俄高校合作的现状,并对中俄高校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促进中俄高校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创新型、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
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国家和该倡议的坚定支持者,中俄两国逐渐实现了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文化包容。当前,中俄人文合作已涵盖教育、体育、旅游、媒体、电影及青年等九大领域,开创了大国之间文明对话的典范。“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与俄罗斯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样为中俄高校合作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两国教育资源丰富且多样化,高校间相互借鉴吸收,培养多层次人才。在充分考虑中俄高校合作方式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和规律,进而分析中俄高校合作前景。
一、中俄高校合作方式
(一)互派留学生
互派留学生是中俄两国高校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留学生是高校合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支持下,俄罗斯来中国留学人员逐渐增多,由2013年的15919人增长到2018年的19239人,增长了近21%。另一面,中国赴俄留学生也由2013年1.84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2.42万人,同比增长32%。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领略文明古国的另类文化风采。中俄双方进一步制定了到2020年中俄间互派留学生总数达10万人的目标,中俄之间的高校合作正在蓬勃发展。
(二)高校合作办学
1993年,国家教委拟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承认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合法化。1995年中俄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中俄合作办学其学历双方可认证。经典合作办学模式2+2模式,国内高校学习两年夯实基础,继续到俄罗斯留学两年,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成绩符合毕业要求并通过论文答辩,可颁发国内外双文凭或国内文凭。联合办学项目模式多样化,还包括:3+1模式、4+2模式、2+4模式、3+2模式、1+5模式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俄高校间合作办学保驾护航,培养出“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举办重点大学校长论坛
举办中俄重点大学校长论坛是由莫斯科大学校长首次提出的。在2006年首届中俄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大学盛大开幕。论坛的主题是“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两国创新型大学建设”。本次论坛围绕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等问题展开讨论。2017年第四届中俄重点大学校长论坛在古城西安开幕,中俄近百所高校校长参会,论坛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合作共赢”,中俄高校高层之间致力于加强彼此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形成稳定的国际合作平台和长效机制。
(四)成立中俄高校联盟
中俄两国高校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一体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积极创新合作方式,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中俄同类高校联盟成立了中俄高校合作的新纽带。中俄高校联盟是指两国教育资源的共享,降低高校运营风险,共享教育资源可以提高专业和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是中俄高校间资源整合,为两国师生提供了新的官方交流平台。
通过对中俄高校同盟的调研,中俄建立高校同盟原因有三: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使然;二是共享经济的必然选择;三是教育改革的历史趋势。2011年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立,开了中俄两国高校联盟的先河,为所有中俄同类高校开展联盟合作树立了典范。2014年由6所中国和6所俄罗斯教育类高校组成“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2016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彼得堡国立大学、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等35所中俄高校组成“中俄新闻教育与传媒发展联盟”。
(五)成立联合研究生院
2002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成立了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以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联合研究生院是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里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第二个中俄联合研究生院,是2006年成立的黑龙江中俄联合研究生院。
中俄联合研究生院培养高端创新人才,服务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俄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举办中俄大学生艺术节
中俄大学生艺术节是两国“国家年”“语言年”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首届中俄大学生艺术节是2003年10月在上海举办。内容包括联欢晚会、文艺演出、服装文化展示、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知识竞赛等,是增进两国青年友谊的重要途径,也是两国不同文化的激情碰撞。
二、中俄高校合作现状
(一)高校合作内容日益丰富
随着中俄教育领域合作的深化,高校合作内容日益丰富,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互派留学生是基础的高校合作方式,之后高校合作办学逐渐兴起。2002年成立第一个中俄大学生联合研究生院,即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拉开大学生艺术节序幕,文化交流方式日渐丰富,中俄“国家年”和中俄“语言年”受到国内外学子的欢迎;2006年开始举办中俄大学校长论坛,开展了中俄高校间的高层对话;2011年成立中俄高校联盟,实现中俄高校资源共享。中俄高校合作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完善。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可窥见中俄高校合作的广阔前景。
(二)高校合作人数逐渐增加
得益于中俄两国间政治相亲和经济互助,中俄高校留学生群体规模逐渐壮大。“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俄高校合作留学生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俄罗斯教育和科学监督局总分析师薇拉·斯科罗博加托娃2020年3月指出,目前双方交流的学生数量为6万人,而2013年中俄互派留学生近3.5万。由此可见,中俄双方留学生互派体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留学生数量增长明显。
(三)高校合作区域日益广阔
中俄高校合作是两国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不同地区存在本地的教育优势,在中俄高校合作初期,中俄高校合作区域性色彩浓厚,在中方中俄两国合作办学项目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地区,这是由于毗邻俄罗斯和与俄罗斯深厚的历史渊源所决定。而如今,高校合作项目范围逐渐扩大,已不仅仅局限在黑龙江,位于北京及东北三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合作日益频繁。在俄罗斯,由于地缘因素,促使大量留学生选择留学远东地区。随着高校合作的发展,留学生已不局限在远东地区,充分考虑到留学生“聚集”会弱化留学后学习外语的地缘优势,因此,选择留学的地区更加丰富,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高校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充分考虑当地地域特色和专业优势,更方便不同区域的教育特色,培养出专业俄语人才。
三、中俄高校合作前景展望
(一)继续加强中俄双方沟通
中俄双方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召开高教合作论坛和会议,了解彼此最新教育政策法规,并在教育部官网设立相应的高校合作板块,使有留学意愿的同学,对最新高校合作形式有一个基本了解。在充分考虑基本国策的情况下,制定高校合作协议总章程,明确中俄双方高校的权利与义务。力求达到双方对高校合作足够重视,达到合作项目、财政支持、留学生人数等方面基本对等,同时要保障留学生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
(二)继续扩大高校合作规模
对于中俄高校间的合作,首先,需要不断加强不同领域的交流探索,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间的教育优势,最后达到高校合作区域全覆盖的效果。其次,中俄大学校长论坛不断扩大会议规模,实现中俄多数大学校长都参会,成为教育界举足轻重的重大学术盛会。最后,至于学生方面,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以自身兴趣和专业去选择留学高校,而不是跟风去大城市或者本国人多的城市留学。中俄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加强不同区域间和不同领域的深入合作,以达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
(三)完善教材和课程体系
中俄高校完善留学生互派模式,构建健全的课程体系,对派出的留学生负责到底。中俄高校间需要根据学生水平制定出专门有针对性的课程计划。各高校通用俄语教材,例如黑龙江大学出版的《俄语》、北京外国语学院出版的《东方俄语》,高校间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编著不同类型教材。尤其是工科专业,鼓励国内外专家合作编写教材,结合两国专业优势,编写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版教材,同时也可以适当引用俄罗斯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联合使用,开阔学生的视野。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俄高校的合作正在蓬勃发展,中俄“国家年”“语言年”等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推动了两国人民更加相互了解,最终实现政治互信。中俄高校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中俄高校抓住时代的契机,完善中俄高校合作体系,用国外高校的优势科目弥补本校薄弱环节,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在高校合作的推动下,培养出“俄语+专业”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反哺中俄“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